vsi主焦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定稿内容摘要:
第二风桥22采区第一风桥回轨第三联络巷第一中部车场22 1 01 上顺槽22 1 01 下顺槽22采区皮带上山22采区轨道上山22采区回风上山轨皮第三联络巷221 01 下巷回风联络巷轨皮第四联络巷22 101 综 采 切 眼30m22 1 0 1 上顺槽可移动式救生舱22 1 0 1 下顺槽临时避难硐室100m200mN 18 第 四 章 紧急避险设施 类型及容积 永久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规格 永久避难硐室 生存室内 按避难人数 80 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 ,过渡室的净面积 应 不小于 : S 生 = 80=80 m2 S 过 = 永久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 , 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 , 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 , 计算其长度 : a 生 =80 247。 =24 m; a 过 =247。 =; a=a 生 + 2a 过 =24+ 2=26 m 根据 永久避难 硐室施工需要, 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 和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 时, 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 24 m和 硐室总长度 不得小于 26 m 可满足要求。 具体参数 见 各 永久避难硐室 设计图。 永久避难硐室 系统 设计 永久避难硐室 采用向外开启的两 道门结构。 外侧第一道门采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 防护密闭门 ;第二道门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为避险生存室。 防护密闭门上设观察窗,门墙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排水管和排气管 加装手动阀门。 过渡室内 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 永久避难硐室 的系统 主要 组成包括 第一道 防护密闭门 、 第一道 防爆密闭墙、 第二道 19 密闭门、 空气循环系统、 压缩 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第一道 防护密闭门 防护密闭门 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 门体要求能够抵御瞬时 1000℃高温、 MPa 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伤害。 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 , 防护密闭门 上设观察窗。 第一道 防爆密闭墙 防爆密闭墙同样要求能够抵抗瞬时 1000℃高温和 的爆炸冲击波。 通过采用 C40 强度的混凝土并配筋来实现要求。 为了加强其抗冲击波能力, 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 , 墙体设计施工成楔形 ,门前设 不少于两趟单向排气管 和 一趟单向排水管 ,排水管和排气管应加装手动阀门。 第二道密闭门 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空气循环系统 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的空气循环 是通过与地面贯通的钻孔实现的。 进风系统将压风管路从地面钻孔中直接送入到永久避难硐室内。 在避难硐室内部布置成弥撒式和防护罩式相结合的布气系统,最后通过 单向排气管路 实现避难硐室内的空气循环 , 整个避难硐室内始终保持 不低于 100Pa 的正压,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 ,在无压风的情况下,可采用高压氧气瓶供氧方式。 空气幕系统 空气幕系统安装在两端 防护密闭门 处,目的是阻隔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 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 ,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使得在密闭门打开后, 20 在门口形成 气幕门。 附属系统 附属系统包括 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通讯联络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 等 ,附属系统的安装不得少于 2 套,这些 附属系统能保证避难硐室内部人员在救援队伍赶来之前保持良好状态 , 各系统的具体接入情况见“ 紧急避险系统整体性设计”。 临时避难硐室 临时 避难硐室规格 临时 避难硐室生存室内按避难人数 40 人考虑,每人应不小于 ,过渡室的净面积应不小于 : S 生 = 40=36 m2 S 生 —— 避难硐室生存室平面面积, m2; S 过 = m2 临 时 避难硐室的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 ,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 , 生存室容量的备用系数为 , 计算其长度: a 生 =36 247。 =; a 过 =247。 =; a=a 生 + 2a 过 =+ = 临时避难硐室规格: 根据 临时避难 硐室施工需要, 生存室的设计宽度为 和过渡室的设计宽度为 时, 生存室长度不得小于 和 硐室总 长 度不得小于 m 可满足要求。 具体参数见临时避避难硐室设计图。 、 临时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21 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 标准同永久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的系统组成包括 第一道 防护密闭门 、 第一道 防爆密闭墙、 第二道密闭门、 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第一道 防护密闭门 临时避难硐室 防护密闭门 能够抵御瞬时 1000℃高温、 的爆炸冲击波、 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体的 伤害。 第一道 防爆密闭墙 防爆密闭墙能够抵御瞬时 1000℃高温和 的爆炸冲击波 , 墙体材料的设计同永久避难硐室。 第二道密闭门 采用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 空气循环系统 临时避难硐室内部供氧方式分为两种:压风供氧方式,高压氧气瓶供氧 方式 ,空气循环系统同永久避难硐室。 空气幕系统 空气幕系统安装在两端 防护密闭门 处,目的是阻隔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 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使得在密闭门打开后,在门口形成 气幕门。 附属系统 临时避难硐室的附属系统包括 人员定位系统、 监测 监控系统、 通讯联络系统、 供水施救 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 等, 附属系统的安装不得少于 2 套, 能够为避难人员等待救援人员到来赢得时间 ,各系统的 具体 接入情况见 “ 紧急避险系统整体性设计”。 22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救生舱的性能、参数 陕西重生科技有限公司首批 J MAH96/8 A 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为组装式钢结构,长 ,宽 ,高 ,全重。 额定救援人数 8 人,能在外部动力供应中断时救援支持时间 96h。 舱体能阻隔外部有毒有害气体,气密性符合要求。 同时舱体结构能抵抗 以下的爆炸波冲击力。 可移动式救生舱 主要 技术指标: 整体外形尺寸:长 6300mm 宽 1400mm 高 1800mm; 舱门尺寸:高 850mm 宽 600mm; 紧急逃生门尺寸:φ 600mm; 紧急逃生 门离地高度: 900mm; 舱门离地距离: 300mm; 整体重量: 103 kg ; 动力供应: 380V或 220V; 隔离环境:密封; 防护等级:矿用防爆; 保护标准:空气气体密封隔离; 防护环境:非强腐蚀性气体或液体; 救生舱舱体抗爆炸冲击波能力:不超过 ; 标准防护温度: 瞬时温度 1200℃ , 260℃下持续 12h,舱内温度 30℃以下; 最大拆装尺寸: 14006501800mm ; 拖动方式:轨道车轮或滑靴拖动; 供氧方式:压缩空气、高压氧瓶、化学氧; 23 通讯联络:井下电话、主动或无线呼叫系统 ; 食物储存量:舱内备有足够最大承载人数天数的食物和水; 舱内装备最大功率: 60W。 救生舱的系统组成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究目的在于适应复杂的煤矿作业环境,具备抗爆、防水、防毒、防火、耐高温等多种功能,足以满足煤矿中可能存在的多种灾害的防护要求。 同时,由于煤矿开采属于危险程度较高的行业,使得可移动式救生舱也能够满足金属矿山、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公共场所应急避难等大多数救援场所的危险防护指标。 舱体结构 机械结构: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舱体创新性的采用了分体组装式设计,整舱采用统一规格的舱体 单元连接组合而成。 在整体尺寸上,可移动式救生舱充分考虑了煤矿矿井的复杂条件,整舱可拆卸成基本单元后进入煤矿井下,也能够采用单轨吊运输,最后在煤矿巷道中现场组装,并能满足舱体的密封性要求。 防护设计: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不仅在气密性上满足了隔绝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的要求,还充分考虑了煤矿矿井常见的瓦斯、煤尘爆炸、火灾等严重事故。 经过巷道模拟爆炸试验的检测,救生舱舱体外部钢结构有足够的强度抵御瓦斯甚至煤尘爆炸的直接冲击。 对于可能出现的高温环境,救生舱内填充了高性能的隔温材料,并且在整舱内外连接上,采用了特殊的设计 ,完全阻断了金属热桥,避免了热量直接通过金属等热传导性优良的介质传入而导致舱内升温过快,能有效阻隔外部高温环境对舱内人员的直接伤害。 24 使用材料:救生舱内部尽量地避免了使用可能分解产生有害物质的有机材料,将舱内可能出现微量污染物的材料种类降到了最低点,既能减少舱内未知污染源的种类,也能减轻有毒有害气体去除设备的负荷。 移动方式: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具备多种移动机构。 整舱、舱体单元均可通过顶部吊装孔吊装,也能采用叉车运输;整体救生舱底部可根据使用现场要求选装滚轮或者滑靴中的一种行进机构,能有效地适应不同的矿井巷道 条件。 氧气供应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采用供氧多级防护的设计,包括矿用压风管路、压缩氧气钢瓶、化学氧、压缩氧自救器四级防护,保证舱内可靠供氧。 救生舱设计有与矿用压风管路兼容的管路、接头,在煤矿压风输送正常时,采用压缩空气直接为舱内送风,此状态下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舱内空气质量;若压风系统中断,舱内压缩氧气钢瓶也能提供设计救援时间内所需全部氧气;特殊情况下,舱内的化学应急氧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提供氧气, 供氧量不小于 24 小时 ;舱内储备压缩氧自救器,供舱内气体环境恶化需撤离时使用;以上多级供氧防护技术使得因氧气供应出 现问题而影响救生舱救援效果的可能性几乎不会出现。 有毒有害气体处理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中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性能经检验,已经完全满足了密闭空间内气体环境控制要求,能有效地将舱内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其它微量污染物含量控制在标准容许范围内。 空气净化器拥有能相互切换的普通风道和与制冷设备连通的制冷风道,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制冷除湿功能,这种特殊 25 设计简化了舱内设备体积,降低了设备能耗,提高了电力应用效率,具有相当的创新性。 舱内温湿度控制 可移动式救生舱中采用专门设计的蓄冷空调控制舱内温湿度,依靠舱内冷量 储存有效地解决了舱外持续高温环境下的舱内制冷除湿问题。 正常情况下,救生舱的外部煤矿专用防爆制冷机组可依靠矿井电力维持运行,完成舱内冷量储备后,以较低的电能消耗维持蓄冷设备运行;当矿井发生事故造成电力供应中断或外部机组受损停止运行时,舱内可以通过蓄冷设备释放储存冷量来平衡人体散热、设备放热甚至外部传热,完全不存在灾变时期需要外部动力维持或向外传热的问题,是目前矿井外部恶劣环境下救生舱内温湿度控制的最可靠手段。 动力供应 救生舱主要的动力供应系统是专用隔爆电源箱,内部采用镍氢蓄电池组。 此防爆电源具有单位体积 容量大、安全可靠、智能充电管理等优点,平时依靠矿内电源充电维持,在外部电力供应突然中断的情况下,完全满足救援时间内救生舱的电力消耗,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向外传输电池工作状况,使矿井监测部门或救援部门能实时掌握救生舱内电源工作状态,预测电池工作时间。 安全 监测监控系统 采用救生舱专用传感器对舱内、外 氧气、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瓦斯、 温度和湿度等舱内大气环境的主要特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为舱内人员提供生命维持设备操作指导依据,并能通过矿井监测 监控 分站将舱内、外环境特征参数传输地面 监控中心。 26 线缆悬挂在所有巷道规 定地点;工作面、巷道回风口、皮带机头、测风站、进风井口、回风井口等地都安装有相应的环境传感器;各采区变电所对应的掘进及回采工作面都安有断电及馈电传感器;分站大都安装在进风大巷轨道上下山,顺槽进风巷;电源取自各 附近的 采区变电所;主机设置在矿调度室。 通讯 联络 系统 救生舱内的通讯系统采用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两种方式。 救生舱预留了有线电话线路安装孔位,可在下井后根据具体的矿井设置有线电话。 同时设置无线通讯方式,采用超低频透地通信系统,以大地为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透过大地来实现地面与井下通信的一种方式。 附 属设备 包括舱内和舱外两部分。 舱内附属包括食物、水、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垃圾桶、急救箱、工具箱、使用说明书、自救指南、用于缓解压力的读物;舱外包括救生舱附近区域的荧光标识、导向绳、灭火器、状态指示灯等。 22101 上顺槽临时避难硐室置舱位置尺寸 根据可移动救生舱规格,设计 22101 上顺槽 置舱位置处 的 巷道规格为下净宽净高 = ,共设计 3 个可移动式救生舱, 长度 30m。 具体参数见 22101 上顺槽可移动式救生舱设计图。 27 第 五 章 紧急避险设施 基本功能 及整体性设计 紧急避险 设施基本功能 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vsi主焦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定稿
相关推荐
目标工期时间。 各个施工阶段的施工设备、资金、劳动力在满足阶段目标工期的前提下进行配置。 、施工时间等方面均充分考虑到季节性施工的影响,采取了必要的进度控制措施。 施工总体进度计划总体要求 计划 工期目标为 50 天, 计划开工日期 2020 年 4 月 20 日 ;计划竣工日期 2020年 6月 10 日。 二、 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与控制 进度计划管理 ,制定分阶段工期控制目标
,基岩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2) 23+200~ 23+600: 堤身土层为人工填筑土,主要由粉土、细砂组成;堤基至基岩面主要为粉土、砾砂组成 土主要由粘土、中砂组成,基岩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3) 32+411~ 33+111: 堤身土层为人工填筑土,主要由粘性土、细砂组成;堤基至基岩面主要为粉土、细砂、砾砂组成,基岩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4) 37+100~ 38+000
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尽相同,任何基于真实情况的回答都是你的个性、特点的反映,没有“对”或“不对”之分。 请在每道题的 A 和 B 中选择一个答案,不要漏掉任何一道题。 有些题你可能从未碰到过或难以选择,不需要过多思考,凭第一感觉回答即可。 1 当要做 别人也做的事时,我更愿意: A 用大家所接受的方法做 B 自己想出的方法做 2 我对自己的物品的摆放通常是: A 在意的 B 随便的 3
于 40℃的低合金钢钢材,如果钢材制造单位没有该钢材的制造或者压力容器应用业绩,则应当进行系统的试验研究工作, 并且按照本规程 的规定通过技术评审,该钢材方可允许使用。 材料投用和标志移植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R00042020 10 (1)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应当通过对材料供货单位进行考察、评审、追踪等方法,确保所使用的压力容器材料符合本规程的要求 ,
自然沉降到稳定,以保证三维网垫与坡面的紧密结合,也能较为有效地防止后期三维网下部被雨水淘空。 由于急流槽等排水设施位于边坡上,坡面经平整后,测量放出急流槽 等设施的轴线,并设控制指示桩,植草时将急流槽位臵预留,待后期施工。 坡面浇灌 为给草种提供一个合适的发芽湿度,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同时避免过于干松的土壤在草种撒播时滚滑,应对坡面进行少量多次的浇灌,以渗透土壤 5cm 以上
) 对焊法兰与管子配对焊接时,检查其内径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按要求开内坡口,内坡口加工应符合附录 D 的规定。 b) 检查平焊法兰与管子配合情况。 c) 检查法兰与阀门法兰配合情况以及连接件的长短,防止不能配合安装。 检查三通、弯头内径与其连接的管径是否一致。 不一致时按要求开内坡口,内坡 口加工应符合附录 D 的规定。 钢管在穿建 (构 )筑物时,应加设护管。 护管中心线应与管线中心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