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1福建内容摘要:
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 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 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 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 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 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 “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 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 ”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 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 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 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 语言学家陈原在回忆文章中写道:“赵元任,赵元任,在我青少年时代,到处都是赵元 任的影子。 ”少年时,他着迷于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这本是赵兴之所至偶一为之,却成就了一部儿童文学经典译作)。 长大了,想学“国语”,就用赵元任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当老师。 后来迷上了音乐,迷上了赵元任的音乐朋友萧友梅介绍的贝多芬《欢乐颂》,也迷上了赵元任谱曲并亲自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上世纪 20 年代,赵元任为商务印书馆灌制留声片,以推广‘“国语”(即普通话)。 有一则轶闻,难断真假,但颇可见赵氏当年的风光。 赵元任夫妇到香港,上街购物时偏用国语。 港人惯用英语和广东话,通晓国语的不多。 他们碰 上的一个店员,国语就很糟糕,无论赵元任怎么说他都弄不明白,赵无奈。 谁知临出门,这位老兄却奉送他一句:“我建议先生买一套国语留声片听听,你的国语实在太差劲了。 ” 赵元任问:“那你说,谁的国语留声片最好。 ” “自然是赵元任的最好了。 ” 赵夫人指着先生笑曰:“他就是赵元任。 ” 店员愤愤:“别开玩笑了。 他的国语讲得这么差,怎么可能是赵元任。 ”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 . . . 的两项是( )( )( 5 分) A.赵元任担任罗素的巡回演讲的翻译时,都用当地的方言翻 译,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当地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B.赵元任在表演的口技“全国旅行”中,用各种方言“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生动地证明了他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语言学之父”。 C.赵元任研究语言学,学声乐、器乐,作曲、演唱、翻译„„在许多领域,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D.传记写了赵元任生活中的种种逸闻趣事,主要突出了他超群的语言能力,展现了一代语言大师的魅力和风采。 E.赵元任为推广“国语”而灌制的《国语留声片课本》影响很大,连香港的普通店员都知道,但实际的效果并不理想。 “老乡”, 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请加以概括。 ( 4 分) 答: — 位“通才”,请概括文中这样说的依据。 ( 6 分) 答: 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5题。 我很犀利,我很善良 —— 专访李承鹏 作家李承鹏, “前身 ”是位足球记者。 曾是八千 “足记 ”大军中一员的李承鹏,至今不能忘记 1996年自己第一次被封杀的经历 ,是年 9月 1日,如今的中超当时还叫甲 A,山东主场对阵四川全兴。 当值主裁判一次有争议的判罚,导致四川全兴被攻入一球。 “隔了五六米远,裁判居然能吹越位,大家都很愤怒,说: ‘小李,你写,你文笔好 ——我们明天都写。 ’” 第二天,《斩断黑手》和《改革改到哪里去》两篇文章登载在《四川体育报 足球风》头版上。 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 这两篇文章的作者,当然是李承鹏。 此外,再无其他批判 “黑 哨 ”的文章。 惩罚他的是箴言式的十六个字: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 不仅如此,当初的那些 “共谋者 ”反戈一击,对他群起而攻之。 此后多年,他又被上峰封杀了 18次。 但他想说的话,坚决要说,像决堤的洪水,挡都挡不住。 足球评论、杂文都太短小,他要开辟新的战场 ,他要写小说。 “因为我得创造一个世界,我是这个世界的王。 这个世界中,坏人总是不得好。 我是王,我来决定好人才能得好。 ” 李承鹏的小说在畅销之列,但在技艺上并不被圈内人认可。 李承鹏对此很 “感冒 ”,急于争辩、驳斥。 评论家谢有顺为李承鹏的新作《李可乐抗拆 记》写了一篇书评《让无声的中国发声》,文中说: “李承鹏以他的直接和凌厉,用暴力拆迁做引子,说出了当代中国的现状,也说出了当代中国的匮乏。 他在《李可乐抗拆记》一书叙事上的粗疏和过度漫画化,有时会使阅读变得太具娱乐效果,但这并不能掩饰此书的风骨。 尤其是在一个喧嚣和静默尖锐对立的年代。 正视现实,说出真话,肯定比艺术修辞上的打磨、雕琢更重要,因为一句真话有时比一个世界还重。 ” 这篇评论,声援之中,不失公允。 李承鹏在微博上转载了这篇文章。 李承鹏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做点儿善事,必是自然而然的。 “5 12”汶川大 地震,李承鹏开着车冲到灾区,在死人堆里扛人。 “一身都是鲜血,哪个作家那时候像我这样。 ”当时,李承鹏只有 8万元存款,他捐了 20万元,其他都是借来的。 谈起公益,李承鹏不愿多说,这是他内心的 “秘密 ”,还因为, “闷了那么多年,现在才说,人家说你出新书了炒作。 不说了,做了就做了 ”。 少见的温和。 温和之外的李承鹏,对看不惯的事情,对不同的意见,一定要发声,甚至是讨伐,而且不遮掩、不文饰,像匕首投枪,带着血溅三步的决绝和勇猛。 从刚走出校门到混迹社会多年,这一点,在李承鹏身上似乎未曾改变。 “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 ”他说 , “但是我很善良。 ” (选自《读者 原创版》 2020年第 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足球记者的同行们鼓动李承鹏写文章批判 “ 黑哨 ” ,自己却不写,甚至在他受处罚时落井下石,体现了人心的险恶。 B、登载李承鹏两篇批判 “ 黑哨 ” 文章的报纸刚上市便在成都街头销售一空,取决于李承鹏的文笔而不是其他因素。 C、李承鹏不惜举债救灾,做了许多公益的事,也不愿多说,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D、圈内人对李承鹏小说的技艺并不认可。 李承鹏对此很感义愤,但他却认同评论家谢有顺对他的小 说的评价。 E、作者对李承鹏决绝勇猛敢说真话持似是而非的态度,现实中李承鹏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带来无谓的牺牲而于事无补。 1李承鹏原来是一位足球记者,后来他为什么写起了小说。 ( 4分) 1李承鹏说 “ 我就是太犀利,太尖锐 ”“ 但是我很善良 ” ,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是否矛盾。 ( 6 分) 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15 题。 百年椒子 映月泉清 李乃清 “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 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 对于悲痛和酸楚, 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7 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 “ 我们仨失散了 ”。 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 人们惊讶地发。20xx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1福建
相关推荐
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 ① 志:苏教版教材中为 “ 意 ”。 ② 六幺:苏教版教材中为 “ 绿腰 ”。 ③服:苏教版教材中为 “ 伏 ”。 ④ 嘲哳:形容声音繁杂,也作 “ 啁哳 ”。 【本篇理解性默写】 1.《琵琶行》中的 “ ________________,
病独登台 2017 年高考语文名句名篇默写 64篇(全国版) 编辑:贺羽 1106274735 11 / 55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尽长江滚滚来 10 琵琶行 (唐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 (d237。 )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久而久之,已经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的同学,从拾自信,使他们在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使性格和人格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上来 ...... 本文来自公务员之家,查看正文请使用公务员之家站内搜索查看正文。 第四篇 :优秀班主任工作总结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 这是一项长期的
望着这间古老、黝暗、沉寂的卧房。 这间老屋 怕有百十年了,传到父亲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 屋顶每隔三年便得翻一次。 夹墙里的“家蛇”已经碗口粗。 一百多年该是多少天 ?三四万个夜,纺车声从没断过。 从奶奶的奶奶那个时代起,呜呀呜呀声便在这间屋子里响着,这是中国农村的夜。 有了儿子还不能算熬出头,除了像奶奶一样有了孙子,才能捧白铜水烟袋呼噜呼噜悠闲地吸两口,其实她老人家并没闲着
:1365602590 邮箱: 第 14 页 共 54 页 9. 即 ① 即. 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论积贮疏》 ) ( )②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促织》 ) ( )③ 胡天八月 即. 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 )④ 哙 即. 带剑拥盾入军门 (《鸿门宴》 ) ( ) 10. 既 ①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 既. 白
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 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 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 —— 知道刘四爷就必也知道虎妞。 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 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 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 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