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内容摘要:
染与免疫,并对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与病害发生及微生物活动的控制等进行初步的认识,了解微生物在生物 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及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等,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训练和学会分析和解决微生物学研究、生产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从事微生物学领域科研、教学、生产、开发等工作建立较好的微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基础。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使得学生充分重视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有相当大比例的时间进行微生物学实 验操作的训练和掌握微生物学领域独特的现代生物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用专业: 适用对象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三年级学生。 考试形式: 考试计分采用百分制,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60%,期中测验占 30%,平时成绩占 10%。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期中测验采用随堂测验和学生课外整理论文的方式。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 学时分配 绪论 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了解本课程的目的、要 求及范围 ;微生物学研究的意义;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应用。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1 学时 第一章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点;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对人类的利弊。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1 学时 a mer ,gwkpvS9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细菌 第二节放线菌 第三节其它原核微生物 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征;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以链霉菌属为代表介绍放线菌的形态结构;介绍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长特 性。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8 学时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第一节酵母菌 第二节霉菌 酵母菌的结构、主要繁殖方式以及培养特征;简述酵母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重点介绍几种常见霉菌的特征及其用途。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课后作业 5 学时 第四章无细胞结构生物 — 病毒第一节病毒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病毒的增殖过程 第三节亚病毒的种类和特点 病毒的增殖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溶源性细菌的特点和性质。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课后作业 4 学 时 第五章微生物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四节培养基的配制和应用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其功能;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的特点、代表微生物。 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运输和基团转位的特点;培养基的种类及其应用。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自行查阅文献 4 学时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第一节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间的关系 第二节化能异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第三节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第四节微生物的光合作用 第五节微生物的 合成代谢 代谢的定义和类型、微生物代谢的特点;多样化的能量代谢。 重点讲授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发酵和发酵的类型、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中期测验 4 学时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第二节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第三节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第五节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方式;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的规律;连续培养;控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微生物纯培养的分离方法等内容。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课后作业 7 学时 a m er ,gwkpvS10 法 第八章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微生物遗传信息物质 第二节基因突变与修复 第三节诱变育种技术 第四节基因重组 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学习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和遗传、变异的概念;证明遗传物质是核酸的三个经典实验;微生物的突变类型;基因突变的规律;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发生;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机制和过程;诱变育种的步骤和营养缺陷型的筛选过程。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7 学时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第二节微生物与微 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土壤、水体、空气、工农业产品、正常人体及动物体上以及极端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微生物的生物环境;互生、共生、拮抗和寄生的概念和典型实例;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课后作业 4 学时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细菌性传染机制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抗原 第四节特异性免疫 第五节血清学反应 了解细菌传染过程中的毒力因素与致病性机理;抗原与半抗原的种类与概念;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掌 握血清学反应的原理以及常用技术的实验方法。 课堂讲授 +随堂提问 +学习体会交流 6 学时 学习参考书 : [1]黄秀梨,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0,第一版。 [2]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室编,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第二版。 [3]俞大绂、李季伦,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1985,第二版。 [4],陆卫平等译,普通微生物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第一版。 [5]Presscott ,沈萍,彭珍荣译,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第 5版。 a m er ,gwkpvS11 微生物学实验 开课院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 : 081702102211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推荐使用教材 :微生物学实验 编者 :沈萍 范秀荣 李广武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 : 2020 年 2 月第 8 次印刷 课程总学时 : 45 总学分 : 周学时 : 不定 学期安排 :秋季 实验、实习场所( 校内、野外、海上等) : 校内实验室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 1. 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操作技能; 2. 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对所学知识有融会贯通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考核方式:出勤占 10%、实验操作占 40%、实验报告占 30%、考试占 20%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 项目序号 实验、实习授课内容 学时(周 ) 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研发性实验 1 生活饮用水的细菌学 检测 8 2 啤酒、果汁饮料中酵母菌、霉菌的分离培养和计数 8 3 土壤中固氮菌、芽孢杆菌、放线菌的分离及形态观察 8 4 固定化枯草杆菌发酵产 α淀粉酶及酶活力测定 6 5 乳酸菌的分离和乳酸菌饮料的制作 5 6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 5 7 抗生素及化学试剂对微生物的影响 5 a m er ,gwkpvS12 学习参考书 ( 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1.范秀荣,李广武,沈萍 .微生物学实验(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武汉大学, 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教研室编 .微生物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3.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蔡静平主编 .粮油食品微生物学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0 5.赵斌,何绍江主编 .微生物学实验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 6.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钱存柔黄仪秀主编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汪东风主编 .食品科学实验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0 a m er ,gwkpvS13 化工原理 I 课程名称 : 化工原理 I 英文名 : Unit Operation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 课程号 : 081702101305 周学时 : 3学时 学分: 3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是在学生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之后,是一门工科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课程,并为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由理及工的作用。 化工原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化工生产中的各主要单元 操作及典型设备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包含多媒体仿真实验)等环节、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有如下基本要求: 熟悉和掌握单元操作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和典型设备。 学会根据生产、科研要求和物料性质,以及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去选择单元操作和设备。 根据所选定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进行过程的计算和设备设计,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要了解化工单元操作过程的操作 方法和参数调节,了解强化和优化单元操作过程的途径。 通过《化工原理 I》及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动量传递(流体流动)、热量传递的基本理论,掌握化工生产中常用的基于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的物理加工过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熟练进行相应单元操作的工艺计算,并了解相应单元操作的设备结构和特点。 一、 教材信息 《化工原理 I》:姚玉英、夏清、陈常贵 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1 月第一版 二、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教学安排共 17 周。 理论课每周 3 学时。 理论课主要内容: (一)绪论 学时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学习要求。 (二)流体流动 学时 基本概念:流体的性质、连续介质模型。 流体静力学及其应用:静止流体所受的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静力学原理在压力和压力差测量上的应用。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流速、流量、牛顿黏性定律、流动类型和雷诺数、连续性方程、总能量衡算和机械能衡算方程。 管路计算:简单管路、复杂管路、管网简介。 边界层简介:普兰特边界层理论、边界层分离。 湍流:湍流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a m er ,gwkpvS14 流速、流量测量:变压头流量计、 变截面流量计。 (三)流体输送机械 6 学时 速度式流体输送机械:离心式流体输送机械 的基本方程、离心泵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 特性曲线以及 工作点和流量调节、离心泵的安装和选用、其他速度式流体输送机械。 容积式流体输送机械:往复式流体输送机械工作原理、往复泵、其他容积式流体输送机械、流体输送机械的特点。 (四)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 8学时 沉降:沉降速度、重力沉降设备、离心沉降设备。 过滤:过滤基本方程、过滤常数的测定、滤饼洗涤、过滤设备及过滤计算。 固体流态化。 (五) 传热 19学时 基本概念、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稳态热传导。 对流传热:对流传热概述、管内强制对流传热。 辐射传热:基本概念、辐射基本定律、固体间的辐射传热、对流与辐射的复合传热。 传热过程分析。 传热过程的基本方程及其应用:热量衡算方程、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系数与壁温计算、传热过程的平均温差计算、传热效率和传热单元数、换热器计算的设计型和操作型问题。 换热器。 六、 考试要求 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试( 闭卷)。 总 成绩 = 70%期末考试成绩 + 30%平时成绩 开设实验课的学期里,平时成绩中包括实验成绩。 七、 推荐教材 《化工原理》,何潮洪,冯霄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 《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谭天恩主编 《化工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王志魁主编 《化。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
一、糖原的分解 二、糖原的生物合成 三、糖原代谢的调控 第四节 糖代谢的调节 一、糖酵解途径的调节血糖浓度的调节 二、三竣酸循环的调节 三、磷酸戌糖途径的调节 四、糖异生作用的调节 五、糖原代谢的调节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本章包括:教材的第 24章) 一、教学目的: 学生应能掌握生物能量物质在生物体内是如何为生物提供能量的。
相关资料 收费标准资料 年审资料 资料 来源 资料室 资料责任人 刘伟英 葵涌街道中心幼儿园申报 省一级园评估方案与自评说明 申报广东省一级幼儿园评估方案与自评说明 1 申报广东省一级幼儿园评估方案与自评说明幼儿园名称 ( 盖章 )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中心幼儿园幼 儿 园 地 址 深圳市龙岗区葵涌街道金葵路 1号 幼 儿 园 负 责 人 汪 秀 珍 联 系 电 话 0755—
必不可少的蛋白质,而其基础是建立在编码这些蛋白质的基因能正常表达。 目前国内外已在拟南芥、玉米、油菜等植物上创造出相应的不育系。 植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已成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提高产量、改良品质的一条重要 的途径,无论其原理研究或实践应用,都日益受到各国科学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显得更加重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和杂种优势的理论研究均被列为国家 863
子时,则应对整个生物安全柜进行气体消毒。 ( 4)可能受生物因子污染的 生物安全柜,在移动到另一地方之前应适当地清除污染。 ( 5)在研究试剂溢漏或泼洒以后,受污染表面应适当地清楚污染。 ● 使用中的要求与规定 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所有进入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本,都应该视为具有污染性的物质对待。 在作标本处理、标本接种、包装物或容器处理等接触具有传染性或潜在传染性的标本或容器时
不通过 通 过 作无效标处理 技术组评委阅读技术标书,进行技术投标文件评审 编写技术组评标报告 不进行经济标的评审 经济组评委阅读经济标书,进行经济投标文件评审 不推荐为中标 候选人 计算得分,推荐得分最高的为第一候选中标人,为第二候选中标人。 资料共享 资料共享 附件四 技术投标文件的评审表 序号 投标单位 分项评审项目(是否重大偏差)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1 投标文件的包装方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