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摄影与暗室技术内容摘要:

力较低,反差较小,灰雾度较高,因此不要滥 用高感光度的胶片。 按我国标准,每增加 3 个数字,感光速度增加一倍,在同样拍摄条件下,曝光量可减少一半。 如用 GB24176。 的底片拍摄,在相同条件下,比用 GB21176。 的底片,曝光量可减少一半。 按国际标准, ISO400/ 27176。 的底片是 ISO100/ 21176。 的底片感光速度的 4 倍。 目前市售常用胶片,大部分为 ISO100/ 21176。 和 ISO200/ 24176。 ( 3)密度和最大密度 密度是指感光材料曝光后,经过显影、定影,单位面积上卤化银被还原形成的沉积量,也就是指影像变黑的程度,产生的黑色金属银多,密度大。 任何感光材料的密度是 有其最大限度的,这个最大限度称为最大密度。 过期胶片拍摄的画面层次少, 图 244 放大机 缺乏立体感主要就是感光性能衰退,最大密度偏低。 ( 4)颗粒性 形成影像银粒的粗细称为颗粒性。 一般来说,胶片越快颗粒性就越大,就越不清晰,越缺乏影像细节。 ( 5)反差 反差主要指底片或照片的密度范围,是暗影部分到高光部分的差度,差度大称为反差大。 景物、曝光、感光度及冲洗等都影响反差。 ( 6)灰雾度 即灰雾的密度。 灰雾度过大时就会影响照片的反差、层次,甚至清晰度。 感光度高的胶片、过期胶片、显影时间过长、液温过高、暗室安全灯太亮、拍摄 后长期不冲洗等都会使灰雾度增大。 ( 7)解像力 或称分辨本领,是指胶片对景物细部能清晰分辨的能力,常以每毫米能分辨出若干条水平线来表示。 银粒细、感光层薄、反差大的底片解像力高。 ( 8)感色性 感光材料对色光敏感的范围及对色光敏感的程度称为感色性。 单纯由卤化银乳剂制成的感光材料,只对蓝紫光敏感,称为“色盲片”,如拷贝片、照相纸等,因此它们可在红色安全灯下操作。 若在卤化银乳剂中添加一些有机染料,可得到“分色片”和“全色片”。 一般胶卷都是全色片,暗室操作宜在全暗下进行。 综上所述,感光胶片的主要性能存在着如下 的变化规律: 感光度高 →反差性小→宽容度大→颗粒度大→解像力小→灰雾度大→保存性差 感光度低 →反差性大→宽容度小→颗粒度小→解像力大→灰雾度小→保存性好 (9)示性曲线 感光胶片经显影、 定影后所得图像的密度各点不同,用 实验方法测出密度与对应曝光量对数 值,画 成图 24- 5 所示图线,称为示 性曲线。 曲线可分为三段, AB 段是 曝光不足的趾部, BC 段是感光正常 的直线部分, CE 段是曝光过度的肩 部。 AB 段和 CE 段的密度和曝光量 不成比例增长,甚至还会产生反转现 象部分,会使反差过大或过小。 只有 BC 段的密度是随曝光量增加而按比 例增加的,曝光稍多或稍少时,密度 虽不同,密度差却是相同的,都可获 得效果优良的底片。 2. 相纸 分印相纸和放大纸,和感光胶片相比,一是感光度较低,二是感色性较差。 印相纸是用氯化银乳剂涂布制成,感光速度慢,银盐颗粒细,对影纹细微表现力强。 放大纸是用溴化银乳剂涂布制成,感光速度比较快,银盐颗粒比印相纸粗,放大纸感光速度比印相纸快十倍左右。 根据反差性能的强弱,相纸分为 4 号, 1 号属于软性纸, 2 号属于中性纸, 3 号属于硬性纸, 4 号属于特硬纸,号数越大,相纸越硬(反差大)。 国 外还有 0号纸和 5 号纸,市售常见的为 3 号相纸。 若底片反差大,应选用号数小的相纸;若底片反差小,应选用号数大的相纸,对于正常底片印放相时,通常可选用 2 或 3 号相纸。 照相纸的表面形态还分有光面、绒面、绸面、半光和无光纸。 光面纸影像表现得比较 鲜明、锐利,使用的比较多。 大幅人像宜用绒面、绸面相纸。 【 实验原理 】 摄影过程一般要经过拍摄、显影、定影、水洗等环节,获得一张底片(负片),再通过放大(或印相)制作成一幅照片(正片)。 1.拍摄 ● 图 245 示性曲线 ● ● ● 密度 曝光量对数 ● C A D E O ● B。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