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库(题型分类归纳题目及答案)内容摘要:

收过程不受硝酸在液相扩散速率所限制,试计算吸收时硝酸浓度最低不得低于多少。 已知 kG =(m2 h atm), kL=, DHNO 3 和 DNH3 在液相中相同。 ( 10 分) 解:ALGBAKP PkkDDbC  令 PA=1atm NH3+HNO3→ NH4NO3 b=1 所以 3/%5 mk m o lPkkDDbC ALGBAKP  浓度不得低于。 5. 已知某一装置排放烟气量为 55000Nm3 /h,含尘浓度为。 地区的环境管理部门限定该装置每日排尘量不得大于 60kg,试问应选用多大除尘效率的除尘器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 10 分) 解:该装置每日排放的烟尘量为: 55000 103 24=3960kg/d 所以应选用的除尘器效率为η =( 160/3960) 100%=% 已知重油元素分析结果如下: C: % S: % H: % O: % ;水分 :% (含 N 量不计 ),试计算: ( 20 分) ③ 燃油 1kg 所需要的理论空气量和产生的理论 烟气量; ④ 干烟气中 SO2 的浓度; ②当空气过剩 10%时,所需的空气量和产生的烟气量。 解 :① 质量( kg) 摩尔数( mol) 需氧量( mol) C 855 14 S 10 H O 2 0. 125 H2 O 0 ( 5 分) 所以:理论需氧量为 ++= 理论空气量为 ( 4 分) 烟气组成为: CO2: SO2 : H2 O:+= N2 : = 理论烟气量为 =+++=( 4 分) ②干烟气量为: = mol/kg SO2 在烟气中的浓度(百分比)为: 100%=% ( 3 分) ③过剩空气为 10%时,所需空气量为 = Nm3/kg 产生烟气量为: + = Nm3/kg ( 4 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题篇 2 一. 填空 :① .局部地区污染;② .地区性污染;③ .广域性污染;④ .全球性污染。 :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氮等。 ,包括: (1)含硫化合化物: SO SO H2S; (2).含氯化物 )、 HF、 HCI; (5).有机化合物。 :可吸入颗粒物 (PM10)、二氧化硫 (SO2)、二氧化氮 (NO2)、一氧化碳 (CO)和臭氧 (O3)。 ,必须同时指明百分比的基准。 常用的基准有收到基、 空气干燥基、干燥基、干燥无灰基四种。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 100m 平均降温 ℃。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 , 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是研究湍流与烟流传播和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问题。 目前处理这 15 类问题有三种广泛应用的理论:梯度输送理论、湍流统计理论和相似理论。 的四中定义方法: 显微镜法 , 筛分法 , 光散射法 , 沉降法。 ,安息角小的粉尘,其流动性好;安息角大的粉尘,其流动性差。 粉尘的安息角与滑动角是设计除尘斗 (或粉料仓 )的锥度及除尘管路或输灰管路倾斜度的主要依据。 包括 (1).技术指标:① .处理气体流量;② .净化效率;③ .压力损失; (2).经济指标:① .设备费;② .运行费;③ .占地面积。 机械式除尘器 包括: 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的操作变量。 :粉尘性质,除尘效率,气体含尘浓度。 使 含尘气体与液体 密切接触 , 利用 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 捕集尘粒 或使 粒径增大 的装置。 : (1).含尘气体由进气管进入收缩管后,流速逐渐增大,气流的压力能逐渐转变为动能; (2).在喉管入口处,气速达到最大,一般为 50~180m/s; (3).洗涤液 (一般为水 )通过沿喉管周边均匀分布的喷嘴进入,液滴被高速气流雾化和加速; (4).充分的雾化是实现高效除尘的基本条件。 17. : (或液体 )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称为气体吸附。 ,按选煤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物理选煤、物理化学选煤、化学选煤及微生物选煤等, 我国以物理洗煤为主。 SO2 浓度通常为 104~ 103 数量级。 SO2 反应,脱硫产物石膏可直接抛弃,也可中和利用。 CN 键存在的有机化合物,从理论上讲,氮气分子中 N≡ N的键能比有机化合物中 CN 的键能大得多,因此氧倾向于首先破坏 CN。 16 控制方法和工艺包括燃烧法和吸收法。 二. 名词解释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 现象。 :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一般把超过理论空气量而多供给的空气量称为过剩空气量,并把实际空气量aV与理论空气量0aV之比定义为空气过剩系数 α。 : 是用来捕集污染空气的,其性能对净化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有直接的影响。 :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 , 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 是一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在常温下他们的蒸发速率大,易挥发。 三. 简答。 答:保持电极表面尽可能清洁;采用较好的供电系统;烟气调质,以及发展新型电除尘器。 xNO污染。 与控制燃烧过程引起的 2SO污染有哪些重大差别。 答:通过 两段燃烧、烟气再循环 等技术措施,控制燃烧过程的最高温度及其持续时 17 间、 2O的浓度,减少热力xNO的生成。 与 2SO相比,xNO的控制更注重 燃烧条件 的控制,而 2SO主要针对 燃料本身 的 S含量和 燃烧后 的 2去除。 答: (1).排出管直径太小,会导致压力降的增加; (2).筒体直径 D 愈小,除尘效率愈高; (3).筒体直径 D愈小, 粒子受到的惯性离心力愈大, 除尘效率愈高; (4).但 D过小,粒子容易逃逸,效率下降; (5).锥体适当加长,对提高效率; (6).除尘器下部的严密性不好,会引起除尘效率的下降。 造成的大气污染 ,包括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 答:一次污染物: CO、 HC、xNO、颗粒物、 2SO、铅、 2CO等;二次污染物: HC 和xNO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2SO和 形成酸雨和二次颗粒物; HC 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 PH 值是重要的操作参数,试分析它对吸收洗涤塔造成的可能影响。 答:湿法钙质吸收剂脱硫中一般使用3CaCO和 2)(OHCa,如果 PH 值过高即溶液中 2)(OHCa含量过高,易产生 2)(OHCa沉淀,造成阻塞 ; PH 值过低,不利于 2SO的吸收,还可能造成设备的腐蚀。 (3T)是什么。 答: (1).空气条件:提供充足的空气;但是空气量过大,会降低炉温,增加热损失; (2).温度条件:达到燃料的着火温度; (3).时间条件:燃料在高温区停留时间应超过燃 料燃烧所需时间; (4).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条件:燃料与氧充分混合。 通常把温度、时间和湍流度称为燃烧过程的“ 3T”。 、设计方法是什么。 答:选择与设计:① .滤料的比较;② .气布比对穿透率的影响;③ .计算过滤面积; 18 ④ .除尘器设计: :直径 d 和高度 h; :a=π dh; :n=A/a; ,根据清灰方式及运行条件将滤袋分成若干组,每组内相邻两滤袋之间的净距一般取 50~ 70mm。 答:加强可燃物的 监控;消除火源;除火与卸爆措施;设备密闭,厂房通风。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篇 3。 答: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作出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答: (1).根据大气污染影响范围:① .局部地区污染;② .地区性污染;③ .广域性污染;④ .全球性 (或国际性 )污染; ﹡ (2).根据能源性质、大气污染物组成和反应分类:① .煤烟型 (或还原型 )污染:主要污染源是燃煤。 主要污染物是 SO NOx、 CO 和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② .石油型 (或交通型或氧化型 )污染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 (汽油车和柴油车 )和机动船。 主要污染物是 CO、 NOX 和 HC。 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次污染 —— 光化学烟雾。 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 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一氧 化二氮、臭氧、氟氯烃 (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烃、一氧化氮等。 19。 答:当它们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时,大气的温室效应就会加剧,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下部的温度升高。 答: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降水中溶入其它酸性物质,从而使其 pH 值降到 以下的降水。 答:是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 现象,是由自然排放和人为活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 SO2 或 NOx 通过氧化反应 (气相或液相反应 ),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硝酸,附在凝结核上降落到地面上的。 答: (1).损害水生、陆生生物:如鱼类和森林; (2).对人体健康影响:使有毒重金属溶入饮用水中,危害饮用者; (3).腐蚀建筑材料、金属构件、油漆以及名胜古迹等。 答: (1).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大气产生影响的那些物质; (2).分类:按存在状态,可以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答: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各污染物的定义。 答: (1).粉尘 (dust):由于固体物质的破碎、研磨、筛分、输送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的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 1~ 200181。 m; (2).烟 (fume):固体气溶胶, ~ 1181。 m; (3).飞灰 (fly ash):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得较细的灰分; (4).黑烟 (smoke):一般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一般将冶金过程和化学过程形成的固体颗 粒气溶胶称为烟尘;将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飞灰和黑烟,在 20 不需仔细分时,也称为烟尘;在其他情况下,或泛指小固体颗粒的气溶胶时,则通称粉尘; (5).雾 (fog):是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在气象中指造成能见度小于 1K M的小水滴悬浮体。 (6).霾 (或灰霾 )(haze):霾天气是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 10km 以下的天气现象,易出现在逆温、静风、相对湿度较大等气象条件下。 答:在我国的环境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