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站电力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20~ 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的 1/2 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 长 40~ 60mm;当钢芯搭接时,其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长度之和的 1/2 长 20~ 30mm,另一根绝缘线比钢接续管和铝接续管的长度之和长 40~60 mm。 ⑦ 将接续管、线芯清洗并涂导电膏。 (九)引入、引上、引下管线保护 架空线引入进机房的,导线转换成铠装电缆采用架空 7/ 钢吊线式敷设, 每 30 厘米挂钩,并做滴水湾。 引上杆铠装电缆采用长度至少 米,直径 45 厘米镀锌钢管保护,引上缆、引上钢管用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 杆上引下线用铠装电缆,连接应牢固,铜铝对接用线夹 , 铠装电缆要用电 缆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引下线到油切箱孔要有皮圈保护,电缆穿入油切箱内不得有导线和电缆外露。 如无油切箱,用至少 米,直径 45 厘米镀锌钢管保护入地,进入机房。 凡是有空隙的管口、孔口均用防火泥封堵、充实。 (十)电缆地埋要求 挖电缆沟时要注意地下是否有动力电缆、水管、通讯光缆等,要有一定安全距离,如发生挖破、损伤的应立即上报相关管理员,且做好现场处理或相应的准备工作。 挖电缆沟时沟底要平整,沟深度按规定要求不得少于 米,农田挖沟不得少于 1 米。 沟深不够 米可采用混凝土包封,上包封厚至少 8 厘米,侧包封厚至少各 5 厘米,底部可不采取包封,但需用软土,细砂垫底。 过路时应用钢管保护,深度离地面 1 米。 钢管两端接口应密封,接口平整、光滑、可靠。 进机房或进设备前,下杆处建议做窨井,放余缆 510 米,盘圈直径 米。 地埋长度> 15 米,正常地行应走直线( 不够时应绕行)。 电缆桩设置合理、深度一致、外观整齐、方向正确。 起点、终点、转弯、弯角处应设桩,中间根据需要设置。 (十一)架空、附挂电缆要求 架空钢吊线应使用 7/ 钢绞线。 架空电缆应使用护套颜色为黑色的三相四线制 阻燃电缆。 架空电缆转角处、起点处、终端处应进行固定,建议放余缆 510 米,挂钩密度每米不少于 3 只,与光缆同杆架设时电缆必须在上,间距不小于 80 厘米。 跨越公路等特殊地方时,不做角杆,并应加红白警示保护标志。 杆路引下线用铠装电缆,用抱箍均匀分三处固定。 杆路架设参照《通信杆线施工标准》。 附挂电缆:起点、转角处、终点处必须进行固定,每间隔 23 米进行一次固定,弯曲度不能过大;有大跨距时,要求采用安全固定方式;在一些特殊场景,需要穿管保护的,必须进行穿管保护;其它要求参照《电缆线路施工及 验收规范》。 电缆终端应做热缩式电缆头 (十二)接地要求 配电箱、柜、电缆、钢抱应做接地。 接地线径> 35 平方毫米。 接地线应用钢管保护,接地桩在地面处应尽量用水泥封盖。 接地桩采用 50X5 角杆,深度> 米。 如深度不够须用二根地桩。 电阻值须≤ 10 欧姆。 (十三)室内电缆布放要求 电缆按照要求方位孔处进入机房,严格按照垂直、水平两种方式布防,遵守三线分离的原则。 电缆布放须用 PVC 管保护,每 30 厘米用管卡固定在墙体上。 终点处应配置应配置 100A 塑壳断路器,便于后期基站设备 的施工。 (十四)电表、空开的的安装要求 电表、空开安装在室外时,必须配置防雨箱,采取下进线、下出线方式安装。 (十五)安全、文明作业要求 1.高空作业人员应衣着灵便、穿软底鞋、綀身衣,并正确配戴个人防护用具。 2.高处作业人员在转移作业位置时不得失去安全保护,手扶的构件必须牢固。 3.在霜冻、雨雪后进行高处作业,应采取防滑措施。 4.立杆作业现场除必要的施工人员外,其他观看人员应离开杆高度的 倍距离以外。 5.处理好施工现场与周围单位、村民的各种关系、搞好治安、文明施工、落实好现场清理等问题,切 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并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迅速加以解决,防止意外发生。 (十六)其它要求 本规范与国家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相关规范相冲突的,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执行;本技术规范未提到的要求,也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执行。 附录A 电气线路与管道间最小距离 A.0.1配线工程施工中,电气线路与管道间最小距离应符合表 A.0.1的规定: 表A.0.1 电气线路与管道间小距离(mm) 管道名称 配线方式 穿管配线 绝缘导线明配线 裸导线配线 蒸汽管 平行 管道上 1000 1000 1500 管道下 500 500 1500 交叉 300 300 1500 暖气管、热水管 平行 管道上 300 300 1500 管道下 200 200 1500 交叉 100 100 1500 通风、给排水 及压缩空气管 平行 100 200 1500 交叉 50 100 1500 注:①对蒸汽管道,当在管外包隔热层后,上下平行距离可减至200mm。 ② 暖气管、热水管应设隔热层。 ③ 对裸导线,应在裸导线处加装保护网。 附录B 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 面 B.0.1配线工程施工中,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面应符合表B.0.1的规定: 表B.0.1 不同敷设方式导线线芯的最小截面 敷设方式 线芯最小截面(mm2) 铜芯软线 铜线 铝线 敷设在室内绝缘支持件上的裸导线 — 2.5 4.0 敷设在绝缘支持 件上的绝缘导线 其支持点间距L (m) L≤2 室内 — 1.0 2.5 室外 — 1.5 2.5 2<L≤6 — 2.5 4.0 6<L≤12 — 2.5 6.0 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 1.0 1.0 2.5 槽板内敷 设的绝缘导线。基站电力技术规范
相关推荐
% : 脱模机构的设计 顶杆设计 注射成型每一循环中,塑件必须准确无误地从模具的凹模中或型芯上托出,完成拖出塑件的装置称为脱模机构,也常称为推出机构。 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原则 塑件推出(顶出)是注射成型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推出质量的好坏 12 共 23 页 将最后决定塑件的质量 ,因此,塑件的推出是不可忽视的。 在设计推出脱模机构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
物夯实。 2 若基础部分落于基岩或硬土层上,部分落于软弱土层上。 采取在软土层上作混凝土或砌块石支承墙 (或支墩 ),或现场灌注桩直至基岩。 基础底 12 板配适当钢筋,或将基础以下基岩凿去 30~ 50cm 深,填以中、粗砂或土砂混合物作垫层,使能调整岩土交界部位地基的相对变形,避免应力集中出现裂缝,或采取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刚度、来克服地基的不均匀变形。 3 若基础落于高差较大的倾斜岩层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光学工业对加工表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这主要是因为表面粗糙度不仅对机械性能、物理性能、集成电路成品率有影响,而且它还影响计算机磁盘存储器磁头和磁盘的耐磨性和寿命,同时也影响磁盘信号的读出幅度和信噪比。 不言而喻,纳米级存储密度需要有低于纳米级粗糙度的表面作为基片,否则无 法实现信息提取。 因此,为实现更高的表面加工质量
已知毛坯被加工长度为 125 mm,加工余量为 Z=, 切削深度 ap= ( 1)选择机床: 根据《工艺手册》表 726 选用机床型号: X53K型立铣 ( 2)选择刀具: 基于 UG 减速机壳加工工艺及专用夹具设计 10 选用硬质合金端铣刀。 根据《切削用量手册》 p8表 2,选择 YG6硬质合金刀片。 根据《切削用量手册》 p110表 1,铣削深度 ap≤ 4mm时,端铣刀直径 d0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