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精管理技术介绍第三类人机工程和现场ie技术内容摘要:

以双手肘部为轴心在平面上画圆弧,圆弧之内的范围即为标准作业范围,一般情况下,半径约为 30 厘米。 其中,双手圆弧交叉的区域,较为适合进行加工作业,称为标准加工范围。 ② 最大作业范围。 与标准作业范围类似,最大作业范围是以肩部轴心,伸直双手在平面上画圆弧,圆弧之内的范围即为最大作业范围,半径约为 50 厘米。 总的来说 ,应尽量把 材料、加工器具放置在标准作业范围之内,在标准作业区内进行作业,这样的作业条件最为舒适。 如条件实在不允许的话,也应把材料、加工器具尽量放置在最大作业范围之内。 这些因素,最好能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在内,可收一劳永逸之功效。 不然,因为一些大的设备配置,导致作业上的不便,想进行整改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 许多时候,手部动作会因环境原因或动作次序安排不当而必须变向、停滞,使动作时间变长,这是在改善时应注意的要点之一。 *。 针 对分析出来的每一个动作要素,在 检查时都必须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① 这个动作是否必要,有没有可能剔除。 ② 两个或更多的动作是否可以合并。 ③ 顺序是否可以改变。 ④ 有没有改善作业环境的方法来降低作业难度,缩短作业时间。 对于具体的每一个动作要素,使用 动作要素改善检查表 进行检查,有助于改善点的寻找。 动作要素改善检查表 动 作 检 查 重 点 空 手 ( 1) 环境的布置是否可以使空手的动作距离变短。 ( 2) 手的动作能否从上下改变为水平的方向。 ( 3) 伸手途中有无障碍物导致方向改变。 抓 ∩ ( 1) 放置材料的容器是否方便抓的动作进行。 ( 2) 抓住物品的位置和方向能否 更便捷。 ( 3) 使用的工具是否便于抓住。 搬 运 ( 1) 搬运的距离是否可以更短。 ( 2) 搬运途中有无障碍。 ( 3) 是否可以进行自动输送,使搬运简化。 ( 4) 是否可以使用搬运工具使搬运轻松化。 ( 5) 工具能否以弹性方式悬挂。 修正位置 ( 1) 可否使用导轨或挡块进行定位。 ( 2) 物品的角度、形状能否配合定位进行改变。 ( 3) 可否通过设计使定位不会出错。 组 合 ( 1) 是否可以使用固定装置或诱导装置方便组合。 ( 2) 能否依次装配很多件。 分 解 ++ ( 1) 能否使用工具进行分解。 ( 2) 可否一次分解很多件。 使 用 ∪ ( 1) 工具的大小、形状、重量能否改变。 ( 2) 工 具的拿法拿的位置能否简单化。 ( 3) 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否简单化。 放 下 ( 1) 放下时,是否可以不必太注意。 ( 2) 放下的位置能否改变。 ( 3) 能否使用工具简单地放下。 ( 4) 放下的同时能否同时进行其他动作。 动 作 检 查 重 点 检 查 ( 1) 检查的动作可否省略。 ( 2) 能否使检查简单易行而结果依然准确。 ( 3) 几项检查能否同时进行。 ( 4) 是否可以使用样品对照检查。 寻 找 ( 1) 物品是否没有混杂。 ( 2) 物品是否定位、定量放置。 ( 3) 在作业位置是否不放置不必要的物品。 ( 4) 标识是否清楚。 ( 5) 能否使用颜色管理。 ( 6) 物品能否摆放在作业者 视野之内。 选 择 思 考 ( 1)物品是否摆放整齐。 ( 1) 可否做到不必思考。 ( 2) 必须思考的作业,能否将要点事先整理出来。 预定位 ( 1) 能否在抓取时同时进行预定位。 ( 2) 是否可以使用辅助装置协助定位。 ( 3) 预定位的动作能否去除。 保 持 ( 1) 保持的动作能否避免。 ( 2) 能否使用辅助装置进行保持。 ( 3) 能否使物品易于保持。 不可避免的迟缓 ( 1) 真的不可避免吗。 ( 2) 能否缩短延误的时间。 ( 3) 实在不可避免时,能否同时进行其他动作。 可以避免的迟缓 ( 1) 原因是否找到。 ( 2) 避免迟缓的方法有效吗。 休 息 ( 1) 休息的时间能否安排在一起。 ( 2) 能否改善环境使作业者不易疲劳。 ( 3) 怎样能尽快恢复疲劳。 ● , 进行动作改进。 ◆。 “动作经济原则”又称“省工原则”,是使作业(动作的组成)能以最少的“工”的投入,产生最有效率的效果,达成作业目的的原则。 “动作经济原则”是由吉尔布雷斯( Gilbreth)开始提倡的,其后经许多工业工程的专家学者研究整理而成。 熟悉掌握“动作经济原则”对有效安排作业动作,提高作业效率,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 决定 动作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 面: ▲。 操作条件主要包含操作对象物,操作使用的设备、仪器、工具、材料,操作的环境。 ▲。 操作使用的身体部位,手指、手掌、手腕、手臂、躯体、腿脚;操作的距离、方向、路线;操作动作的组合方式。 ▲。 ▲。 ▲ 、节奏。 要提高动作效率就必须合理地组合以上因素,取得更大的动作效果。 ◆。 ▲。 动作的改善基本上可以以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基本思路: *。 进行动作要素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是动作改善最重要且最 有效果的方法。 *。 动作平衡能使作业人员的疲劳度降低,动作速度提高。 比如双手动作能比单手大大提高效率,但必须注意双手动作的协调程度。 *。 无论进行什么操作,“空手”、“搬运”总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会占用相当一部分动作时间。 “空手”和“搬运”其实就是“空手移动”和“负荷移动”,而影响移动时间的最大因素就是移动距离,因此,缩短移动距离也就成为动作改善的基本手段之一了。 *。 前面三项原则是通过减少、结合动作进行的改善。 而进一步的改善就是使动作变得轻松、 简单。 也就是使移动路线顺畅,使用易把握的工具、改善操作环境以便能以更舒适的姿势进行工作。 ▲ 16 原则。 在工作的场合中,较为共通的硬件有人、工具设备、环境布置等三个方面。 动作经济的四项基本原则在这几个方面加以应用又可以整理成动作经济的 16原则。 关于人体动作方面 —— *。 能熟练应用双手同时进行作业,对提高作业速度大有裨益。 单手动作不但是一种浪费,同时也会造成一只手负担过重,动作不平衡。 从动作经济的原则出发,双手除休息外不能闲着。 另外,双手的动作最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这样会更加 协调。 *。 从身体动作的容易度而言,同一动作的轨迹周期性反复是最自然的,双手或双臂运动的动作如能保持反向对称,双手的运动就会取得平衡,动作也会变得更有节奏。 *。 不必要的动作会浪费操作时间,使动作效率下降,应加以排除。 而即使必要的动作,通过改变动作的顺序、重整操作环境等也可减少。 *。 人身体的动作可按其难易度划分等级,具体如下表: 等级 动作 1 以手指为中心的动作 2 以手腕为中心的动作 3 以肘部为中心的动作 4 以肩部为中心的动作 5 以腰部为中心的动作 6 走动 动作等级越低,动作越简单易行。 反之,动作等级越高,耗费的能量越大,时间越多,人也越容易感到疲劳。 *。 在工作现场应尽量创造条件使作业者的动作没有限制,这样在作业时,心理才会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 *。 动作的过程中,如果有突然改变方向或急剧停止必然使动作节奏发生停顿,动作效率随之降低。 因此,安排动作时应使动作路线尽量保持为直线或圆滑曲线。 *。 音乐必须有节奏才能使人身心愉悦,如果节奏跳跃非常厉害,紊乱而无规则的 话就会使听者觉得刺耳。 同样,动作也必须保持轻松的节奏,让作业者在不太需要判断的环境下进行作业。 动辄必须停下来进行判断的作业,实际上更容易令人疲乏。 顺着动作的次序,把材料和工具摆放在合适的位置,是保持动作节奏的关键。 *。 动作经济原则追求的就是以最少的动作投入,获取最大的动作效果,如果能利用惯性、重力、弹力等进行动作,自然会减少动作投入,提高动作效率了。 *。 脚的特点是力量大,手的特点是灵巧。 在作业中如果能够结合使用,一些较为简单或者费力的动作可以交给脚来完成,对提高作业效 率也大有裨益。 关于工具设备方面 —— *。 工具可以帮助作业者完成人手无法完成的动作,或者使动作难度大为下降。 因此,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当然要在作业中尽量考虑工具的使用。 如今,工具的使用极为普遍。 不过,除了普通工具的使用之外,如何针对特定的场合设计出特定的工具,或者巧妙地移用其他工具,却是应具体研究的课题。 *。 工具的作用虽然巨大,但是如果工具的功能过于单一,进行复杂作业时就需要用到很多工具,不免增加工具寻找、取放的动作。 因此,组合经常使用的工具,使工具万能化也就成为必 要了。 *。 工具最终要依赖人才能发挥作用,在设计上应注意工具与人的结合的方便程度,工具的把手或操纵部位应做成易于把握或控制的形状。 关于环境布置方面 —— *。 工作所需的一应材料、工具、设备等应根据使用的频度、加工的次序,合理进行定位,尽量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 *。 作业者的心理安定程度对作业效率也会有直接影响,如果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总担心会受到伤害,心理的疲惫会导致生理的疲惫的提前。 因此,应确保作业现场的一应设施、材料、布置、作业方法不会存在安全隐患。 *。 作业场所的灯光应保持适当的亮度和光照角度,这样,作业者的眼睛不容易感到疲倦,作业的准确度也能有所保证。 此外,良好的通风、适当的温湿度也是环境布置上应重点考虑的方面。 *。 作业场所的一切操作物品和操作者坐立的依托体如工作台面及桌椅等,其高度应该处于适当的高度,让作业者处于舒适安稳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 *。 重新审视自己所负责的操作范围,把存在的各种问题点收集起来。 ( 1) 与操作人员就以下各个可能出现问题的方向 进行探讨。 ◇耗时过多;◇不平衡;◇工序不良多;◇容易疲劳;◇难于掌握。 ( 2) 将确认的问题进行量化,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 *。 用动作经济原则检查存在问题的操作,顺便寻找改善的方向。 在明确了问题点之后,用动作经济原则与该作业进行比较,找出不符合原则的动作。 ( 1)以四项基本原则进行比较。 ◇减少动作数量;◇使动作保持平衡;◇缩短动作距离;◇使动作保持轻松自然的节奏。 ( 2)用动作经济 16 原则从动作方法、工具使用、场所布置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检查。 ( 3)将检查的结果和发现的改善方向记录下来。 *。 ( 1)找出不符合动作经济原则的原因,并整理成特性要因图。 ( 2)重点调查。 ◇动作方法:动作的顺序、数量、方向、时间;不同操作人员的动作方法是否相同;使用身体的部位和频度。 ◇工具使用:工具的种类、数量、功能、形状;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的使用难度。 ◇场所布置:材料、工具、机械的布局;材料、工具的放置方法、方向、位置;灯光、温度、湿度等;椅子、操作台的高度; *。 比如,用 5W1H 的方法研究目前的动作。 ◇ 谁 —— 一定要这个人做吗。 ◇ 什么 —— 非用这个材料不可吗。 ◇ 何时 —— 时间可 以改变吗。 ◇ 何处 —— 场所可以改变吗。 ◇ 怎样 ——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 为什么 —— 为什么要有这个动作。 2.时间改善技术。 五精管理,特别强调“毫米 .秒 .克 .厘”管理,认为这是由精细管理发展到精准精确和精益精美的非常重要的管理方法技术。 实现“秒”管理,就必须推行时间改善技术。 对时间技术称之为改善,意思是我们过去并非不重视时间,而是时间技术掌握和应用的还不够完善,达不到时间管理的精准精确精益,而需要改善。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感叹时间易逝、韶华难追,“时间就是金钱”的至理名言被所有企业都奉为基本理念, 时间对企业的效率效益的至关重要性几乎无人不晓。 但是,时间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技术却很少有深入的研究。 ●。 时间改善技术,涉及诸多内容,潜力空间很广阔,在应用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其关键点。 ◆。 度量时间的单位,显示出管理的精度,直接影响效率水平。 时间度量单位越大,粗放程度就越高,而精度就越低。 我们许多企业常以一天或一个班计量时间,时间的误差很大。 推行“秒”管理,把时间的度量单位,由小时细化到分钟,再进一步细化到秒,是推行五精管理的一项关键性指标。 衡量时间管理的 时间 精度 ,是实效值与标准值之间的比值,所衡量反映的是实效(实际作为作业绩效)与标准值(设计规定的标准数值或事物本身的真实数值)之间的吻合接近程度。 例 10 小时,而实际完成用时 小时,那么 : 本项作业的时间精确度为 ()247。 10=95% 时间误差度为 247。 10=5% 例 12时0分前后 20 分钟,即允许误差值为 20分钟。 实际配送到达时间为当日 12 时 40 分。 那么 : 本项配送作业的时间精确度为 (2040)247。 2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