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朝阳中学教学楼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内容摘要:

 kN/m2 门 ,窗及楼梯间荷载 门窗荷载标准值: 塑钢玻璃窗单位面积取 KN/m2 ,木门取 KN/m2 塑钢玻璃门取。 楼梯荷载标准值: 楼梯底板厚取为 100 ㎜,平台梁截面尺寸为 200 ㎜ 400 ㎜ 楼梯板自重 ( 0. 074+ + ) 25247。 =人造理石面层 ( + ) 247。 = KN/m2 板底 20 厚纸筋抹灰 12247。 = KN/m2 合 计 KN/m2 平台梁两端搁置在楼梯间两侧的梁上,计算长度取 l=3300- 300=3000 ㎜ ,其自重 = 25=,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竖向荷载内力计算 图 荷载示意图 恒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 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恒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分布图 对于第 5层, q1″ 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 q1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q2分别上人屋面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和三角形荷载。 q2= =P1 、 P2分别由边纵梁、中纵梁、边纵梁直接传给柱的恒载, PE是由纵向次梁直接传给横向主梁的恒载,它们包括主梁自重、次梁自重、楼板重、及女儿墙等重力荷载,计算如下: P1 = ( 1/2) 2 + + = P2 =( 1/2) 4 + = KN 集中力矩 M1=PBeB =( ) /2 = KN m M2=PDeD =( ) /2 = KN m 对于 14层, q1″ 是包括梁自重和其上部墙重 ,为均布荷载,其它荷载的计算方法同第 5层。 q1 =q q2″ 和 q2, 分别为楼面板和走道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和三角形荷载。 q2, = = KN/m 外纵墙线密度 [( ) + ]/= KN/m 内纵墙线密度 [( ) ]/= KN/m P1= P4= ( 1/2) 2 + + = P2 = P3 =( 1/2) 4 + + = KN 集中力矩 M1=PBeB =( ) /2 = KN m M2=PDeD =( ) /2 = KN m 恒荷载作用下梁的固端弯矩计算 等效于均布荷载与梯形、三角形荷载的叠加。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梯形: q =( 12α178。 +α179。 ) q2 本设计中 AB,CD 跨α =三角形: q = q2, 对于第 5层, AB,CD 跨梁: q= +=BC 跨: q″ = +=AB,CD 跨梁端弯矩: MAB= MB A=ql2AB/12 = = ( ) BC 跨梁端弯矩: MBC= MCB=ql2AB/12 = = ( ) 对于第 14 层, AB,CD 跨梁: q= +=BC 跨: q, = +=AB,CD 跨梁端弯矩: MBD= MDB=ql2BD/12 = = ( ) BC 跨梁端弯矩: MBC= MCB=ql2AB/12 = = ( ) 恒载作用下框架的弯矩计算 分配系数的计算 : iiSi S  其中 iS 为转动刚度 采用分层法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为固定时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因此,除底层外,其余各层的线刚度应乘以 的修正系数 ,其传递系数由 改为。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图 恒载作用下弯矩分配图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图 恒载弯矩图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活载作用下柱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 活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分布图 对于第 5层, q1= = KN/m P1 = ( 1/2) 2 + = KN P2 =( 1/2) 4 + = KN 集中力矩 M1= M4=PBeB =( ) /2 = KN m M2= M3=PDeD =( ) /2 = KN m 同理,在屋面雪荷载的作用下: q1= = KN/m P1 = ( 1/2) 2 + = KN P2 =( 1/2) 4 + = KN 集中力矩 M1 =PBeB =( ) /2 = KN m M2 =PDeD =( ) /2 = KN m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对于第 14 层, q1= = KN/m q2= = KN/m P1 = ( 1/2) 2 + = KN P2 =( 1/2) 2 +( 1/2) 2 + = KN 集中力矩 M1=PBeB =( ) /2 = KN m M2=PDeD =( ) /2 = KN m 将计算结果汇总如下两表: 表 横向框架恒载汇总表 层次 q1 KN/m q2 KN/m P1P4 KN P2 P3 KN M1 M4 KN m M2 M3 KN m 5 14 表 横向框架活载汇总表 层次 q1 KN/m q2 KN/m P1P4 KN P2 P3 KN M1 M4 KN m M2 M3 KN m 5 14 活荷载作用下梁的内力计算 对于第 5层, AB,CD 跨梁: q= =BC 跨: q″ = =AB,CD 跨梁端弯矩: MAB= MB A=ql2AB/12 = = ( )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BC 跨梁端弯矩: MBC= MCB=ql2AB/12 = = ( ) 对于第 14 层, AB,CD 跨梁: q= =BC 跨: q, = =AB,CD 跨梁端弯矩: MBD= MDB=ql2BD/12 = = ( ) BC 跨梁端弯矩: MBC= MCB=ql2AB/12 = = ( )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图 活载作用下弯矩分配图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图 活载弯矩图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跨中弯矩计算 恒载作用下梁的跨中弯矩,按实际荷载利用两端带弯矩的简支求得。 以下结果为弯矩调幅后的结果。 对于 5 层: MAB 中 =M0( M 左 + M 右 ) m MBC 中 =M0( M 左 + M 右 ) m 对于 4 层: MBD 中 = m ME = m 对于 3 层: MBD 中 = m ME = m 对于 2 层: MBD 中 = m ME= m 对于 1 层: MBD 中 = m ME = m 对梁弯矩进行调幅,调幅系数为β,取。 调幅后:梁端弯矩 M’ 1 =β M1 M’ 2=β M2 跨中弯矩: M’ 中 =M 中 (M’ 1 + M’ 2) /2 注:这里弯矩带正负号,梁上边受拉为负,下边受拉为正。 活荷载作用下的梁跨中弯矩,利用两端带弯矩的简支求得。 对于 5 层: MAB 中 =M0( M 左 + M 右 ) m MBC 中 =M0( M 左 + M 右 ) m 对于 4 层: MBD 中 = m ME = m 对于 3 层: MBD 中 = m ME = m 对于 2 层: MBD 中 = m ME= m 对于 1 层: MBD 中 = m ME = m 又考虑荷载最不利位置,将跨中弯矩乘以 ,计算结果如下: 对于 5 层: MAB 中 = = m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MBC 中 = = m 对于 4 层: MBD 中 = = m ME = = m 对于 3 层: MBD 中 = = m ME = = m 对于 2 层: MBD 中 = = m ME= = m 对于 1 层: MBD 中 = = m ME = = m 梁端剪力和柱轴力的计算 恒载作用下 : 表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 KN) 层次 荷载引起的 剪力 弯矩引起的 剪力 总剪力 柱轴力 AB 跨 BC 跨 AB 跨 BC 跨 AB 跨 BC 跨 A 柱 B 柱 VA=VB VB=VC VA=VB VB=VC VA VB VB=VC Nu Nb Nu Nb 5 0 4 0 3 0 2 0 1 0 表 活载作用下梁端剪力及柱轴力( KN) 层次 荷载引起的 剪力 弯矩引起的 剪力 总剪力 柱轴力 AB 跨 BC 跨 AB 跨 BC 跨 AB 跨 BC 跨 A 柱 B 柱 VA=VB VB=VC VA=VB VB=VC VA VB VB=VC Nu Nb Nu Nb 5 0 4 0 3 0 更多相关参考论文设计文档资源请访问 本毕业论文包含完整 CAD 设计文件以及仿真建模文件,资料请联系 68661508 索要 2 0 1 0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及荷载汇总 第一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计算及荷载汇总 梁、柱: 表 梁重力统计 类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