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届现代文必考阅读题训练内容摘要:

有一点荒唐之处的。 尤其可笑的是,当一个大胆的家伙遭人反对的时候,他的面貌变得极其猥琐,或者呆若木鸡,一定是这样的。 因为在退让之中,人的精神是彷徨不定的;但是在上述情形中,那些勇夫们给人的感觉精神呆滞,好像下棋下成和局一样,虽然算不上输,然而那一局棋无法走下去了。 但是,这最后所说的事,或许更适合讽刺的说法,而不是很严肃。 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大胆永远是盲目的,因为它看不到危险和困难。 因此,大胆在策划中是不好的,在执行中却能派上用场。 所以对有勇无谋者来说,英明的做法是永远不要让他们担任决策的首脑,而应当让他们当副手,听从别人的指挥。 因为在策划时必须能预见艰险,而在执行中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除非那艰险非常之大。 (选自《 论 人生》,刘慧译,有改动) 注:①德 摩斯梯尼(前 384-前 322),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和著名的政治家。 以下的表述,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的两项是 ( 6 分) A.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最需要的气概绝对不是勇气。 B.只有见识浅薄、愚昧无知的人才会去相信勇气。 C.要建立民主政体国家,就必须让勇气创造奇迹。 D.勇气是可贵的,但一般人却认为勇气荒唐可笑。 E.勇气即使能取得成功,其成功也是十分短暂的。 F.勇气对决策者是不适合的,因为勇气无视艰险。 从“穆罕默德式的奇迹”这一例可推出的观点是 ( 3 分) A.勇气远远次于其他的美德。 B.勇气 是不善于坚守诚信的。 C.勇夫无足够勇气面对失败。 D.勇者最好对艰险视而不见。 “与此有惊人相似之处”的“相似之处”指的是什么。 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 ( 4 分) 为什么说勇气“能迷惑人”。 为什么又说“其后就未必那么奏效”。 ( 5 分) 9 五 、(本大题 4小题,共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 “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150 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 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 这本获得英国 “ 四频道 ” 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 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 “ 红色 ” 、 “ 革命 ” 、 “ 苏维埃 ” 、 “ 斯大林 ” 联系起来。 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 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 “ 千年第一思想家 ” ,马克思位居第一。 执政的工党在 “ 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 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 马克思的 “ 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 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 “911 事件 ”。 2020年 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 “ 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 ” 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 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 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 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 “ 马克思光泽 ”。 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 “ 吓住资本家 ” ;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 “ 流氓老板 ”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 “ 在野 ” 的阵痛后重新认识 “ 真正的马克思 ” ,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 劳工阶层。 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 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 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 50%的财富,而全球 50%的穷人仅拥有 1%的财富。 《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 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同时,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研究更加深入。 过去提起马克思,只说《资本论》和经济学;现在说起马克思,至少会说出《 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法兰 西内战》、《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他贯穿哲学、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学和政治学。 去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位学者发表同样的研究成果,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多类型的文学杰作。 《资本论》完全可以当作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 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 “ 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 (选自 2020年 1月 21日《南方都市报》) 1.下列信息不能支持文中所引马克思所说的 “ 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10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 “ 红色 ” 、 “ 革命 ” 、 “ 苏维埃 ” 、 “ 斯大林 ” 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2.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6分) A.欧洲对马克 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 “ 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 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 “ 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 ” 的名言与 “911 事件 ” 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资本论》的文学多样性,表现在它可以当作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 F.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3.请 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 ( 4分) 4.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 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 ( 5分) 11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 题。 本大题 4小题,共 18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叶朗 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 其 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 “人类中心主义 ”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 ”的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 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 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 “生 ”的哲学。 《易传》说: “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说: “生生之谓易。 ”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 “生 ”为道, “生 ”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 “生 ”就是 “仁 ”, “生 ”就是善。 儒家主张的 “仁 ”,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张载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 ) 程颐说: “人与天地一物也。 ” 又说: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 朱熹说: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 这样的话很多。 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程颢说: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 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 “万物之生意 ”。 周敦颐喜欢 “绿满窗前草不除 ”。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 “与自己意思一般。 ”又说: “观天地生物气象。 ”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 “生意 ”,这种 “生意 ”是 “我 ”与万物所共有的。 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 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 “欲观万物自得意。 ”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 “生意 ”,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浑然与物同体 ”,得到一种快乐。 这是 “仁者 ”的 “乐 ”。 这种对天地万物 “心心爱念 ”和观天地万物 “生意 ”的生 态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有鲜明的体现。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 “生机 ”和 “生意 ”。 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 “眼前无非生机 ”。 宋代董逌在《广川画跋》中强调画家赋形出象必须 “发于生意,得之自然 ”。 清代王概的《画鱼诀》说: “画鱼须活泼,得其游泳像。 ”“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 ” 中国画家从来不画死鱼、死鸟,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 中国画家的花鸟虫鱼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的文学作品。 《聊斋志异》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聊斋志异》的诗意,就是人与万物一体的诗意。 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 蒲松龄创造的这些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表明人与万物一体,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这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 “生态美 ”,也就是 “人与万物一体 ”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 价值的内容。 就像我们在这篇文章开头所说的,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内容,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把它们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大大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的沟通和互相认同,大大有 12 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儒家主张的“仁”, 不仅亲亲、爱人,而且 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充分体现了 生态整体主义 的 观念。 B、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中国传统 观念,树立“ 生态整体主义 ” 的 新 观念 已经成为了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 的核心思想。 C、作者认为, 清代 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中 创造的意象世界 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 与现在 人们所说的 “生态美 ”是一致的。 D、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 反映人类生态意识的 内容,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同样也有这种体现当今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 E、“ 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 ”这一现象表明 中国画家 的审美意识与西方画家有明显区别。 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范畴的是( 3 分) A、 万物之生意最可 观 B、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