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xx)全国名校20xx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汇编e单元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含4、5月试题)内容摘要:

( 6)已知一定量的 E单质能在 B2 (g)中燃烧,其可能的产物及能量关系如下左图所示:请写出一定条件下 EB2(g) 与 E( s)反应生成 EB(g)的热化学方程式。 ( 7)若在 D与 G组成的某种化合物 的溶液甲中,加入铜片,溶液会慢慢变为蓝色,依 据产生该现象的反应原理,所设计的原电池如上右图所示,其反应中正极反应式为。 12 【知识点】 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电离、热化学方程式、原电池原理 【答案解析】 ( 1) NH3H 2O NH4+ + OH- ( 2 分 ) ( 2) >( 2 分) ( 3) Al(OH)3( 2 分)( 4) ①③ ( 2分) ( 5) Na3N + 4H2O= 3NaOH + NH3H 2O( 2分 ) ( 6) CO2(g) + C(s) = 2CO(g)。 △ H= +或 1/2CO2(g) + 1/2 C(s) = CO(g)。 △ H= +( 3分) ( 7) Fe3++e- →Fe 2+( 2分 ) 解析 : 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A是氮元素; C单质一般保存在煤油中,这是钠元素; 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这是铝元素, G单质是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易被腐蚀或损坏,这是铁元素,根据表格 B是氧元素; E是碳元素; D是氯元素。 ( 1) A元素的氢化物是 NH3,其水溶液氨水是弱碱,能电离出氢氧根 ,使酚酞变红: NH3H 2O NH4+ + OH- ( 2)同温同压下,将 a L NH3气体和 b L HCl 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氯化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若所得溶液的 pH=7,氨气要过量;则 ab; ( 3)常温下,相同浓度(设浓度均为 C) Al、 Fe简单离子的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 Al(OH)3完全沉淀的 pH是 ,其 Ksp=(OH)=()=; Fe(OH)3完全沉淀的 pH是 ,其 Ksp=(OH)=()= ksp较大的是 Al(OH)3; ( 4) A与 B组成质量比为 7:16的三原子分子是 NO2,易溶于水,释放在空气中可能引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而温室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臭氧层破坏是氟利昂等造成的。 故选①③ ; ( 5) N和 Na组成的离子化合物是 Na3N,能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3N + 4H2O= 3NaOH + NH3H 2O ( 6) 根据能量图 , ① C(s)+O2(g)=CO2(g) △ H1=② CO(g)+1/2 O2(g)=CO2(g) △ H2=。 由 ① 2② 得 : CO2(g) + C(s) = 2CO(g) △ H= +( 7)在 Cl与 Fe组成的化合物溶液中,加入铜片,溶液会慢慢变为蓝色,则甲是 FeCl3溶液,原电池中石墨作正极,溶液中的铁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 Fe3++e- →Fe 2+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是在元素推断的基础上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热化学方程式、原电池原理,综合性比较强;元素化合物知识如常见的钠镁铝铁等平时要多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13. E1 E2 E3 H1[2020 长 沙模拟 ]A、 B、 C、 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 甲、乙、丙、丁、戊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而辛是由 C元素形成的单质。 13 已知:甲 + 乙 =丁 +辛,甲 + 丙 = 戊 + 辛;常温下 mol/L 丁溶液的 pH为 1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 C 形成的单质可以在点燃条件分别与元素 A、 B、 D 形成的单质化合,所得化合物均存在共价键 B. 元素 B、 C、 D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r(D) r(C) r(B) C. L 0. 1 mol/L戊溶液中含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小于 0. 1 mol D. 1 mol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共转移约 10 24个电子 【知识点】 元素周期律、位构性三者关系 【答案解析】 A 解析 :常温下, mol/L 丁溶液的 pH为 13,丁是一元强碱,其含有的金属元素在短周期,则丁应为 NaOH,发生反应:甲 +乙 =丁 +辛,根据元素守恒可知,甲、乙两种物质至少共含有 H、 O、 Na元素,辛是由 C元素组成的单质,由发生反应可知,辛不能是 Na,结合原子数可知, A为 H、 C为 O、 D为 Na元素,故辛为氧气,可知甲是 Na2O乙是水,再根据反应:甲 +丙 =戊 +辛,可知丙是二氧化碳,戊是碳酸钠,则 B为碳元素, A.元素 C形成的单质可以在点燃条件分别与元素 A、 B、 D形成的单质化合得 H2O、 CO Na2O2,均存在共价键,故 A正确; B.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 Na> C> O,即: D> B> C,故 B错误; C.戊是碳酸钠,在碳酸钠溶液中, CO32离子水解生成 HCO3离子和 OH离子,溶液中阴离子总的物质的量大于 ,故 C错误; D.甲与足量的乙完全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2O2+2H2O═4NaOH+ O2↑ , 1molNa2O2 反应转移的电子为 1mol,约 1O 23个电子,故 D错误 故答案选 A 【思路点拨】 本题为元素化合物推断,题目难度中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有一定的要求, C选项注意盐类水解 9. E1 E2 E3【 2020 湖南省十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短周期元素 A、 B、 C、 D的原子序 数依次增大。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 2倍,元素 B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元素 C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元素 D位于第 Ⅵ A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 半径: DBCA B.元素 A、 B的氧化物所含化学键的类型完全相同 14 C.元素 B和 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BC D.元素 B、 C、 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知识点】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答案解析】 D 解析: 短周期元素 A、 B、 C、 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 2倍 , A原子只能有 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4,则 A为碳元素;元素 B在同周期的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原子序数大于碳元素,则 B为 Na元素;元素 C的合金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 则 C为 Al, D位于第 Ⅵ A族,原子序数大于 Al,则 D为 S元素, A、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故原子半径 Na> Al> S> C; B、元素 A、 B的氧化物是 CO Na2O,化学键分别是共价键、离子键; C、元素 B和 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 NaOH、 Al(OH)3,碱性强弱: B> C; D、元素 B、 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NaOH、 Al(OH) HClO4能相互反应。 故答案选 D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涉及化学键、元素周期律、原子半 径比较等,推断元素 是解题关键,难度不大。 E3 分子结构 化学键 7. E3 F1 G2 H4 【 2020 重庆一中高三下期第三次月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 FeCl3饱和溶液煮沸可得到带正电荷的 Fe(OH)3胶体 B. mol H2SO4与 mol Ba(OH)2完全反应所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 C. H2O的沸点高于 H2S是因为 OH键的键能大于 SH键的键能 D.向新制氯水中加入 CaCO3可使溶液中 HClO浓度增大 【知识点】 胶体、反应热、化学键、平衡移动 【答案解析】 D 解析: A、 制备氢氧化 铁胶体的方法:向 25ml 沸水中逐滴加入 1~2mL FeCl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直接加热饱和 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 故 A错误; B、 反应涉及的离子方程式有 Ba2+( aq) +SO42( aq) =BaSO4( s), H+( aq) +OH( aq) =H20( l) 所以,反应放出的热不是中和热 ,故 B 错误; C、 H2O的沸点高于 H2S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着氢键,故 C错误;D、 已知氯水中存在如下的平衡: Cl2+H2O⇌HCl+HClO, 加入 CaCO3可使氢离子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HClO浓度增大, 故 D 正确; 故答案选 D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胶体的制备、中和热的概念、氢键的形成、平衡移动问题。 做题时细心,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15 23. E2 E3 F1 F2 F3 【 2020“ 漳州八校 ” 第四次联考 】( 15分) A、 B、 C、 D、 E、 F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短周期元素,有关位置及信息如下: 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C单质一般保存在煤油中; 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G单质是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易被腐蚀或损坏。 请回 答下列问题: ( 1) A元素的氢化物水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的原因用电离方程式解释为。 ( 2)同温同压下,将 a L A氢化物的气体和 b L D的氢化物气体通入水中,若所得溶液的pH=7,则 a b(填 “ 或 “” 或 “=”) ( 3)常温下,相同浓度 F、 G简单离子的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 F、 G两元素先后沉淀, F (OH)n 完全沉淀的 pH 是 , G (OH)n 完全沉淀的 pH 是 ,则 ksp 较大的是: ( 填化学式) ( 4) A与 B可组成质量比为 7:16的三原子分子,该分子释放在空气中其化学作用可能引 发的后果有:。 ① 酸雨 ② 温室效应 ③ 光化学烟雾 ④ 臭氧层破坏 ( 5) A 和 C 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能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6)已知一定量的 E 单质能在 B2 (g)中燃烧,其可能的产物及能量关系如下左图所示 :请写出一定条件下 EB2(g) 与 E( s)反应生成 EB(g)的热化学方程式。 ( 7)若在 D与 G组成的某种化合物的溶液甲中,加入铜片,溶 液会慢慢变为蓝色,依 据产生该现象的反应原理,所设计的原电池如上右图所示,其反应中正极反应式为。 【知识点】 元素周期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电离、热化学方程式、原电池原理 【答案解析】 ( 1) NH3H 2O NH4+ + OH- ( 2 分 ) ( 2) >( 2 分) ( 3) Al(OH)3( 2 分) 16 ( 4) ①③ ( 2分) ( 5) Na3N + 4H2O= 3NaOH + NH3H 2O( 2分 ) ( 6) CO2(g) + C(s) = 2CO(g)。 △ H= +或 1/2CO2(g) + 1/2 C(s) = CO(g)。 △ H= +( 3分) ( 7) Fe3++e- →Fe 2+( 2分 ) 解析 : 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其氢化物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 A是氮元素; C单质一般保存在煤油中,这是钠元素; F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这是铝元素, G单质是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金属,易被腐蚀或损坏,这是铁元素,根据表格 B是氧元素; E是碳元素; D是氯元素。 ( 2) A元素的氢化物是 NH3,其水溶液氨水是弱碱,能电离出氢氧根,使酚酞变红: NH3 H2O NH4+ + OH- ( 2) 同温同压下,将 a L NH3气体和 b L HCl 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氯化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若所得溶液的 pH=7,氨气要过量;则 ab; ( 3)常温下,相同浓度(设浓度均为 C) Al、 Fe简单离子的溶液中滴加 NaOH溶液, Al(OH)3完全沉淀的 pH是 ,其 Ksp=(OH)=()=; Fe(OH)3完全沉淀的 pH是 ,其 Ksp=(OH)=()= ksp较大的是 Al(OH)3; ( 4) A与 B组成质量比为 7:16的三原子分子是 NO2,易溶于水,释放在空气中可能引发酸雨和光化学烟雾;而温室效应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排放,臭氧层破坏是氟利昂等造成的。 故选①③ ; ( 5) N和 Na组成的离子化合物是 Na3N,能与水反应生成两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3N + 4H2O= 3NaOH + NH3H 2O ( 6) 根据能量图 , ① C(s)+O2(g)=CO2(g) △ H1=② CO(g)+1/2 O2(g)=CO2(g) △ H2=。 由 ① 2② 得 : CO2(g) + C(s) = 2CO(g) △ H=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