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2059-20xx磷石膏库安全技术规程doc内容摘要:

磷石膏库失事后对下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危害的磷石膏库,防洪标准应提高,必要时可按可能 最大洪水进行设计。 采用露天废弃采坑或凹地贮存磷石膏的磷石膏库,周边 未建磷石膏坝时,防洪应按 100 年一遇洪 水重现期的防洪标准设计;建磷石膏坝时,应根据坝高及其对应的库容确定库的等别及防洪标准。 磷石膏库洪水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 应根据各省水文图集或有关部门建议的适用于特小汇水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当采用全国通用 的公式时,应用当地的水文参数;有条件时应结合现场洪水调查予以验证; —— 库内水面面积不超过流域面积的 10%时,可按全面积陆面汇流计算。 否则,水面和陆面面积的 汇流应分别计算。 设计洪水的降雨历时应采用 24 小时计算, 经论证也可采用短历时计算。 当 24 小时洪水总量小于调洪库容时,洪水排出时间一般不宜超过 72 小时。 11 磷石膏库排洪构筑物的型式与尺寸应根据水力计算及调洪计算确定,调洪计算应采用 GB 50863 规定的水量平衡法。 磷石膏库周边应设置清污分流的截水沟。 截水沟过流断面宜按 50 年一遇洪水重现期的防洪标准 设计。 当设计的磷石膏最终堆积坝坝顶与初期坝坝顶的高差超过 60 m 时,还宜增设中间截水沟;当上 游汇水面积较大并有合适地形时,应专设拦洪坝排洪系 统。 干法堆存磷石膏库的周边应设置可靠的截洪设施,其位置应根据运行的需要综合考虑。 库前和四周堆排的干法堆存磷石膏库,库前或库周应建初期坝。 库内排洪系统除不需考虑澄清 水距离外,均应按湿法堆存磷石膏库设计。 库尾和库中堆排的干法堆存磷石膏库,排洪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 库前应建拦挡坝,拦挡坝应按坝型采用相应的水库坝设计规范设计,形成的库容应满足贮存一 次设计洪水冲刷挟带磷石膏量的要求;其高度与总坝高之比宜为 1/8~ 1/4,并且不小于 5 m; —— 应 在拦挡坝前设排水井、管或其他排水设施,及时排出坝前积水,坝前排水口应高于磷石膏淤 积标高 m~ m 以上,并应及时清理坝前淤积的磷石膏; —— 应在磷石膏堆积体最终的下游坡面设覆盖层及永久性纵横向截排水沟。 磷石膏库排洪构筑物应采取必要的防腐、防护措施。 防腐措施应满足 GB 50046 的要求。 排洪构 筑物工作流态宜为无压流,当设计为有压流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接缝处止水应满足工作水压的要求。 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作为埋地排水管时,排水管及其接头应满足承外压要求。 排水管或隧洞 中的最大流速应不大于管(洞)壁材料的容许流速。 排洪构筑物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在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段。 无法避开时,应进行地基处理设计。 排洪构筑物应考虑终止使用时的封堵设计。 磷石膏库安全监测设施 磷石膏库应根据其设计等别、筑坝方式、地形地质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因素,设置必要的安全监测 设施。 三等及三等以上磷石膏库应设置在线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安全监测设施。 安全监测设施的布置原则: —— 应全面反映磷石膏库的运行状态; —— 位移监测点的 布置应延伸到磷石膏坝坝脚以外的一定范围; —— 坝肩及基岩断层带、坝内埋管处宜加设监测设施。 安全监测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12 —— 湿法堆存磷石膏库应监测库内及调节回水池水位、库内水量和水质(包括 pH 值)、库外水质、 坝顶标高、坝顶宽度、滩顶标高、干滩长度、浸润线深度、坝体坡度、位移; —— 干法堆存磷石膏库应监测坝顶标高、浸润线深度、库内及库外水质、坝体坡度、位移; —— 四等及四等以上磷石膏库应监测降水量;三等及三等以上湿法堆存磷石膏库还应监测孔隙水压 力、排渗水量及 其水质。 选择的监测仪器、设施应安全可靠。 磷石膏输送设计 采用汽车输送磷石膏时,应采取可靠的防尘措施;库区运输道路应按 GBJ 22 中规定的标准设计。 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磷石膏时,应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带式输送机应符合 GB 14784 中规定的 要求。 采用管道水力输送磷石膏时,应根据有关设计规范要求配置输送设备和管道等。 磷石膏库安全设施施工及验收 磷石膏库安全设施应按照施工图施工。 各项工程应经 分段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施工。 施工原始记录和隐蔽工程记录应存档保存。 磷石膏库安全设施竣工经内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试运行,试运行时间不超过六个月,且磷石 膏排放量不超过初期坝坝顶。 磷石膏库安全设施的验收应按照 GB 50864 进行。 6 磷石膏库生产运行 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磷石膏库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 磷石膏库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 生产企业应保证磷 石膏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 备相应的安全管理人员。 直接从事磷石膏排放、筑坝、巡坝、排洪和排渗设施操作的作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 业。 生产企业应编制磷石膏库年度、季度作业计划、库区水量控制计划和详细运行图表,严格按照作 业计划生产运行,做好记录并长期保存。 13 生产企业制定磷石膏库安全使用规划,提出新建、改建、扩建或闭库的计划。 避免未批先建、未 验收先使用的情况发生。 生产企业应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并应每三年至少对磷石膏库进行一次安全现状评价。 磷石膏库安全现状评价工作应有能够进行磷石膏坝稳定性验算、磷石膏库水文计算、构筑物计算的 专业技术人员参加。 安全现状评价应进行磷石膏库在下个评价周期间的坝体稳定性、防排渗系统的有效性和截排洪系统 的安全分析。 磷石膏库经论证被确定为危库、险库和病库的,生产企业应分别采取下列措施: —— 确定为危库的,应立即停产,进行抢险,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 确定为险库的,应立即停产,在限定的时间内消除险情,并向有 关部门报告; —— 确定为病库的,应在限定的时间内按照正常库标准进行整治,消除事故隐患。 磷石膏库出现下列重大险情之一的,生产企业应按照安全监管权限和职责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 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抢险: —— 坝体出现严重的管涌、流土等现象; —— 坝体出现严重裂缝、坍塌和滑动迹象; —— 库内水位超过限制的最高洪水位; —— 使用过程中出现排水井倒塌或者排水管(洞)坍塌堵塞; —— 其他危及磷石膏库安全的重大险情。 应急救援预案 生产企业应根据可能发生的垮坝、泄漏、洪水漫顶、 排洪设施损毁、排洪系统堵塞、坝坡深层滑 动和其他影响磷石膏库的生产安全事故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预案中应当有防止次生环境污染事 件的措施。 应急救援预案内容主要包括: —— 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 抢险救援的人员、资金、物资准备; —— 应急通讯保障; —— 应急行动。 应急预案演练包括: —— 应急准备; 14 —— 应急计划; —— 应急响应; —— 应急保障; —— 应急评审、备案与改进。 磷石膏排放与筑坝 磷石膏排放与筑坝包括堆排 、岸坡清理、坝体堆筑、坝面维护、排渗设施施工和质量检测等环节, 应按照设计要求和作业计划进行,并作好记录。 采用上游式筑坝的磷石膏库,应满足坝体稳定和防洪要求。 磷石膏坝堆积坡比不得陡于设计要求。 上游式筑坝湿法堆存磷石膏库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排浆。 当采用冲积法排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在坝前分散排放,维持坝体均匀上升; —— 坝轴线较长时应采用分段交替作业,避免滩面出现侧坡、扇形坡; —— 确定排放口的间距、位置、同时开放的数量、时间等,按设计要求和作业计划进行操作。 当采用 沟渠法排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 放浆沟外堤的宽度不得低于 6 m; —— 放浆沟外堤应始终高于放浆沟内堤; —— 应在坝轴线两侧交替排浆,不允许长期在坝轴线一侧放浆。 干法堆存磷石膏库应满足下列条件: —— 磷石膏经脱水处理,满足干式运输、堆积及碾压要求后,方可进行干法堆存; —— 干法堆存磷石膏库平时库区表面不应积存雨水,汛期降雨时库区积存的雨水应及时排出库外, 排空时间不应超过 72 小时; —— 排入库内的磷石膏应按设计要求及时整平、碾压; —— 干法堆存磷石膏库不得干、湿磷石膏混排 ; —— 干法堆存磷石膏库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施工机械或磷石膏塌落破坏库区防排渗设施。 磷石膏干法堆存包括库尾、库前、库中及周边堆排方式。 各堆排方式应满足下列要求: —— 库尾堆排应采用由库区尾部(上游)向库区前部(下游)堆排的方式,堆排时应自上而下,按 设计要求设置台阶并碾压,台阶高度不宜超过 15 m,平台应保持 1%~ 2%的坡度,坡向为拦挡坝方向; —— 库前堆排方式类似上游法筑坝,排放应自初期坝向库尾推进,边堆放边碾压并修整边坡; —— 库中堆排应自库区中部向库周推进,边堆放边碾压,设 计最终堆高时一次修整堆积坝外坡; 15 —— 周边堆排应自库周向库中推进,始终保持库周高、库中低,边堆放边碾压并修整边坡。 干法堆存磷石膏可采用带式输送机、装载机和推土机倒运、推平,采用碾压机械碾压入库磷石膏, 碾压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影响堆积坝体稳定性的区域应分层碾压,压实度不低于。 不影响堆积 坝体稳定的区域可适当降低碾压标准或不进行碾压。 坝外坡面维护工作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特殊时期确需长期集中放浆或堆排时,不得出现影响后续堆积坝体稳定的不利因 素。 坝体出现冲沟、裂缝、塌坑和滑坡等现象时,应及时处理。 对生产运行的磷石膏库,未经技术论证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 对下列事项进行变更: —— 排放方式; —— 筑坝方式; —— 坝型、坝外坡坡比、最终堆积标高和最终坝轴线的位置; —— 坝体防渗、排渗及反滤层的设置; —— 排洪系统的型式、布置及尺寸; —— 设计以外的废料或者废水进库。 库水位控制与防洪 应对磷石膏库进行水量平衡演算和调洪演算。 水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