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内容摘要:

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只能用实验室级别(硼硅酸盐)的玻璃,任何破碎或有裂痕的玻璃制品均应丢弃。 不能将皮下注射针作为移液管使用(参见本章“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接种”部分)。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盖玻片和涂片 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标本在固定和染色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 应当用镊子拿取这些东西,妥善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自动化仪器(超声处理器、涡旋混合器) 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这些仪器应采用封闭型的。 排出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 器内进一步高压灭菌和/或废弃。 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仪器进行消毒。 组织 组织标本应用福尔马林固定。 应当避免冰冻切片。 如果必须进行冰冻切片,应当罩住冰冻机,操作者要戴安全防护面罩。 清除污染时,仪器的温度要升至 20℃。 清除污染 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 一般情况可使用新鲜配制的含有效氯 1g/L 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 5g/L。 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见第 14 章)。 对可能含有朊蛋白物质的防护 朊蛋白( prion,也称作为“慢病毒” )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某些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TSEs)、克雅病(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 ;包括新的变异型)、格 施 沙综合征( GerstmannStr228。 usslerScheinker syndrome)、人类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和库鲁病、绵羊和山羊的瘙痒病、家畜的牛海绵状脑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以及鹿、糜鹿及貂的传染性脑病。 尽 管克雅病已经传播到了人类,但是还没有证据证实发生过由这些病原体所引起的实验室感染。 不过,在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人或动物材料时,还是应当谨慎注意防护。 当进行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有关材料的工作时,应根据微生物因子和所研究标本的特征来选择生物安全水平,并向国内权威机构咨询后进行。 在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中发现有最高浓度的朊蛋白,动物研究还表明在脾脏、胸腺、淋巴结和肺内可能也有高浓度的朊蛋白。 最近的研究表明,舌和骨骼肌组织也存在潜在朊蛋白感染的危险 [2124]。 由于很难彻底灭活朊蛋白,因此尽可能地使用一次性器具,在 生物安全柜的工作台面使用一次性防护罩,这些措施都非常重要。 主要应该预防的是避免污染材料的食入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皮肤刺伤。 由于朊蛋白不能被普通的实验室消毒和灭菌方法所灭活,故应当遵循以下防护措施: 强烈建议使用专用仪器设备,亦即不与其他实验室共用仪器。 必须穿戴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和围裙)和手套(对病理学家而言,要在两层橡胶手套间戴钢丝网手套)。 强烈建议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它们可按干废弃物处理并丢弃。 由于灭菌的问题不能使用组织处理机( tissue processors), 应当使用广口瓶 或烧杯(塑料材质)替代。 所有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必须特别小心以避免产生气溶胶、意外食入、划伤或刺伤皮肤。 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即使在长时间福尔马林的浸泡后,仍应视作具有感染性。 含有朊蛋白的组织标本暴露于 96%甲酸 1 h 可以基本失活 [24, 25]。 实验台垃圾,包括一次性手套、隔离衣和围裙,均应当采用多孔负荷蒸汽灭菌器在 134~137 ℃高压灭菌 18 min 一个循环,或高压灭菌 3 min 六个循环,然后再焚烧。 钢丝网手套或 Kevlar 手套等非一次性用具,均必须 收集起来清除污染。 1污染有朊蛋白的感染性废液应当用含 20g/L( 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终浓度)处理 1 h。 1多聚甲醛熏蒸的方法不能降低朊蛋白的滴度,朊蛋白对紫外线照射也具有抵抗力。 但是,安全柜仍必须用标准方法来清除污染(如甲醛蒸气),以灭活可能存在的其他微生物因子。 1朊蛋白污染的生物安全柜和其他表面可以采用含 20g/L( 2%) 有效氯的次氯酸钠处理1 h 来清除污染。 1 HEPA过滤器摘除后需要在至少 1000℃ 的温度下焚烧。 在焚烧之前推荐进行下述处理: a. 在摘除前用喷漆喷头给过滤 器的裸露表面喷雾, b. 在摘除过程中将过滤器“装袋”,以及 c. 从工作柜中除去 HEPA过滤器,这样可以不污染难以操作的安全柜压力排风系统。 1用具应当用含 20g/L( 2%) 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浸泡 1 h,然后用水彻底清洗再进行高压灭菌。 1不能高压灭菌的用具可以反复用含 20g/L( 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润湿超过 1h 来进行清洁,并要求用水冲洗以清除残留的次氯酸钠。 有关特殊微生物因子处理的详细资料见参考文献 1 26 和 27。 生物安全培训规划 断进行岗位安全教育对于维持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后勤保障人 员的安全意识是很重要的。 在生物安全官员和其他部门人员的协助下,实验室主管在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安全培训(实际上即所有的安全和卫生培训)的效果取决于管理实施、激励性因素、充分的上岗培训、良好的沟通和最终的组织目标。 下列各项是保证生物安全培训规划行之有效的必备要素: 需求评估。 这一过程包括确定相关的任务、重要性等级(以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以及复杂性来表示)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必要步骤等细节。 确立培训目的。 最令人满意的情况是,期望受培训者在进行培训之后,能在工作中加以应用。 培训的目的是要 了解开展实验的条件以及所需的熟练水平。 规定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培训内容是受培训者为了实现实验操作目标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术。 通常由那些对工作和相关要求最为了解的人员来确定生物安全培训规划的内容。 其他的内容可能集中在练习如何解决工作中发生的问题,以及学习纠正那些人们在使用某一技术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还不能确定某种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广播介绍、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影像方式等)是否会比另一种更好,教学方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培训需要、培训对象的构成等。 考虑不同培训对象的差异。 有效的培训一定要考虑 培训对象的特点。 不同人员在资质、读写、文化、口语以及培训前所掌握的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可能不一致。 关于培训规划能否提高受培训者的操作技能和个人安全水平,这可能取决于培训所采用的方法。 对某些人应采用更直观的或“手把手” 的方式更好; 而其他人则以学习文字材料更有效果。 工作人员如有特别要求时也应提出,例如对听力缺陷人员的课程调整。 除了考虑这些因素外,建议制定安全培训规划的人员要熟悉了解成人教育的基本原则。 针对不同的学习要求。 教学内容(例如培训课程、录像带、文字材料等)不应该同所教授的技术或主题相 冲突、相抵制或没有关联。 例如,如果培训的目的是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育中就应该强调思维/推理而并非死记硬背,应该要求培养创造性的行为和/或相应的反馈(肯定/正确/可 *)能力。 此外,提供与实际工作条件相似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将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有助于判断培训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 培训评估通常包括下列四种方式: 检查培训对象对所进行培训的反应 考核培训对象对所培训内容的记忆和 /或操作执行情况 评估培训对象在工作中的行为变化 按培训机构的目的或目标来考查是否已有明确的 效果。 对培训效果最完整的评估应包括全部上述四个方面。 仅考虑培训对象对所进行培训的反应是一种最不有效的评估方法,因为这种反应与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的实际掌握程度之间可能没有关系,它也不应作为评估培训效果的唯一指标。 培训调整。 由于衡量结果的标准多种多样,因此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很难表明培训规划究竟是完全成功还是彻底失败。 通常的结果为,培训对象与其他人相比,对课程内容的某些部分会有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培训所造成的知识或能力上的不同或差异,可能提示是否需要更长的培训时间、采用其他的培训方法或聘请更有能力的教师。 WHO 提供微生物安全培训的各种教具。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 (一)感染性生物材料 实验室应有盛装废弃物的容器,最好是防碎裂的,里面盛装适宜的消毒液,消毒液使用时新鲜配制。 废弃物应保持和消毒液直接接触并根据所使用的消毒剂选择浸泡时间,然后把消毒液及废弃物倒入一个容器里以备高压或焚烧。 盛装废弃物的罐子在再次使用前应高压并洗净。 所有感染性材料都应该在防渗漏的容器里高压灭菌,在处理以前,感染性材料装入可高压的黄色塑料袋。 高压后,这些材料可放到运输容器里以备运输至焚烧炉。 可重复使用的运输容器应防渗漏,并且 有密闭的盖子,这些运输容器在送回实验室重新使用前要消毒并清洗干净。 焚烧是处理污染物(包括宰杀后的实验动物)的终末最后步骤,污染物的焚烧必须取得公共卫生机构和环卫部门的批准,也要得到实验室生物安全员的批准。 (二)非感染性生物材料 1.单克隆抗体、质粒、细胞等非感染性生物材料集中放置在所里指定的位置,以备高压蒸汽灭菌后废弃; 2.用来盛放的容器应用消毒液浸泡; 3.严格与感染性生物材料区分,防止二者混放; 4.过期的生物性试剂材料应废弃,禁止使用。 (三)有毒、有害化学物品 1.强酸、强碱 等化学物品必须经过中和反应后,消除其腐蚀性,方可废弃; 2.其它的液体废弃物必须经过足够的稀释后,对环境与人体无害后,方可废弃; 3.其中含有有毒、有害化学物品的试验材料在使用后应置于带有明显危险标志的容器内,送至指定地点统一处理。 (四)同位素 1.需要废弃的同位素不应被随意携带出专门的实验室; 2.在保证密封的情况下,穿戴全套防护服将其送至指定地点,途中务必防止泄漏; 3.在当日实验记录中记录处理方法和结果。 (五)一般垃圾 无生物或化学毒害的纸类、玻璃碎片等,应配合后勤工作放入分类 容器进行资源回收。 (六)锐器 1.使用后的注射针头不应再次使用。 2.完整的注射器应装在防刺透利器盒里,并且不能装满,当装至容积的四分之三时就应放入“感染性材料”容器里拿去焚烧。 3.利器盒不许混入垃圾里。 4.一次性注射器应该放入容器里焚烧,必要时要先高压后焚烧。 可疑高致病菌上报、消毒和感染物处理程序 1 目的 规范实验室培养出可疑高致病菌的上报、消毒和感染物的处理。 2 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细菌室细菌培养、及消毒处理 3 程序 可疑高致病菌的上报 高致病性细菌,实验室 感染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对人群危害较大的传染病菌种。 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一类和二类均为高致病性菌。 一类主要包括:鼠疫耶尔森菌、霍乱弧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东西方马脑炎病毒等。 二类主要包括:土拉弗郎西丝菌、布氏菌、炭疽芽孢菌、肉毒梭菌、鼻祖假单胞菌、类鼻祖假单胞菌、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狂犬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各种立克次体等。 细菌室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培养物为高致病菌,立刻电话报告感染控制科。 可疑高致病菌的 消毒和感染物的处理 对可疑培养物、标本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消毒,消毒完后按生物污染物处置程序进行处理。 检验科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 为了有效的预防实验室污染,有效的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防止和杜绝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特制定本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科室各检验实验室及实验室周 围环境。 三、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职责 (一 )科室有关人员的职责按照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行。 (二 )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职责 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全体成员开展日常督促检查实验室污染预防与应急处理的组织建立、人员培训、技术和物资等的落实,指挥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的现场和调查处理工作。 负责防止实验污染的日常工作,完善制度、规范措施、责任到人和检查督促,按科室统一安排办好一切防止实验室污染及安全事故的管理工作。 加强预防工作,每个人都要认真负责执行实验室的各项制度,特别是实验室安 全管理制度、各种有毒有害易污染实验室和其周围环境的物品及废物的管理制度等的执行;对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对不能排除的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及时排除,对可能突发的实验室污染事件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应采取快速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向实验室污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业小组报告;同时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发生突发事件后 , 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的国家财产损失。 四、应急处理程序 (一)、病原微生物污染应急处置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