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方案内容摘要:

05 年底我们首次开通 31 项网上预审事项, 06 年 底我们又开通了 97 个事项,共 128 个行政许可及服务事项可通过网上申报和网上预审。 截至 07 年 5 月份, 已为全部 439 个审批项目提供网上审报功能。 成为我市政府行政服务的核心平台。 我市政务公开平台提供了涉及办理依据、申报材料、办事指南、表格下载 4类信息计 400 余项,“寄语市长”仅今年前 4 个月,收到网友各类留言 7273条,回复 6824 条,回复率达 94%,12345 公开电话接收案件登记上网处理 1667件,回复 1593 件,办结 1494 件,办结率 %。 “中国扬州政务公开网”、“寄语市长”、 12345 公开电话已形 成了门户网站编辑部审核整理、政府相关领导和政府办公室阅处、部门受理反馈发布的机制 ,成为了市民与政府行政互动的一个主要平台。 扬州信息化建设情况 扬州作为全国信息化首批试点城市,电子政务建设自 2020 年正式启动以来,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完善,已初步建成以电子政务内网、专网和外网门户为核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4 心的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构建在电子政务专网平台之上的包括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电子印章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移动政务平台等陆续投入使用;外网以中国扬州门户网站为龙头,近 80 个政府及部门共建了政府网站群,作为政府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和向市 民提供服务的信息发布渠道。 此外,一些部门建设了适合自身需要的独立业务平台,如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数字化城管等。 为有效整合电子政务平台,消除部门信息孤岛,建设有数据交换平台,将分散、孤立的各部门业务数据纳入统一的交换库中,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双向互通; CA 认证中心和统一用户平台,作为政务内网用户身份鉴别、传输加密、数字签名的基础安全措施;同时,今年还准备建设覆盖全市的无线宽带城域网络,“数字扬州”、“无线城市”的整体格局已然形成。 以上系统的投入使用,不仅最大限度的整合了各部门已有系统资源,更为本次并联审批及电子监 察系统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指导思想 按照“利用已有资源、借鉴最新经验,全市总体规划,做好试点工作,分批推进应用”的总体要求推进我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 在充分梳理扬州市行政 办事服务中心 审批 业务与扬州市监察局监察业务 的基础上,在扬州市 电子政务专网中 建立功能完整的扬州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信息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相关委办局、企业公众间的信息互动, 逐步 实现 “网上网下一致受理、一次填报并联分发、两横一纵分布审批、数据集中实时监察” 的 目标 ,从而 降低工作 负荷, 提高审批效率,增强政务透明度,提升电子监察 水平。 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5 建设原则 需求驱动、 应用 主导。 紧密 审批业务与监察业务 的现实需求,以提高 行政审批 效率,提高 监察水平 为目标,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信息系统;网络建设、平台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规模和技术水平,应该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量身定做。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扬州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 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确保整体效能,在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实用先行、由简至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推进具体系统的建设。 协同共建、资源共享。 信息化 建设尤其是软件应用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加强管理,提倡联合协同、共同发展,调动各方积极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将建立统一规划、数据接口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兼容各种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消除各 行政审批部门 内部、 行政审批部门与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促进 全市电子政务 的整体建设。 保障安全,注重实效。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系统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先进实用的技术,开放的系统架构,从而保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同时,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保密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安全。 在方 案评价与技术选择时不求全、不求大但求有效。 在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中,应选用其中经济、简单和易实施方案,每一次开发的应用系统都注重效益,信息系统的具体项目对现实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影响全局的重点环节、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四、 总体框架 系统总体架构 扬州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 利用现有网络条件,结合现行各项审批事务需求,充分吸取先进城市经验,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设计:  网上网下一致受理 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6 为方便申报用户,系统在外网网站提供网上申报入口,并提供多种信息手段方便用户在线进行自服务,用户可不受大厅工作时间限制,并避免大厅受 理录入的等候过程。 经认证用户在线提交的表格与资料,与大厅现场服务受理方式完全一致。 可以充分提高申报环节的工作效率,并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 一 次填报并联 分发 经大厅受理或网上填报的表格与 数据 ,经系统根据办理流程自动分发给相关委办局信息系统或办理人员,无须二次填报 ; 合法性审核工作中的若干附件资料还可经由系统电子化后多处分发 ,无须使用人力传递,也无须多次复印; 涉及并联审批业务,这些信息还可同时并联分发给多个委办局信息系统或办理人员。 可充分提高审批流转过程的工作效率。  两横一纵分布审批 (是不是我们的定位,不是我们建 设的。 ) 市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与市级各委办局实现系统的横向互联;区县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与区县级各委办局实现系统的横向互联;市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与区县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实现系统的纵向互联;审批信息在此互联结构中根据需要进行流转,实现各 部门的分布式审批。  数据集中实时监察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业务平台中各项业务办理状态信息与各委办局内部业务办理状态信息均通过数据交换平台采集到电子监察数据库中 ,监察局可通过这些数据实时监控业务办理情况,并在单一数据环境中进行各类统计分析。 这种集中式的数据结构将有助于审批业务和监察业务 未来的扩展。 基于 以上要点,本系统的总体架构示意如下图: 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7 系统采取 市区 两级 中心方式, 在每一级 形成“ 两 库、 四 平台 ”的体系,即并联审批数据库、 电子监察数据库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业务平台、电子监察业务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向平台以及 网上申报服务平台。 所有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的业务登记及办理数据 统一存放在扬州市 并联审批数据库 中,按照审批业务目录、审批业务元数据、数据交换目录以及分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8 析决策模型元数据形成的目录体系进行统一的数据结构设计。 根据监察局业务需要 ,来自于行政办事服务中心业务平台与各委办局业务系统的各项的业务状态数据 统一存放在 电子监察数据库 中 , 按照监察业务目录、监察业务元数据、数据交换目录以及分析决策模型元数据形成的目录体系进行统一的数据结构设计。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大厅内的各用户工作于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业务平台之上,实现业务的受理、分发、跟踪、 信息反馈等过程 ; 并在此对外网 企业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与管理。 监察局用户通过 电子监察业务平台 实现对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业务平台及各委办局业务系统中 的各项业务进行实时跟踪监控;对于确定时限的办理环节,系统自动进行预警催办 ,催办信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返回至行政办事服务中心业务平台及各委办 局业务系统 ;根据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与监察局确定的绩效评估模型,结合系统内记录的业务数量、过程、时间周期、投诉情况等详细信息,可对业务办理人员、各并联委办局给出量化的绩效评估结果。 企业与公众用户可来至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服务大厅办理审批申请,也可通过 网上申报服务平台 进行申请提交。 特别是企业用户,在身份信息得到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验证后,可在 网上申报服务平台 中进行多项自服务活动,除了可以进行网上审批申请提交、已受理事项状态查询外,还可对企业自身常用的信息、报表以及一些电子资料附件在 网上申报服务平台 中进行暂存,办理时随时 调用。 为了使 网上申报服务平台 未来能够更好地与扬州市外网政务平台以及企业自身的应用衔接,进一步整合前后端业务流程, 网上申报服务平台 中各项申报服务与辅助服务功能应按照 SOA 的设计思想封装成独立的服务单元,以便前端应用的调用与整合。 数据交换平台 是上述各部分间数据传递的枢纽 ,根据各 部署 情况的不同,以直接或前置机的方式 与各业务系统进行连接,实现系统间数据的传递、转换与调度。 本系统应在 市 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分布实施,区县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作为区县并联审批的枢纽,以市级相同的模式实现与区县委办局的并联审批,并通过数据交换 平台与市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交换业务数据。 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9 技术架构 扬州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技术层次划分如下图: 根据总体架构设计,需根据业务需求建立完整的并联审批应用于电子监察应用,同时,在用户管理、系统管理等等方面,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撑应用。 为保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应用的一些基础部分应被抽象出来,以应用支撑平台的方式进行建设:其中,为支持现有审批事项的逐项建设以及审批业务的不断变化发展,需建立可灵活定制并调度的工作流引擎和表单引擎;为 方便各项信息对外通知(包括网上的邮件、短信、页面等形式以及大厅中的电子公告 牌、触摸屏的等形式),需建立统一分发、多入口、多出口的信息发布引擎;为了实现与委办局系统、区县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系统的准确有效及时的数据交换,需建立大容量、可扩展的数据交换引擎。 所有并联审批以及电子监察相关的数据信息统一存放在扬州市并联审批数据库中。 为了各项数据有序管理,并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应按照资源目录的形式对业务数据、交换数据进行整理,按照审批业务目录、审批业务数据元数据、数据交换目录以及分析决策模型元数据形成的目录体系进行统一的数据结构设计,形成层次化,有序的数据资源体系。 同时,为支撑上述应用与数据 ,需要完善的计算、存储、通讯与管理环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10 境。 因此,在整个技术架构的下层,还需完整的软件、硬件以及网络环境予以支撑。 另外,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也是 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 总体建设内容 根据前述系统架构与技术架构设计,扬州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的总体建设内容包括: (一) 在扬州市电子政务专网中建立扬州市并联审批数据库 和行政办事服务中心业务平台 ,实现并联审批业务 及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的各项业务 统一集中 办 理; (二) 在扬州市 电子政务专网中 建立 电子监察数据库与 电子监察业务平台,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 与 并联审批数据库、委办局业务系统 连接 ,实现对审批业务的 全程 电子监察功能; (三) 在外网中建立网上申报服务平台,并通过上述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与专网中扬州市并联审批与电子监察数据库的数据交换,实现行政办事服务中心在线服务,包括对外网的信息发布、公众 /企业从外网进行的审批申报以及其它互动服务; (四) 在扬州市电子政务专网中建立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 并联审批 数据库、 电子监察数据库 、 各委办局系统 以及网上申报服务平台间的数据交换 ; (五) 建设支撑上述内容的软硬件环境; (六)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 县 级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实现纵向数据交换与审批流程互动。 (七) 完善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的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包括音 /视频监控设备、服务满意度电子测评设备)。 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11 五、 项目建设范围 项目总体建设范围 总体业务事项 534 项,其中行政许可类业务事项 432 项,非行政许可类业务事项 87 项,涉及并联审批的业务事项共 15 项 , 其中 12 个分中心124 项。 一期工程在以行政办事服务中心、数据中心及 12 个分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的市级机关开展,对其直接收件受理申办的行政许可事项先行开展电子监察工作,实现业务处理节点、内容监查,对业务处流流程进行跟踪、监督,对涉及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 处理,并形成评估报告。 同时以组织部、财政局、国土局等十家部门为试点,开展政务办公监察工作,实现各部门人、财、物的监督,对历年的人、财、物的占有、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评估报告。 二期工程将监察范围由行政许可项目延伸到非行政许可事项,延伸至所有部门,向县市区进行推广。 从远期看,将在摸索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把电子监察的范围从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工作扩大到其他行政管理活动,使行政监察真正融入各项行政管理活动中,实现行政监察信息化。 项目一期建设范围 一期工程在以 市 行政办事服务中心、 12 个分中心的行政许 可事项的市级机关开展,对其直接收件受理申办的行政许可事项先行开展电子监察工作,实现业务处理节点、内容监查,对业务处流流程进行跟踪、监督,对涉及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进行处理,并形成评估报告。 扬州市并联审批及电子 监察系统 建设方案 12 业务范畴 本期工程涉及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针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