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毕业答辩典型问题内容摘要:
分配系数 . εjk =─── ΣDjk 第 j层柱子的分配系数之和 . ΣDjk 3).将外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 ΣP(即计算层以上所有水平荷载总和)分配 到各柱,得到计算层第 k柱的剪力: Vk =εjk ΣP. 作用于反弯点处。 4).求出各层柱的反弯点的高度(柱脚到反弯点的距离) 对底层柱(柱脚固定):或 对其他层各柱: 5).求出柱端弯矩: M柱上端 =Vjk , M柱下端 =Vjk 6).由节点平衡条件(节点上下柱端弯矩之和应等于节点左右梁端弯矩之 和),求得梁端弯矩;再按节点各梁端的刚度比例将该梁端弯矩分配给各梁端(依据节 点各杆件转角相等的变形协调条件)。 7).将梁左右端弯矩之和除以梁跨,可得梁的剪力。 8).从上到下,逐层叠加柱 ⑵ .改进反弯点法( D值法): 适用于用反弯点计算误差较大的情况(当柱线刚度大,上下层的层高变化大,上下 层梁 的线刚度变化大时)。 它考虑了抗剪节点转动的影响和反弯点位置的变化。 这种方法只是对反弯点法中的柱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进行修正,其余计算与反弯点法完全相同。 10 12ic αcαc< 1,反映由于节点的转动降低了柱的抗侧移能 D=αc─── 力。 (节点转动取决于梁的约束刚度) h2 反弯点位置取决于柱上下两端转角。 当上端转 角大于下端转角时,反弯点偏于柱下端;反之, 偏于柱上端。 ③ .迭代法: 可用于竖向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各种情况。 计算过程和注意事项: ⑴ .计算各杆的固端弯矩,写在杆端处。 MFA=MFB=ql2 /12. ⑵ .计算各杆节点的不平衡力矩,写在 ijk第 j节点上各杆的线刚度。 Σijk . 3αjkijk ijk第 r层各柱的线刚度。 γjk=─────── αjk=hr/hjk.(第 r层各柱高相同时 ,αjk=1) 4Σ(αjk2ijk) . μjk注在 由于 Mr远大于 ΣMFjk,故应先迭代 Mjk后迭代 M’jk; │ 若 Mr小于 ΣMFjk,也可 先迭代 M’jk,但在第一轮计算时必须先假定 │M为零。 注意,如果抗剪无侧移,则 Mjk≡0。 │ Mjk=γ(Mr+ΣM’jk+ΣM’kj) │ │ └───┴─第 r层各柱上、下端的转角弯矩。 │ └─第 r层的楼层弯矩。 └迭代转角弯矩时: M’jk=μjk(ΣMFjk+1/2ΣM’kj+ΣMjk). 节点不平衡弯矩 ─┘ │ └第j层各柱侧移弯矩,第一轮计算时,假定 │ M为零。 └第 j层各杆远端传递来的弯矩。 ⑹ .计算各杆的最后杆端弯矩: 在迭代结束后的最终 M’jk 和 Mjk 下面画一横线,并将各杆最后的远端弯 矩的 1/2写在其下(即远端弯矩的传递值),再将柱最终 Mjk写在相应柱的更下面。 11 Mjk=MFjk+M’jk+1/2M’kj+Mjk. │ │ │ └─柱的最终侧移弯矩。 │ └───┴─迭代最后一轮后的最终近端和远端弯矩。 └──杆端的原固端弯矩。 ⑺ .根据杆件静力 平衡条件可求出剪力和轴力。 ━━━━━━━━━━━━━━━━━━━━━━━━━━━━━━━━━━━━。 ① .求某跨跨 ④ .求某支座最大负弯矩时: 布置方法同 ③。 ━━━━━━━━━━━━━━━━━━━━━━━━━━━━━━━━━━━━ ,柱子的纵向总配筋率有何规定。 为何角柱比中柱配筋率要大。 ① .由于在抗震区,框架柱的震害多表现为受压和剪切破坏的结构脆性破坏。 破坏多表现于楼层柱的上端。 这主要由于下端为柱的主筋搭接部位 ,且该处箍筋已加密(相对地,柱上端主筋较少);个别亦由于框架柱配筋较少。 因此,规范规定:框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如下表 ┌───────────┬──┬──┬──┬──┐ │ 抗震构造措施等级 │ │ │ │ │ │柱类型 │ Ⅰ │ Ⅱ │ Ⅲ │ 无 │ ├───────────┼──┼──┼──┼──┤ │ 中柱、边柱 │%│%│%│%│ ├───────────┼──┼──┼──┼──┤ │ 角柱 │%│%│%│%│ └───────────┴──┴──┴──┴──┘ 框架柱纵向钢筋总配筋率: ┌有设防要求时,不宜大于 3%; │ 不得大于 5%。 └无设防要求时,不宜大于 5%。 ② .角柱比中柱配筋率大的主要原因: ⑴ .当整个建筑的刚度中心与水平合力中心不一致时,结构在地震或强风作用下发生扭转,角柱受扭转的影响较大。 ⑵ .角柱只在两个方向有梁的约束。 ⑶ .框架结构中沿两个主轴方向,梁柱一般 均为刚接,则对于柱来说是承受双向弯矩。 楼板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其垂直荷载产生的弯矩是很小的,而水平荷载(尤其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弯矩通常比垂直荷载产生的弯矩大得多。 故只要在垂直荷载作用平面或地震作用方向进行单向弯曲设计。 但,对边柱尤其是角柱,由于垂直荷载产生的弯矩占相当分量,且每个轴线上只有一个方向的弯矩,它无法被相抵而减小,因此必须考虑双向弯曲。 要按照双向和单向弯曲进行计算比较,取其 12 度提高 30%。 对一、二级抗震时的设计 │ 中柱 │最小箍筋直径 │ ┝━━━━━╋━━━━ ━┿━━━━━┿━━━━━━┥ │无设防要求 ┃ ζ6@ 150 │ζ6@ 200 │ │ ├─────╂ ─────┼─────┼──────┤ │ Ⅲ 级 ┃ ζ8@ 100 │ζ8@ 150 │ ζ≥6mm │ ├─────╂ ─────┼─────┼──────┤ │ Ⅱ 级 ┃ ζ8@ 100 │ζ8@ 100 │ ζ≥8mm │ ├─────╂ ─────┼─────┼──────┤ │ Ⅰ 级 ┃ ζ10@ 100 │ζ10@ 100 │ ζ≥10mm │ └─────┸ ─────┴─────┴──────┘ ② .有抗震设防要求时: ⑴ .梁中箍筋: 1).梁端及可能发生纵向筋屈服的区段: ┌────┰ ───┬──────────┬────┐ │抗震措施 ┃ 箍筋加 │ 最大箍筋间距 │最小箍筋 │ │ 等级 ┃ 密长度 │(各取三者中的最小值 )│ 直径 │ ┝━━━━╋━━━┿━━━━━━━━━━┿━━━━┥ │ Ⅰ ┃ 2h0 │ 6d,h/4,100mm │ ζ10 │ │ ┃ │ │ │ │ Ⅱ ┃ │ 8d,h/4,100mm │ ζ8 │ │ ┃ │ │ │ │ Ⅲ ┃ │ 8d,h/4,150mm │ ζ6 │ └────┸ ───┴──────────┴────┘ 其中:加密长度不应小于 500mm。 h0梁截面计算高度。 d纵向筋直径。 2).箍筋应有 135176。 弯钩,弯钩端头直线长度不小于箍筋直径的 10倍。 3).在箍筋加密区 d纵向筋直径 ┌────┰ ───────┬────────────┬────┐ │抗震措施 ┃ 箍筋加密 │ 最大箍筋间距 │最小箍筋 │ 13 │ 等级 ┃ 区长度 │(各取三者中的最小值 ) │ 筋间距 │ ┝━━━━╋━━━━━━━┿━━━━━━━━━━━━┿━ ━━━┥ │ Ⅰ ┃ 取矩形截面长 │6d,截面较小边的 1/5,100mm│ ζ10 │ ├────┨ 边尺寸 ,柱层间 ├────────────┼────┤ │ Ⅱ ┃ 高度 1/6和 │8d,截面较小边的 1/2,100mm│ ζ8 │ ├────┨ 450mm三者中的 ├────────────┼────┤ │ Ⅲ ┃ 最大值 . │8d,截面较小边的 1/2,150mm│ζ6ζ8│ └────┸ ───────┴────────────┴────┘ 2).层高 H和柱截面高 h的比值( H/h)小于 4时,应沿柱全长加密箍筋,间距 不应大于 100mm。 3).在箍筋加密区柱的轴压比 N/(bhfc) ┃ │ │ │ │ ┃ ││〉 │ │抗震措施等级 ┃ │ │ │ ┝━━━━━━━━━━━╋━━━━┿━━━━┿━━━┥ │ Ⅰ ┃ │ │ │ ├───────────╂ ────┼────┼───┤ │ Ⅱ ┃ │ │ │ ├───────────╂ ────┼────┼───│ │ Ⅲ ┃ │ │ │ └───────────┸ ────┴────┴───┘ 4).在箍筋加密区内,箍筋的支承长度不宜大于 200mm,且每隔一。土木工程毕业答辩典型问题
相关推荐
严禁接在被控开关负荷侧。 12 3安全监控设备的声光报警器应设置在经常有人工作的便于观察的地点。 井下监测系统的主、分站,应设置在便于人员观察、调试、检验及支护完好、无滴水的巷道中,距底板不小于 300mm。 安全监控仪器设备必须定期调试校正,校正包括零点、灵敏度、报警浓度、断电点、复电点、指示值、控制逻辑等,监测气体的安 全检控仪器及设备用空气样和标准或校准气样进行调试和校准
象,在古籍中曾有 “ 磁石召铁 ” 和 “ 琥珀拾芥 ” 的记载。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 “ 司南 ” 就是指此。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 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 “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 的记载。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5适当加大 1小炉中心线到 L 吊墙的距离,有利于提高 1小炉温度,强制化料。 ( √) 5玻璃成份中 CaO 主要是由石灰石和白云石引入。 ( √) 5采用自动调节器控制燃料油及雾化剂的压力,其波动范围应小于 177。 ( √) 5熔化率 指标越高越好。 ( ) 5熔化工测的 “热点温度 ” 玻璃液的 热点温度。 ( ) 60、燃油的 熔窑、小炉下倾角增大时,喷咀的上倾角也要增大。 ( √)
在地上、地下、水中 的各种工程设施,也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 本课程是加强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的有机沟通,用系统的溢癌雁竣贸亡歪抨估缴那量悔徐政掠感藤耿斡痢璃畔畦东怂伺剿尖械幼诚统说左哦脐孜茁侮宝深饥扬饭辉吩黍狰搅辛戏铺遇款蛮预额崭 蜂抉变绳雹 (三)本章节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土木工程概论复习提要土木工程概论 —— 复习提要
............................................ 28 盈亏平衡分 析 ............................................................................................................ 28 7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