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二知识点与实验现象总结(全)内容摘要:

== Cl2↑ ☆ 规律总结: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判断规律 ( 1)若无外接电源 ,又具备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 ① 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 ② 两极用导线互相连接成直接插入连通的电解质溶液里; ③ 较活泼金属与电解质溶液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时是与水电离产生的 H+作用),只要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即为原电池。 ( 2)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阴极为金属,阳极亦为金属且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属同种元素时,则为电镀池。 ( 3)若多个单池相互串联,又有外接电源时,则与电源相连接的装置为电解池成电镀池。 若无外接电源时,先选较活泼金属电极为原电池的负极(电子输出极), 有关装置为原电池,其余为电镀池或电解池。 ☆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比较 性质 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镀池 定义 (装置特点) 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侧层其他金属 反应特征 自发反应 非自发反应 非自发反应 装置特征 无电源,两级材料不同 有电源,两级材料可同可不同 有电源 形成条件 活动性不同的两极 电解 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两电极连接直流电源 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1 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待镀金属接负极; 2 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 电极名称 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能导电非金属)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 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 阴极:镀件 电极反应 负极:氧化反应,金属失去电子 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的电子或者氧气得电子(吸氧腐蚀) 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阴离子失去电子,或电极金属失电子 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到电子 阳极:金属电极失去电子 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到电子 电子流向 负极 → 正极 电源负极 →阴极 电源正极 → 阳极 同电解池 溶液中带电粒子的移动 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阳离子向阴极移动 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同电解池 联系 在两极上都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极的得失电子联系图: 阳极 (失 ) e 正极(得) e 负极(失) e 阴极(得) 金属 的电化学腐蚀和防护 一、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 1)金属腐蚀内容: ( 2)金属腐蚀的本质:都是金属原子 失去 电子而被氧化的过程 ( 3)金属腐蚀的分类: 化学腐蚀 — 金属和接触到的物质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电化学腐蚀 — 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 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的比较 电化腐蚀 化学腐蚀 条件 不纯金属或合金与电解质溶液接触 金属与非电解质直接接触 现象 有微弱 的电流产生 无电流产生 本质 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关系 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但电化腐蚀更加普遍,危害更严重 ( 4)、电化学腐蚀的分类: 析氢腐蚀 —— 腐蚀过程中不断有氢气放出 ① 条件:潮湿空气中形成的水膜 ,酸性较强(水膜中溶解有 CO SO H2S 等气体) ② 电极反应:负极 : Fe – 2e = Fe2+ 正极 : 2H+ + 2e = H2 ↑ 总式: Fe + 2H+ = Fe2+ + H2 ↑ 吸氧腐蚀 —— 反应过程吸收氧气 ① 条件:中性或弱酸性溶液 ② 电极反应: 负极 : 2Fe – 4e = 2Fe2+ 正极 : O2+4e +2H2O = 4OH 总式: 2Fe + O2 +2H2O =2 Fe(OH)2 离子方程式: Fe2+ + 2OH = Fe(OH)2 生成的 Fe(OH)2 被空气中的 O2 氧化,生成 Fe(OH)3 , Fe(OH)2 + O2 + 2H2O == 4Fe(OH)3 Fe(OH)3 脱去一部分水就生成 Fe2O3 x H2O(铁锈主要成分) 规律总结: 金属腐蚀快慢的规律: 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快慢规律如下: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腐蚀>有防腐措施的腐蚀 防腐措施由好到坏的顺序如下: 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有一般防腐条件的腐蚀>无防腐条件的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利用原电池原理进行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原电池反应中,负极被腐蚀,正极不变化 应用:在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上装 上若干锌块,腐蚀锌块保护钢铁设备 负极:锌块被腐蚀;正极:钢铁设备被保护 ( 2)、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 原理:通电,使钢铁设备上积累大量电子,使金属原电池反应产生的电流不能输送,从而防止金属被腐蚀 应用:把被保护的钢铁设备作为阴极,惰性电极作为辅助阳极,均存在于电解质溶液中,接上外加直流电源。 通电后电子大量在钢铁设备上积累,抑制了钢铁失去电子的反应。 改变金属结构:把金属制成防腐的合金 把金属与腐蚀性试剂隔开:电镀、油漆、涂油脂、表面钝化等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①光能→化学能 ②光能→热能 ③光能→电能 生物质能的利用 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贮存的能量。 生物质能 源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能源,其具有以下特点: ①可再生性 ②低污染性 ③广泛的分布性 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 ① 直接燃烧 缺点 :生物质燃烧过程的生物质能的净转化效率在 20- 40%之间。 ( C6H10O5)n +6n O2 → 6n CO2 +5n H2O 用含糖类、淀粉( C6H10O5) n 较多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为原料,制取乙醇。 ② 生物化学转换 ③热化学转换 氢能的开发与利用 氢能的特点: ① 、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 ② 、发热值 高③ 、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 ④ 、氢本身无 毒⑤ 、氢能利用形 式⑥ 、 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 有机化合物 ,简称有机物。 像 CO、 CO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烃 烃的定义: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烃的分类: 饱和烃→烷烃(如:甲烷) 脂肪烃 (链状 ) 烃 不饱和烃→烯烃(如:乙烯) 芳香烃 (含有苯环 )(如:苯) 甲烷、乙烯和苯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烷烃 烯烃 苯及其同系物 通式 CnH2n+2 CnH2n —— 代表物 甲烷 (CH4) 乙烯 (C2H4) 苯 (C6H6) 结构简式 CH4 CH2= CH2 或 (官能团 ) 结构特点 C- C 单键, 链状,饱和烃 C= C 双键, 链状,不饱和烃 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环状 空间结构 正四面体 六原子共平面 平面正六边形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难溶于水 用途 优良燃料,化工原料 石化工业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催 熟剂 溶剂,化工原料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烷烃: 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 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 (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 5 种) CH4+Cl2―→ CH3Cl+HCl CH3Cl +Cl2―→ CH2Cl2+HCl CH2Cl2+Cl2―→ CHCl3+HCl CHCl3+Cl2―→ 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 不能 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③ 高温分解 烯烃: 乙烯 ①氧化反应 (ⅰ)燃烧 C2H4+3O2――→ 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 KMnO4 溶液氧化 ,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本身氧化成 CO2)。 ②加成反应 CH2= CH2+ Br 2-→ CH2Br- CH2 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 H Cl HCl、 H2O 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 CH2+ H2――→ CH3CH3 CH2= CH2+ HCl-→ CH3CH2Cl(氯乙烷) CH2= CH2+ H2O――→ 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乙烯能使酸性 KMnO4 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ⅲ)加聚反应 nCH2= CH2――→-〔 CH2- CH2〕 - n(聚乙烯) 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 15O2―→ 12CO2+ 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 Br 2――→ + HBr + HNO3――→ H2O ③加成反应 苯 不能 使酸性 KMnO4 溶液、 + 3H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r — NO2 +H2O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 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 同素异形体 同位素 定义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CH2 原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构式不同的化合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分子式 不同 相同 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子式可不同 —— 结构 相似 不同 不同 —— 研究对象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原子 烷烃的命名: (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 “ 某烷 ” ,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 1- 10 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11 起汉文数字表示。 区别同分异构体,用 “ 正 ” ,“ 异 ” , “ 新 ”。 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和乙酸的性质比较 有机物 饱和一元 醇 饱和一元 醛 饱和一元 羧酸 通式 CnH2n+1OH —— CnH2n+1COOH 代表物 乙醇 乙醛 乙酸 结构简式 CH3CH2OH 或 C2H5OH CH3CHO CH3COOH 官能团 羟基:- OH 醛基:- CHO 羧基:- COOH 物理性质 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俗名酒精,与水互溶,易挥发 (非电解质) —— 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俗称醋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用途 作燃料、饮料、化工原料;用于医疗消毒,乙醇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75% —— 有机化工原料,可制得醋酸纤维、合成纤维、香料、燃料等,是食醋的主要成分 有机物 主 要 化 学 性 质 乙醇 ①与 Na 的反应 2CH3CH2OH+2Na―→ 2CH3CH2ONa+H2↑ 乙醇与 Na 的反应(与水比较):①相同点:都生成氢气,反应都放热 ②不同点:比钠与水的反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