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内容摘要:

井筒注浆 Ⅰ 地面预注浆 第 条 距地表小于 700m 的含水层,其层数多、层间距又不大时,宜采用预注浆法施工。 第 浆液品种的选择,应适应受注岩层的渗透性,当含水层的裂隙大于 和水流速度小于 200m/d 时,应用水泥浆 液;当含水层的水流速度大于 200m/d 或裂隙大于 5mm 和吸水量大于 7L/时,应用水泥 —— 水玻璃浆液。 遇有溶洞、断层或破碎带,可先灌注岩粉、中沙、粗沙或砾石等惰性材料。 第 预注浆孔的数量宜为 3~6 个,可布置在井筒内或距井筒外径 的圆周上。 后钻的孔位、角度应根据已钻的钻孔进行调整,使各孔在相同的注浆深度内呈均匀分布。 第 条 注浆孔的深度,应超过所注含水层底板以下 10m。 当井筒底部位于含水层中,终孔的深度应超过井筒底部 10m。 第 条 注浆钻孔每隔 20m~30m 应测斜一次,钻孔的偏斜率,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钻孔深度小于 200m 时,偏斜率不得大于 %; 二、当钻孔深度小于 200~400m 时,偏斜率不得大于 %; 三、当钻孔深度大于 400m 时,偏斜率不得大于 %; 第 条 注浆前的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注浆孔钻成后,应用清水洗孔,直至返清水为止。 当裂隙小,冲孔效果不好时,应采用抽水洗孔; 二、对钻孔进行压水试验,检查止浆垫的密封效果,确定浆液品种与浓度。 压水延续时间,根据钻孔吸水能力确定,宜为 10~30min。 三、对整个注浆管 路系统进行水压试验,压力宜为注浆终压的 ~ 倍,试压的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5min。 第 条 采用止浆塞分段注浆时,宜用分段下行式注浆。 每个注浆孔由上向下分段注浆后,应自上而下再重复一次。 当岩层稳定且垂直节理不发育,并在含水层中间有隔水层时,宜将注浆孔一次钻到全深,并采用分段上行式注浆。 注浆段高可按表 采用。 注 浆 段 高 表 岩层破裂程度 注浆段高( m) 强风化破碎带 5~10 裂隙等于或小于 3~6mm 10~30 裂隙小于 3mm 30~50 (重复注浆) 60~100 矿山井巷工程及验收规范 ~9~ 第 条 注浆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标号不得低于 325 号,水玻璃模数宜为 ~。 第 条 预注浆的参数,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浆液的有效扩散半径为 6~8m; 二、注浆的终压应为静水压力值的 2~4 倍; 三、水泥浆液的浓度可按 — 1 采用。 水泥浆液浓度 表 — 1 钻孔最大吸水量( L/min) 浆液浓度 (水:水泥 ) 60~80 2: 1 80~150 : 1 150~200 : 1 或 1; 1 200 1: 1 四、浆液注入量可按表 — 2采用。 浆液注入量 表 — 2 序号 每米钻孔单位时间的吸水量( L/min) 浆液注入量( m3/m) 浆液品种 1 2~4 单液 2 4~7 单液 3 7~10 双液 4 10~13 双液 5 13~16 双液 6 16 双液 五、采用水泥 —— 水玻璃浆液时,水泥浆的浓度宜为 1: 1~: 1,水玻璃浓度宜为 35~42 波美度。 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宜为 1: ~1: 1; 六、水泥 — 水玻璃浆液的凝胶时间,可按表 — 3 采取,其配合比应经现场试验确定。 水泥 — 水玻璃浆液的凝胶时间 表 — 3 地下水流速( m/d) 浆液混合方式 凝胶时间 100 单管孔口 3~5 200 双管孔内 200 双管孔内 ~ 七、浆液注入量可按下式计算: mH nBRAQ2?? 式中 A—— 浆液消耗系数,为 ~; R—— 以井筒中心为基点的浆液有效扩散半径( m); H—— 注浆段高( m) n—— 岩层平均裂隙率,为 ~; B—— 浆液充填系数,为 ~; m—— 浆液结石率,为。 第 条 注浆过程中,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连续注浆 不见升压或吸浆量不下降时应提高浆液浓度,当水灰比小于 时,每个浓度级可连续注入 40~50min 后再提高浆液浓度,当双液装液持续注浆在 20min 不升压时应及时调整浆液浓度与凝胶时间; 矿山井巷工程及验收规范 ~10~ 二、当注浆中断时间超过浆液凝胶时间时,应在浆液凝胶前把浆液从管路系统中排出,并将全部管路系统用清水冲洗干净; 三、注浆过程中,发现压力骤然上升或浆液耗量突增,应停注,查明 原因并处理后再恢复注浆。 Ⅱ 工作面注浆 第 条 井筒穿过的基岩含水层赋存较深,或含水层间距较大,中间有良好隔水层,宜采用工作面注浆法施工。 工作面注浆,分为工作面预注浆与工作面直接堵漏两种方法。 (Ⅱ —— Ⅰ) 工作面预注浆 第 条 工作面预注浆的段高,宜为 30~50m,可采用下行式注浆,或孔内下止浆垫,一次或多次注完全部含水层。 工作面预注浆的钻孔数,宜为 8~12 个,钻孔应沿井筒周边布置,并应与岩层节理、裂隙相交。 第 条 工作面预注浆前,应对被注的含水层钻超前检 查孔,核实含水层实际厚度与含水量。 第 条 工作面预注浆应在含水层上方预先浇筑混凝土止浆垫。 含水层上方岩石致密,可预留岩帽做止浆垫。 混凝土止浆垫的施工,宜与井壁一同浇筑。 孔口装置、角度、数量,宜用后埋法布设,并采用早强水泥固牢。 待套管固结后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不得小于工作压力的 倍。 第 条 混凝土止浆垫的厚度,应根据注浆压力计算确定。 在工作面有涌水的情况下浇筑止浆垫时,应铺设 ~ 厚的碎石滤水层,并安设集水盒、排水管与注浆管。 当混凝土止浆垫达到强度后,应经注浆管注 浆封闭涌水。 第 条 井筒遇到含水层、断层或工作面涌水量突增,采取强排水或直接堵漏法处理无效时,应待井筒涌水上升到静水位,再在水下灌筑止水垫。 井下灌筑混凝土止水垫应连续进行,止水垫的厚度要均匀。 工作面预注浆的参数,可按本规范第第 条的参数采用。 (Ⅱ —— Ⅱ) 工作面直接堵漏注浆 第 条 工作面直接堵漏注浆可采用手持式或架式凿岩机钻孔,钻孔的数量、角度及深度应根据含水层的裂隙状况确定。 第 条 井筒内应设置排水泵,钻注浆孔应先钻超前探水孔,钻孔前,应安装具有 防止突然涌水的孔口管。 第 条 注浆孔的深度应始终超前倔强循环进尺 2m 以上。 凡遇有涌水的钻孔,应进行注浆堵水。 第 条 注浆压力与浆液浓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注浆终压宜大于或等于静水压力的 2~4 倍; 二、浆液浓度、材质、凝结时间、注入量等,应根据不同条件选择,水玻璃的模数宜为 ~,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宜为 1: ~1:。 Ⅲ 壁后注浆 第 条 建成后的井筒或正在施工的井壁段的涌水量超过 6m3/h,或井壁有集中漏水点,应进行壁后注浆处理。 第 条 壁后注浆的工艺和材料应根据井壁结构、质量、漏水特征与壁后地质、水文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第 条 壁后注浆的施工顺序应根据含水层的厚度分段进行。 对漏水段较长的井筒,宜采取由上往下逐段进行注浆。 每个分段内宜由下往上注浆,再由上往下复注一次。 第 条 壁后注浆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注浆孔的数量,根据堵水需要选定,各孔注浆的有效扩散半径应相交,在含水层上下界面位置,矿山井巷工程及验收规范 ~11~ 或裂隙含水层中,注浆孔宜加密; 二、当漏水的井筒段壁后为含水砂层时,注浆孔的深度不宜超过井壁厚 度。 双层井壁,孔深宜进入外壁 100mm; 三、当漏水的井筒段壁后为含水岩层时,注浆宜布置在含水层的裂隙处,注浆孔的深度应进入岩层 —。 四、在井壁漏水量较大的井筒段,应布设导水孔和泄水孔。 第 条 壁后注浆的压力宜比静水压力大 ~;在岩石裂隙中的注浆压力可适当提高。 Ⅳ 注浆结束的标准 第 条 地面预注浆结束的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采用水泥注浆,当注入量 50~60L/min 及注浆压力达到终压时,应继续以同样压力注入较稀的浆液 20~30min 后方可 停止该段的注浆工作; 二、采用水泥 —— 水玻璃浆液注浆,当注入量 100~120L/min 及注浆压力达到终压时,应稳定 100min,可结束该孔的注浆工作 第 条 工作面预注浆结束的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各注浆的注浆压力达到终压,注入量小于 30~40L/min; 二、直接堵漏注浆,各注浆孔的涌水已封堵,无喷水,涌水量小于施工设计规定。 第六节 井筒穿过特殊地层 第 条 井筒穿过特殊地层,必须编制专门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Ⅰ 穿过断层破碎带 第 井筒的掘进工作 面距断层破碎带垂距 10m 时,应加强对沼气、涌水量的探测,并采取防治措施。 第 条 井筒穿过断层破碎带,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支护或短段掘砌、吊挂井壁等施工方法通过。 Ⅱ 穿过煤与沼气突出煤层 第 当井筒的掘进工作面距煤层 10m 时,并应布置检查钻孔。 检测的数据可按照下列指标,综合确定煤层具有突出危险性。 一、煤层结构的破坏程度: 裂隙密度 L; 煤的筛分指数 C7; 沼气放散系数Δ P≥ 10; 弹性波通过煤层的速度 V900m/s。 二、煤的坚固性系数 f≤ ; 三、软煤比 R; 四、沼气压力 P≥ ; 五、沼气涌出变化,放炮后 15min 所测沼气浓度为平时的 倍以上; 六、沼气含量大于 10m3/t 煤; 七、煤层透气性系数λ 10m2/; 八、每米钻孔的岩粉量增至正常量的 2 倍。 第 条 对有煤与沼气突出危险的煤层,必须卸压后才能进行掘进工作。 可按照下列指标确定该煤层已消除突出危险性。 一、沼气压力降至 1Mpa 以下; 矿山井巷工程及验收规范 ~12~ 二、煤层相对变形大于 2‰; 三、煤层透气性明显增大; 四、沼气排放量超过卸压范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