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内容摘要:

68%;市外医院人数占27%,补助额占 27%。 合作医疗基金很难进入乡镇卫生院,很难在乡镇医院形成良性 循环。 (五)法制建设滞后 涉及城市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有 30 多个,而涉及农村社会保障的却寥寥无几;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上,现阶段城镇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保障体系,而农村除提供一些最低水平具有应急性质的社会救助外,少有其他制度安排。 农村社会保障管理远未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凸显出管理监督不力、资金运作失当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缺失与滞后,不仅恶化了农村居民的生存条件,也延缓制约了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甚至进而危及到了社会稳定 ——公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崩溃必然会演化成社会安全秩序的破坏力量。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的主要成因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建国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逐步形成的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改革而来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它的不合理性和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 ,我国目前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未能在公平、效率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目标不相适应。 (一)公平的缺失 新中国成立以来 ,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经 济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 ,投入的巨额资金使城镇居民在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生活方面有了保 障 ,而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视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障制度建设的一大失误。 据有关数据显示 ,占我国人口 80 %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 11 %,而占20 %左右的城镇居民却占有 89 %的社会保障费。 到 1990 年初 ,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约是农村人均的 30 倍 ,两者差距之大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 ,占全国人口约 80 %的农村居民基本游离于社会保障之外 ,对本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农村居民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是向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维护最低生活需要的保证。 社会成员在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 ,能有一个参与社会竞争的公平起点 ,而不至于一开始即因出身在农村而处于生活困境或遭受到天灾人祸而陷入生存困境。 从公平上讲 ,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远不能和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提并论 ,这种 “一头沉 ”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失社会公允。 在中国 ,人一出世就被分为了两种 :城市人和农村人 ,从而影响和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这本身就是最大 的不公平。 同时 ,在有限的农村社会保障中 ,又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公平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平衡。 一般说来 ,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亦较高 ,而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 ,因集中了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 ,许多人连温饱还未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程度极低。 二是农村地区各社会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不全 ,而且各项目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未能形成配套 ,构不成整体优势。 (二)效率的缺失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项目单一 ,实施范围过小 ,覆盖面狭窄 ,管理混乱等低效率 的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保障的形式主要是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农村 “五保 ”。 保障对象基本上是 “困难的人 ”和 “光荣的人 ”。 保障的内容基本上是补贴性、救济性的单项保障。 保障的核心 ——社会保险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基本上未开展 ,只有少数先富起来的地区最近几年逐步开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但大多还处于试点阶段。 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例在世界上是较低的 ,而其中投向农村的就更加微乎其微 ,主要由农民出资的筹资方式不仅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