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报告内容摘要:

本省山地以华夏走向(东北 — 西南走向)占优势,大体粤北山地具有三列孤形山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技术报告 2 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大庚岭、骑田岭及其支脉滑石山、瑶山等山地,属于南岭的一部分。 第一列最北由乐昌至南雄,一般海拔 700— 1000 米,个别山峰可达 1500 米以上,略呈东北 — 西南走向;第二列以北江为界,分为东西两翼,西翼为大东山,一般海拔 8001100米,个别山峰可达 15001902 米,广东省的最高峰石坑崆(海拔 1902 米)即在此列的西北端,东翼,从南雄盆地的南部,由东北到西南至韶关的乌石、大坑口附近,与西翼山地相会,一般海拔在 5001100 米,个别山峰可达 11001400 米;第三列由北江分为东西两翼,西翼自连县至英德横石一带,呈西北 — 东走向,东翼自九连山走向南至横石,与西翼相会,一般海拔 7001000 米,个别山峰可达 12001591 米。 粤东山地 具 有平行相间排列的特点,呈东北-西南走向,最东一条为莲花山一阴那山山地,海拔达 1000 米以上的不多,山峰海拔较高的有铜鼓嶂(海拔 1569 米)、鸿图嶂(海拔 1256 米)。 第二条的罗浮山脉,它北起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项山,经河 源市的桂山、西南至东江下游北岸的罗浮山,其中被东江及其支流截成数段,一 般海拔10001500 米。 第三条为九 连 山脉,海拔一般不超过 1000 米,主峰为九 连 山,海拔 1248米。 粤西山地,山脉不相连续,具有块状山地的特点,西江以南主要有漠阳江东侧的天露山(海拔 1254 米),西侧的云开大山(海拔 1704)米、大云雾山(海拔 1140 米),这些山脉以东 北 西南走向占优势。 西江、贺江与浽江之间主要是忠党山,大致呈南北走向。 丘陵根据其相对高度分为低丘和高丘两类型。 低丘陵(海拔 250 米以下,相对高度 80150 米,坡度 1520 度)主要分布于盆地内及河谷边缘,高丘陵(海拔 250400米, 相对高度 100300 米,坡度 2030 度)多分布于山前地带、河谷、盆地的边缘,较大的盆地也有丘陵突 凸 其中。 分布较广阔的有粤东山间丘陵、西江谷地的丘陵、北江的中下游丘陵、粤东的平行谷地的丘陵。 ( 2) 台地 台地是指高程在 80m 以下,坡度和缓起伏、顶面平齐的地貌类型。 面积为 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南部,粤西和粤东沿海一带,这类土地地势开阔平坦,易于开垦, 主要由玄武岩喷发及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抬并而成。 ( 3)盆谷地和平原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技术报告 3 盆谷地交错分布于山丘之间, 多由地质构造拗陷和断裂经剥蚀和冲积而成 ,其走向往往与 山地走向一致。 较大的山间盆地有 主要 粤北的南雄、韶关、连州、星子、英德等盆地;粤东的灯塔、兴宁、梅县、五华等盆地;粤西的怀集、罗定、新兴、阳春等盆地。 本省平原主要分布于各大江河的下游,由河流冲积物发育而成。 全省盆谷地和平原面积共有 公顷,主要有位于东、北、西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 是全省最大的平原,其地势低平宽广,水网密布; 其次为韩江、榕江、练江下游的潮汕平原,还有粤西的鉴江平原 和 漠阳江平原。 ( 4)河流与水库 全省集雨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543 条,除 52 条独流入海外,其余均汇成珠江和韩江 两大水系。 珠江是本省的主要水系,为西江、东江、北江及其合流的总称,流域面积达 万平方公里。 湖泊主要分布在肇庆、阳春、斗门、惠阳等地,全省湖泊水面积约有 20 万亩,山塘水库面积约有 250 万亩。 水库库容设计总量共 亿立方米,有效库容 259 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 2468 万亩。 气候 广东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省境大陆中部 ,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部分属热带季风气候 , 夏长冬暖,雨量充沛。 低纬度的位置,使广东全年太阳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丰富 , 全年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年平均气温 22 摄氏度 , 1月平均气温 13 摄氏度, 7 月为 28 摄氏度 ,年平均降水量 15002020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 1000- 1200 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自北而南为 1750 小时至 2200 小时。 秋 、 春 相连 ,夏季长达 8 个月 ,有旱季、雨季之分。 9月份热带气旋频繁 ,有时成灾。 冬季受强盛的大陆气流控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海洋气流的强烈影响,盛行偏南风。 气候特点是:热量非带丰富,雨水充足,夏秋季多雨,冬季少雨,干湿季节明显,夏秋多台风和暴雨,夏长冬暖,霜雪稀少,冬春有强冷空气侵袭。 由于受纬度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地带性气候差异 、垂直气候差异以及区域性小气候差异。 由于受纬度的地带的影响,广东省的热量、湿度、降水均从北到南有递增趋势,并形成了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三个 地带性 气候带,其气候的主要因子差异情况见表1。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技术报告 4 表 1 广东省 不同气候带水热状况与土壤类型情况 气候带 年均气温 ( 0C) 最冷月均温 ( 0C) 年温较差 ( 0C) ≥ 100C 积温 ≥ 100C 连续天数 年降雨量 ( mm) 土壤类型 中亚热带 60006500 250270 14001800 红壤 南亚热带 65008000 298324 17002020 赤红壤 热带 80008500 325361 13001600 砖红壤 广东气温从北至南逐步升高,使广东农业生产可划分为 三个 农业地带 : 地带,其南界从怀集-英德-翁源-新丰-龙川-梅县-蕉岭-大埔,年平均气温16℃ ~ 20℃ , 一月份平均气温 8℃ ~ 10℃ ,极端最低气温 5℃ ,带内红薯不能越冬,但冬小麦生 产良好,一年 两 熟制 ; ,从北部农业地带南界至南海海滨和雷州半岛北界,既有热带景色,也有亚热带作物景色,是热带作物与亚热带作物混杂地区。 典型水果有荔枝、龙眼、杨桃、菠萝、黄皮果等,香蕉、柑桔、甘蔗生长良好,红薯可越冬,一年三熟制是双季稻加一造红薯 ; ,雷州半岛热带景色浓厚,剑麻、菠萝生长良好,营造防护林可种植橡胶。 因雨量较少,土地干旱,多种甘蔗、红薯,水源足的地方可种植双季稻。 由于受各种地理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地形多样、地势多变, 还 产生了区域性小气候和垂直气候的变化。 随着海拔的增加 ,各种气候因素一般都呈规律性变化,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递减,降水量随海拔增加而增加。 本省北部山区各县年平均气温垂直递减率 在,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气候上各地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山地小气候。 高大的山脉,往往是气团和锋面活动的障碍,在山脉的东南坡面往往为多雨区,而西北坡则为少雨区。 另外,由于山脉的影响,在冬季由北向南入侵的冷空气受山地阻隔而下沉,使温度降低。 向南开口的盆地或倚北地形,冬季高峻山地阻挡冷空气南侵,夏季承接东南季风带来的丰富的热量和降水,因而这些地方往往 形成温暖湿润、年变化较小的良好小气候。 广东省气候 资源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阳辐射热量丰富,但光能实际利用率较低。 广东地处低纬,全年太阳照射角大,到达地面太阳辐射热量每年每平方厘米 418— 543 千焦,年日照时数 1500— 2300小时。 其分布趋势是东部和沿海多,中部、西部和内陆少。 光能利用率按双季稻计算,一般为 2%以下,最高可达 2%一 %。 ( 植物光能利用的理论上限为 12%。 现在世界上高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技术报告 5 产地块在作物生长盛期光能利用率已接近 5%。 ) 第二:热量资源丰富,但会出现短期寒害。 本省各地年平均气温除北部南 岭山地在19186。 C 20186。 C 外,其余都在 20186。 C以上,大部分在 20186。 C23186。 C,农作物终年可以不停地生长。 但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早春和秋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冬种作物受寒潮和冷空气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寒害。 第三,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旱涝常见。 本省是全国降雨量较丰富的省区之一,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在 13502600mm 之间,降水主要来源于热带气旋雨、锋面雨、地形雨和局部热雷雨。 所以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差异也较明显。 一般沿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迎风面多于背风面。 粤中以南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年 降雨量的44%左右,秋季降水较少,冬雨只占年雨量的 8%以内;粤北北部山区春雨稍多于夏雨,占年降雨量的 40%左右,冬雨比南部的稍多,占年雨量的一成多。 由于本省地形复杂,造成地表径流大,加上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故旱涝灾害仍比较常见,因而地面水资源仍有亏缺。 水文 本省降雨充沛,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是全国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1860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 1333 亿立方米,潜层地下水 467 亿立方米,深层地下水60亿立方米,邻省流人的过境客水总量达 2330 亿立方米。 本省水文条件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河渠 纵横,水网稠密,河流流量大,径流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台风雨影响大。 集水面积在 100 平方里以上干流有 566 条,其中独流入海河流共有 54条,主要河流有西江、东江、北江、韩江、鉴江和漠阳江等。 其中以由西江、东江和北江组成的珠江水系为最大,在本省内流域面积达 万 平方公里 ,占省陆地面积的 62%,平均经流量 1144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为 8300 万吨,居全国首位,据历史统计,磨刀门口灯笼砂每年向海仲展约 170 米,洪奇沥、蕉门出口处,每年向海仲展 110 米。 广东全省集雨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干支流有 543 条,其中独立人海的河流有52条,河流总长 万公里,主要河流有西江、北江、东江、韩江、漠阳江、鉴江等。 西江、北江、东江汇集后为珠江,是广东最大的河系,流域面积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流域总面积 %,产水量占全省 53%。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技术报告 6 广东水资源虽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时空分布不均。 在季风气候影响下,雨季与旱季明显,河川径流变化甚大,据东江博罗水文站监测,最大 洪水 流量和最枯流量相差 500 倍。 全省丰水年与枯水年 年际间降 雨量相差 1倍以上。 此外,地形条件、地质状况和植被覆盖的不同, 也造成水资源的地区差异。 山区、盆地、平原和保水岩层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水资源较丰富;丘陵、台地水资源较为贫乏,特别是石灰岩地区,水份渗漏严重,地表干旱。 广东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面广量大,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条件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物质保障条件。 据统计,全省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小(一)型水库约 1400 宗,有效灌溉面积 310 余万亩;小(二)型水库约 4900 宗,有效灌溉面积 181 万亩;塘坝近 4万座,有效灌溉 面积 136 万亩;电动排灌站 36000 余处,灌溉面积近 390 万亩,排水面积 512 万亩;机械排灌站约 7000 处,灌溉面积 32 万亩,排水面积 7 万亩;打井约 4800 眼,灌溉面积 41万亩。 此外,还建成小型水闸 5000 余宗,喷、微灌等节水灌溉面积 194 万亩。 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近几年,广东省通过冬修水利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 农田综合开发、农田改低等,按照“渠相通、路相连、田成片、地力高”的要求,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据初步统计,全省 19982020 年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新建防渗渠道约 1600km,渠道维修加固 万 km,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34 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2345 万亩,恢复灌溉面积约 280 万亩。 生物资源 广东省 横跨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 , 湿润多雨的海洋气候和起伏多变、环境复杂的内陆地形,孕育着大量的生物资源。 ( 1)植被 本省植被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从南到北有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不同纬度的山地发育了热带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技术报告 7 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以及山地矮林。 热带森林植被只分布于北纬 21030′ 以南的雷州半岛地区,以北地区为亚热带季雨林分布,但因受人为破坏,残存很少,仅见于局部地区如鼎湖山等地,大多已 沦为 人工马尾松及灌丛草坡。 杉林则以粤北、粤东山谷湿凉地区最多,常 与 针叶常绿林, 阔 叶针叶混合 林 及竹林连系在一起,构成广东北部南岭山地的主要植被。 植被的垂直分布因地理环境不同而稍有差异。 粤中山地垂直分布是: 200500 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5001000 米为亚热带山地 常绿林, 10001500 米为亚热带山顶苔藓矮林。 粤北山地垂直分布是: 300 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 3001000 米为亚热带山地常绿林, 10001600 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 13001600 米为具原生疏针叶树的亚热带山地常绿林, 16001900 米为亚热带山顶苔藓矮林。 全省 植物 有 7000 多种,分属 272 科、 1696 属,种数占全国 1/5 以上。 省内 特有的植物 159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