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筑三类人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老师勾选题内容摘要:
混凝土板内的钢筋构成防护网,钢筋网格间距不得大于 20cm. 四、 边长在 150cm 以上的洞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洞口下张设安全平网。 第 4. 1. 4 条 移动式梯子 ,均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验收其质量。 第 4. 1. 5 条 梯脚底部应坚实,不得垫高使用。 梯子的上端应有固定措施。 立梯工作角度以 75176。 177。 5176。 为宜,踏板上下间距以 30cm 为宜,不得有缺档。 第 4. 1. 6 条 梯子如需接长使用,必须有可靠的连接措施,且接头不得超过 1 处。 连接后梯梁的强度,不应低于单梯梯梁的强度。 第 4. 1. 7 条 折梯使用时上部夹角以 35176。 ~45176。 为宜,铰链必须牢固,并应有可靠的拉撑措施。 二、 支设高度在 3m 以上的柱模板,四周应设斜撑,并应设立操作平台。 低于 3m 的可使用马凳操作。 三、 绑扎立 柱和墙体钢筋时,不得站在钢筋骨架上或攀登骨架上下。 3m 以内的柱钢筋。 可在地面或楼面上绑扎,整体竖立。 绑扎 3m 以上的柱钢筋,必须搭设操作平台。 一、 浇筑离地 2m 以上框架、过梁、雨篷和小平台时,应设操作平台,不得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件上操作。 第 5. 1. 2 条 悬挑式钢平台,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 悬挑式钢平台应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其结构构造应能防止左右晃动,计算书及图纸应编入施工组织设计。 二、 悬挑式钢平台的搁支点与上部拉结点,必须位于建筑物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备上。 三、 斜拉杆 或钢丝绳,构造上宜两边各设前后两道,两道中的每一道均应作单道受力计算。 四、 应设置 4 个经过验算的吊环。 吊运平台时应使用卡环,不得使吊钩直接钩挂吊环。 吊环应用甲类3 号沸腾钢制作。 第 5. 2. 3 条 钢模板部件拆除后,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不应小于 1m,堆放高度不得超过 、通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放任何拆下物件。 第六章 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 第 6. 0. 1 条 建筑施工进行高处作业之前,应进行安全防护设施的逐项检查和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高处作业。 验收也可分层进行,或分阶段进行。 第 6. 0. 2 条 安全防护设施,应由单位工程负责人验收,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 第 6. 0. 3 条 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应具备下列 资料 : 一、 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验算数据; 二、 安全防护设施验收记录; 三、 安全防护设施变更记录及签证。 第 6. 0. 4 条 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所有临边、洞口等各类技术措施的设置状况; 二、 技术措 施所用的配件、材料和工具的规格和材质; 三、 技术措施的节点构造及其与建筑物的固定情况; 四、 扣件和连接件的紧固程度; 五、 安全防护设施的用品及设备的性能与质量是否合格的验证。 第 6. 0. 5 条 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应按类别逐项查验,并作出验收记录。 凡不符合规定者,必须修整合格后再行查验。 施工工期内还应定期进行抽查。 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工程专用的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 220/380V 三相四线制低压电力系统,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三级配电系统; 2 采用 TNS 接零保护系统; 3 采用二级漏电保护系统。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在 5 台及以上或设备总容量在 50kW 及以上者,应编制用电组织设计。 临时用电组织设计及变更时,必须履行“编制、审核、批准”程序,由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编制,经相关部门审核及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变更用电组织设计时应补充有关图纸资料。 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经编制、审核、批准部门和使用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备在 5 台以下和设备总容量在 50KW 以下者,应制定安全用电和电气防火 措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 、 条规定。 电工必须经过按国家现行标准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工作;其他用电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相关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考核合格后可上岗工作。 临时用电工程的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时,应复查接地电阻值和绝缘电阻值。 临时用电工程定期检查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对安全隐患必须及时处理,并应履行复查验收手续。 在建工程不得在外电架空线路正下方施工、搭设作业棚、建造生活设施或堆放构件、架具、材料及其它杂物等。 表 在 建工程(含脚手架具)的周边与架空线路的边线之间的最小安全操作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 KV) < 1 1~10 35~110 220 330~500 最小安全操作距离( m) 10 15 表 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架空线路交叉时的最小垂直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 KV) < 1 1~10 35 最小垂直距离( m) 表 起重机与架空线路边线的最小安全距离 电压( KV) 安全距离( m) < 1 10 35 110 220 330 500 沿垂直方 向 沿水平方向 表 防护设施与外电线路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外电线路电压等级( KV) ≤10 35 110 220 330 500 最小安全距离( m) 在施工现场专用变压器的供电的 TN— S 接零保护系统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连接。 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总配电箱)电源侧零线或总漏电保护器电源侧零 线处引出。 (图 略) PE 线所用材质与相线、工作零线( N 线)相同时,其最小截面应符合表。 表 PE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的关系 相线芯线截面 S( mm2) PE 线最小截面( mm2) S≤16 5 16< S≤35 16 S> 35 S/2 保护零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 配电装置和电动机械相连接的 PE 线应为截面不小于 mm2的绝缘多股铜线。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 PE 线应为截面不小于。 PE 线上严禁装设开关或熔断器, 严禁通过工作电流,且严禁断线。 相线、 N 线、 PE 线的颜色标记必须符合以下规定:相线 L1( A)、 L2( B)、 L3( C)相序的绝缘颜色依次为黄、绿、红色; N 线的绝缘颜色为淡蓝色; PE 线的绝缘颜色为绿 /黄双色。 任何情况下上述颜色标记严禁混用和互相代用。 表 施工现场内机械设备及高架设施需安装防雷装置的规定 地区年平均雷暴日( d) 机械设备高度( m) ≤15 ≥50 > 15,< 40 ≥32 ≥40 ,< 90 ≥20 ≥90 及雷害特别严重地区 ≥12 施工现场内所有防雷装置 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得大于 30Ω。 成列的配电柜和控制柜两端应与重复接地线及保护零线做电气连接。 配电室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配电柜正面的操作能道宽度,单列布置或双列背对背布置不小于 ,双列面对面布置不小于 2m; 配电柜后面的维护通道宽度,单列布置或双列面对面不止不小于 ;双列背对背布置不小于 ,个别地点有建筑物结构凸出的地方,则此点通道宽度可减少 ; 配电柜侧面的维护通道宽度不小于 1m; 配电室的顶棚与地面的距离不低于 3m; 配电室内设值班或检修室时,该室边缘距配电柜的水平距离大于 1m,并采取屏障隔离; 配电室内的裸母线与地面垂直距离小于 时,采用遮栏隔离,遮栏下面通行道的高度不小于 ; 配电室的围栏上端与其正上方带电部分的净距不小于 ; 配电装置的上端距顶棚不小于 ; 配电室内的母线均涂刷有色油漆,以标志相序;以柜正面方向为基准,其涂色符合表 ; 配电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耐火等级不低于 3级,室内配置砂箱和可用于扑灭电气火灾的灭火器; 表 母线涂色 相别 颜色 垂直排列 水平排列 引下排列 L1( A) 黄 上 后 左 L2( B) 绿 中 中 中 L3( C) 红 下 前 右 N 淡蓝 —— —— —— 1配电室的门向外开,并配锁; 1配电室的照明分别设置正常照明和事故照明。 配电柜应装设电度表,并应装设电流、电压表。 电流表与计费电度表不得共用一组电流互感器。 配电柜装设电源隔离开关及短路、过载、漏电保护器。 电源隔离开关分断时应有明显分断点。 配电柜应编号,并应有用途标记。 配电柜或配电线路停电维修时,应挂接地线,并应悬挂 “ 禁止喝闸、有人工作 ” 停电标志牌。 停、送电必须由专人负责。 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导线。 架空线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木、脚手。四川省建筑三类人员考试重点复习资料老师勾选题
相关推荐
排序号。 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 、表 、公式( )等。 ( 4) 注:论文中对某一问题、概念、观点等的简单解释、说明、评价、提示等,如不宜在正文中出现,可采用加注的形式。 注应编排序号,注的序号以同一页内出现的先后次序单独排序,用 ①、②、③„„依次标示在需加注处,以上标形式表示。 注的说明文字以序号开头。 注的具体说明文字列于同一页内的下端
化委员会( CEN)的数据显示,制定一项欧洲标准的经费预算是 10 万欧元,约折合 90 万元人民币,如果要考虑参与工作的专家费用,则总成本大约 100 万欧元。 2020 年我国国家标准的补助经费是 1 亿元人民币,如果具体落实到每个标准项目,平均一项标准的补助经费不足 8000 元人民币,连一个审查会的费用都不够。 标准经费不足,工作举步艰难。 (三)主要原因
) 钢渣置亍密闭的钢罐内,然后对钢渣喷水,利用钢渣急况时产生的热应力,使钢渣龟裂破碎,同时产生大量常压饱和蒸汽渗入炉渣中,使渣中游离氧化钙和热闷过程中矿物发化产生的游离氧化钙闷解成氢氧化钙,产生体积膨胀,硅酸二钙(比较难闷解的成分)在况却过程中也由 B型转发 Y型,収生体积膨胀,闷解的过程是加快钢渣的分解过程。 入罐时是大块的钢渣,经闷解后大部分松散疏软,成粉状,而丏钢块徆干净地脱离开渣的包围。
(6)实现性能数据的图形化和历史数据可查询。 论文的组织和结构 整个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 网络管理发展 现状,并对论文的研究工作做了简要的介绍。 第二章,介绍了相关的技术与理论,包括 SNMP 网络管理模型及其在网络运行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介绍了 J2EE 体系结构、 Struts 框架的 开发与 工作流程,总结了 Struts 框架的优缺点。 第三章,
术的发展 RFID 直接继承了雷达的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 AIDC 新技术 —— RFID 技术。 1948 年哈基.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奠定了射频识别 RFID 的理论基础。 1) RFID 技术发展的历程表。 在 20 世纪中,无线电技术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最重要的成就 RFID 技术课程设计 7 之一。 RFID 技术的发展可按 10 年期划 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