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公司质量控制与分析培训教材(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得益于美国最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 戴明。 20世纪 50年代,美国人戴明博士提出了在质量管理中引入统计学的理论,也就是一切用数据说话。 美国汽车工业对此视而不见,戴明博士便东渡日本,受到日本人的欢迎,并被奉若神明。 日本人应用戴明的理论,发明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 比较内容 日本汽车 美国汽车 汽车特点 轻巧美观、造型新颖、油耗低、使用效率告,做工精细 马力大、自重大、宽大、油耗高,做工逊于日本汽车 20xx年 90天内每百辆车的质量 丰田 107次 本田 113次 通用 130次 福特 143次 克莱斯勒 141次 汽车研发周期 3年 5年 企业文化 “超极限努力”的团队文化 个人主意,不会为企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人力资源 终身就业制度,员工忠诚度高 市场调节机制,员工流动性大 美国、日本汽车企业状况比较 问题 1:你对美国、日本质量差别是如何认识的。 3 质量是效益的基础 三星的获益 99 Revenue收入 (百万美元 ) 98 20xx target 37% 增长 20xx Profit利润 (百万美元 ) 20xx target 98 99 20 1160% 增长 Six Sigma 20xx 四倍 75 100 96年开始推进六西格玛 4 质量是民族素质和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 5 质量是管理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质量工程发展史 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美国出现的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将质量检验机构独立出来。 从 工长的质量管理 到 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优点: 缺点: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 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相结合 阶段:从二战到 20世纪中叶 美国贝尔试验室的工程师 休哈特 认为“产品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 ”将数理统计的原理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并发明了表征工序能力的“ 177。 3σ法 ”和 控制图理论, 贝尔试验室的另一位工程师 道奇提出了抽样检验的理论。 标志着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发展到检验加预防的阶段。 缺点:产生了错误认识:“质量管理就是数理统计方法” “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深奥” “质量管理是数学专家的事情” 忽视了组织管理和人的积极作用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阶段: 20世纪 60年代到现在 TQM的概念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总经理菲根堡姆博士首先提出来的。 1961年,菲根堡姆正式出版了 《 全面质量管理 》 一书。 美日质量管理的特点比较 美国质量管理  强调质量管理专家的作用  强化检验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的职能  重视质量成本分析  强调定点超越 日本质量管理 ( 1970)  开展全公司型的质量管理  实行质量审核制度  重视质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训  开展质量 QC小组活动  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  民间主导,开展全国范围的“质量月”活动 标准化质量管理阶段 阶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