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介绍内容摘要:

在此期间,与二、三期工程紧密相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也相继大力展开: 1997 年 6 月 24 日,中国三峡总公司宣布对三峡工程首批 14 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国际采购招标,并于 1997 年 8月 15 日决标,加 拿大、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国际知名企业中标建造。 与此同时,“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设备研制及国产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套设备项目正式启动。 与枢纽工程建设同步的移民工作逐渐展开。 1995 年 4 月 10 日,三峡库区首批移民大搬迁启动,湖北秭归向家店村 35 户移民外迁到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 1996 年 6 月,三峡输变电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按照三峡建委批准的输变电工程总概算(即依据 1993 年 5 月价格计算的 亿投资),开始转入工程施工阶段。 1997 年3 月 26 日,三峡输变电第一个单项工程 —— 长寿至万县的 500 千伏输变电工程破土动工。 胜利实现二期工程建设三大目标( 1998 年 — 2020 年 12 月) 1999 年,根据中国三峡总公司建议和确保三峡工程质量的需要,国务院三峡建委决定组建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任组长、两院院士张光斗任副组长,每年两次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 同年,还成立了三峡工程稽查组,对三峡工程资金运作及安全生产进行稽查。 1998 年 5 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收费项目问题的通知》。 2020 年 1 月 15 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国务院第 35 次常务会 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正草案)》。 该条例自 2020 年 3 月 1 日起执行。 1998 年 9 月,三峡建委办公室组织召开《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论证会。 2020 年 7 月,国务院决定:二期蓄水前( 2020 年 6 月),在三峡基金中安排 40 亿元专项费用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 同年,还批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 20202020 年)总投资为 亿元。 从 1998 年开始,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阶段。 1998 年 5 月 21 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通航; 8 月 27 日,二期围 堰防渗工程全部告捷; 9 月 12 日,二期基坑积水抽干,万古江底首见天日;坝段河床基坑土石方开挖当年基本结束。 1998 年 7 至 9 月,三峡坝区连续出现 8 次流量大于 50000 立方米每秒的洪峰,二期围堰工程经受严重考验。 1999 年,施工进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连续三年混凝土年浇筑量突破四百万立方米,屡创世界记录。 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塔(顶)带机及其供料线、胎带机、缆机、拌和楼等现代化设备在混凝土浇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中国三峡总公司成立了质量总监办和安全总监办,聘请中外权威专家担任专业质量总监和安全总监。 从 2020 年开始,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伴随混凝土浇筑和灌浆工程相继展开,2020 年进入安装高峰。 2020 年 11 月 22 日,三峡工程 70 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本体开始安装;2020 年 11 月 18 日,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完成历史使命开始被拆除。 2020 年 5 月 1 日,三峡大坝开始永久挡水。 2020 年 1 月,三峡二期工程的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三个验收大纲通过审查。 2020 年 3 月 22 日,三峡二期工程蓄水前库底清理工作全面启动。 2020 年 5 月,上游基坑破堰进水; 7 月下游基坑破堰进水。 三峡大坝从此担负起 永久挡水的使命。 2020 年 10 月 26 日,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到位,全长 1580 米的三峡左岸大坝,全线浇筑到设计的 185 米高程。 2020 年 11 月 6 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了导流明渠截流。 2020年 4 月 16 日,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浇筑到 140 米的设计高程。 2020 年 5 月 29 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批准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组的验收意见,同意枢纽工程按期下闸蓄水,船闸进行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 2020 年 6 月 1 日,三峡工程如期下闸蓄水, 6 月 10 日水库蓄水到 135 米。 2020 年 6 月16 日,双线五级船闸成功试通航。 2020 年 7 月 10 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到 11 月 22 日,首批 6 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 标志着三峡工程二期三大目标顺利实现。 三 三峡工程热点问题 1 三峡工程是一项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工程 三峡工程是人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从人群的生存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治理长江都是刻不容缓的,这也是开发长江的前提。 从自然角度看,长江在自然演进中业已被打破的旧的生态平衡,要依靠长江自然内在调节而回复原有的平衡已是不现实的。 当务之急是必须采用人为力量及早进行矫正,促使长江 流域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这需要相应的工程措施。 目前已正式实施的长江三峡工程无疑是最有效的。 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在上游形成库容为 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 亿立方米,能有效地拦截宜昌以上来的洪水,大大削减洪峰流量,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 10 年一遇提高到 100 年一遇,提高了荆江河段的安全,并增加武汉市的防洪调度的灵活性。 由此,也改善了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 下游分洪能力的提高同时能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沙淤积,减缓这些湖泊的萎缩,延长洞庭湖的使用寿命,并能对 湖区支流洪水进行补偿调节,减轻湖区洪水威胁。 由于水库调节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还有助于提高坝下游河道污水稀释化,改善水质,减轻污染。 三峡工程能使广袤、富庶的华中平原不再受洪水威胁,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平原湖区生态达到新的相对的稳定。 三峡工程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 三峡工程最直接的经济效益就是发电。 三峡电站年发电量847 亿千瓦时。 平衡当代中国高速发展经济与严重能源短缺的矛盾,清洁的可以再生的水电资源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如果以火电来代替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低廉、强劲的、可再生的水电,就意味着要多 修 建 10 座 180 万千瓦级的火电厂,平均每年多采掘原煤 5000 万吨。 除废渣影响环境外,每年还将排放一亿多吨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造成酸雨的 200 多万吨二氧化硫, 1 万多吨一氧化碳, 37 万吨氮氧化物,还会产生大量的飘尘、降尘等;火电厂和弃渣场大规模的占地将从华东、华中这本来就人多地少的地区夺去更多的土地。 这不仅使中国今后将承受更大的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也对全球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峡工程利用长江丰富的水量获得巨大的清洁能源,与我国有关控制环境污染的法规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方针是一致的。 环境保护工作摆到了我 国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三峡工程是有效改善长江生态失衡的工程,还将在兴建过程中坚持科学求实态度,正确处理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力争做好源头控制。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电站将是一个高度现代化控制的电站,三峡坝区将是风景如画的新型观光的游览区,长江沿线将是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经济带。 这是所有关心三峡工程的人们的愿望,也是所有从事三峡工程建设者的奋斗目标。 2 三峡工程与三峡文物、三峡景观 探明文物家底,制定保护措施。 经过 300 多位科学工作者在湖北省的宜昌、秭归、兴山、巴东,重庆市的巫山、巫 溪、奉节、云阳、万县、开县、忠县、石柱、丰都、武隆、涪陵、长寿、江北、巴县、江津和重庆市区共 20 个市县,历经一年多艰难跋涉考察,于 1995 年 3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清单。 据初步统计,在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已发现文物点 1208 处,其中地面文物 441 处,包括各种结构的古建筑 215 处,石刻造像 123 处,桥梁及其他 103 处;地下文物 767 处,包括古遗址 460 处,古墓葬(墓群) 307 处,地下文物的埋葬总量达 2200 余万平方米。 这些文物点包括 1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余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 ,还有 5 处文物遗存正在申报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针对以上不同的文物 、所处的不同位置,专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保护措施。 对于地下文物,继续进行考古勘探,以便进一步掌握地下文物的各种详细情况,为以后的考古发掘奠定基础。 地面文物的保护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就地保护。 如白鹤梁枯水题刻,忠县石宝寨、白帝城等。 第二类是搬迁保护。 如张飞庙、屈原寺、秋风亭、大昌民居等将进行整体搬迁。 对大量的石刻、题记、石窟、造像等可将其切割下来,凿石搬迁。 第三类是取齐资料。 对一些不可能搬迁的文物,取齐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原始 依据。 抢救保护有价值的文物也是建设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关经费将在工程概算中列支。 一是全力保证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费用支付,并做到及时到位;二是签订施工合同时增加文物保护条款,教育全体三峡建设人员树立文物保护意识;三是在工程安排、移民开发、新城建筑等各项工作中兼顾文物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 国家已批准投入 亿元的静态投资,用以对三峡库区文物的发掘及保护。 按计划, 1995 年至 2020 年,完成约 70%的工作量,重点完成 155 米高程下的文物保护工作;2020 年至 2020 年,按计划完成三峡淹没区文物保护工作。 那么,三峡大坝建成后,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又是什么样子呢。 三峡水库水位抬高到 145至 175 米高程,必然要淹没一些景点,但总体说来,对三峡地区山高峰秀、壁陡峡窄、水曲回环的风光的影响是有限的。 一是每年四、五月至十月,由于要防洪,坝前水位将降至 145米,几乎不影响诸峡的风光。 而这一段时间正是旅游高峰期。 二是三峡的两岸山峰峰顶高程多在 1000 至 1500 米,即使水位升高 30 米至 80 米,狭谷感虽稍有减弱,而高峡尤在,风光依然壮美。 3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 三峡坝址多年平均径流量 4510 亿立方米, 1995 至 1990 年平均年输沙量 亿吨,平均含沙量 千克每立方米。 水库建成后,上游水位抬高,流速减慢,必然要发生水库泥沙淤积,三峡水库也不例外。 但是经过长期研究,三峡水库的运用调度将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可以使水库长期有效地发挥效益。 “蓄清排浑”的水库运用方式,是在水库来水中含沙量高的时期,尽量降低水库水位,使水库内水流流速增大。 同时,水库向下游大量放水,使浑水携带大量泥沙排至库外。 而在水库来水中泥沙含量低的时期,抬高水位,将仅含少量泥沙的水蓄在水库内。 这种运用方式,可以减少水库泥沙淤积。 但是,采用“蓄 清排浑”运用方式,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而三峡水库完全具备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优异条件。 首先,三峡水库来水量十分丰沛,年水量达 4510 亿立方米,为水库总库容 393 亿立方米的 10 余倍,为水库有效库容 亿立方米的 20 余倍;来水量和泥沙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其中, 6~9 月份汛期来水量和输沙量分别占全年的 %和 %。 同时,三峡水库因防洪需要在汛期须降低水库水位至145 米运行,留出防洪库容。 整个汛期,有大量的洪水下泄,可带走大量泥沙。 第二,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水库全长 600 公里, 平均宽度仅 公里,水库宽度相当均一,绝大部份库段宽度小于 1 公里,仅 1/7 的库段宽度为 公里;库底为川江山区河道,坡度较大,平均坡降为万分之二,是下游河道坡降的三倍。 而三峡水库的泥沙颗粒又很细,粒径小于 毫米的含量占 %,易于被水流带走。 其三,三峡水库大坝设有 22 个低高程的泄水大孔口,在 145 米水位时,可泄 50000 立方米每秒的巨大流量。 以上三个条件,使三峡水库具有采用“蓄清排浑”方式解决泥沙问题的良好基础。 三峡水库坝前水位调度图 设计确定的三峡水库调度方案是:每年五月末,水库 降低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 145 米;六月至九月,水库维持 145 米的防洪限制水位运行,发挥水库的防洪和排沙作用;十月,当水库来水中含沙量较小时,水库蓄水,库水位抬高至正常蓄水位 175 米运行,发挥水库发电和通航效益;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水库尽量维持在较高水位,仅当来水量不足时,水库水位降低。 但在四月以前,水库水位不能低于 155 米,以确保通航。 采用这样的调度方式,加之水库自身的有利条件,在多泥沙季节的汛期,可以实现“排浑”,将大部分泥沙排至库外;而在非汛期的少泥沙季节,实行“蓄清”方式,使水库得以长期保持有效库容。 根据数学模型长系列计算成果,三峡水库运行初期,水库将发生泥沙淤积,但仍有 3040%的泥沙排出水库,淤积的泥沙主要位于死库容内,并不影响水库效益。 以后,随着水库运行年代的增长,排沙的比例也逐年增大,运用至 80 至 100 年前后,水库泥沙达到冲淤平衡。 此时,水库仍将保留 86%的防洪库容和 92%的调节库容。 因此,三峡水库是可以长期有效使用的。 上述结论依据的数学模型是中国泥沙研究人员在多年研究和大量实际观测资料基础上开发的,不仅得到国内外著名泥沙专家多次审议和肯定,而且已为不少工程实践所证实。 例如,国内已建成并运行多 年的闹得、黑松林水库以及改建后的三门峡水库,都采用了“蓄清排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