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茆有柏项目二内容摘要:

称为 固定偏置电路。 四、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动态 是指有交流信号输入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随输入信号作相应变化的状态。 此 时放大电路是在直流电源 UCC 和交流输入信号 ui 共同作用下工作,电路中的电压uCE、电流 iB和 iC均包含 交、直流两个分量,放大电路交、直流并存。 动态分析只考虑电流和电压的交流分量。 放大电路的 估算分析 包括估算静态工作点和估算动态指标。 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都是很重要的动态性能指标。 【 画交流通路图 】 由于对交流信号而言,直流电源和电容可视为短路。 对于图 29b 所示的基本放大电路,对 应的交流通路如图 211 所示。 【估算放大器常用性能指标】 【晶体管的输入电阻 rbe】 晶体管基极和发射极之间交流电压 ui 与相应交流电流 ib 之比,称为 晶体管的输入电阻。 bibe iur  估算公式为  mAI mVrr Ebbbe 261  ( 26) rbb 是 晶体管基区电阻 ,在小电流 ( IEQ 约几毫安 ) 情况下,低频小功率管约为,因此,在低频小信号时 图 211 交流通路图 RB + ui - RL + uo - VT RC ic ib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电 子 技术基础 与技能 》 电子教案 第 15 页 共 60 页 教学内容  mAI mVr Ebe 2613 0 0  ( 27) 常用小功率管的 rbe约为 1k左右。 【电压放大 倍数 Au 】 电压放大倍数 反映了放大电路对电压的放大能力,定义为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用 Au 表示,即 iou uuA ( 28) 放大电路的 电压放大倍数 为 beLbebLbiou rRri RiuuA   ( 29) 式 29 中, 负号 “ ” 表示 输出信号 uo 与 输入信号 ui 反相 ,这种现象称为共射放大电路的 倒相作用。 放大电路的输出端 接负载 时 , 集电极负载电阻 RC与放大电路的负载电阻 RL 是并联的 , 并联后称为交流等效负载 RL′ , 即 LCLCLCL RR RRR//RR  放大电路的输出端 未接负载 时, CL RR 。 【输入电阻 ri 和输出电阻 ro】 从放 大器的输入端看进去的交流等效电阻 ri 称 为放大器的 输入电阻 , beBiii r//Riur  ( 211) 一般情况下,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大,表示向前一级电路吸取的电流小,有利于减小前一 级 电路的负担。 从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看进去的电阻就是放大电路的 输出电阻 ro, Co Rr  ( 212) 输出电阻是衡量放大电路带负载能力的性能指标。 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小 越 ,向外输出信号时,自身消耗 越 少, 放大电路的 带负载能力 越强。 例 22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中,已知 UCC =12V, RB =300kΩ, RC=RL=2kΩ, β = 80。 求接入负载电阻 RL 前后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Au、输入电阻 ri 和 输出电阻 ro。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电 子 技术基础 与技能 》 电子教案 第 16 页 共 60 页 教学内容 解:根据相应估算公式可得 mA040mA30012 .RUI BCCQB     950mA040 mV26300mAmV26300mAmV261300 .IIr BQEbe  未接入负载电阻 RL 前,电压放大倍数 168950202080  be Cu rRA  接入负载电阻 RL 后,电压放大倍数  k122 22LCL R//RR 84950100080  be Lu rRA  输入电阻  228950300 950300beBiii r//Riur 输出电阻  k2Co Rr 【结论】 放大电路接上负载电阻后,电压放大倍数将下降。 五、静态工作点的设置与波形失真 所谓 失真 ,指输入信号经放大器输出后产生了畸变。 【 饱和失真 】 静态工作点 Q 设置 偏 高,当 ib 按正弦规律变化时, Q39。 进入饱和区,输出电压 uo(即 uce)的负半周出现平顶畸变 ,如图 212a 所示。 可通过增大 RB减小 IBQ,从而降低静态工作点,减小或消除饱和失真。 【截止失真】 Q 点 设置 偏低,则进入截止区,输出电压 uo 的正半周出现平顶畸变, 如图 212b 所示。 可通过减小 RB增大 IBQ,从而提高静态工作点,减小或消除截止失真。 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 都是由于工作点进入晶体管非线性区而引起的, 统称为 非线性失真。 若调节 RB不能消除失真,也可以考虑调节 VCC和 RC。 六、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放大电路设置了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还希望它能稳定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电 子 技术基础 与技能 》 电子教案 第 17 页 共 60 页 教学内容 温度变化、电源电压波动、元件老化等原因都可能使参数发生变化,其中最重要的 原因是 温度变化 的影响。 温度增加将使 ic增大,静态工作点 Q 上移。 因此,需要通过在电路结构上采 用一定的措施来稳定工作点。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如 图 213a 所示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它与共射基本放大电路的区别是 在基极增加了一个偏置电阻,在发射极增加了一个射极电阻 RE。 两个基极偏置电阻 RB1 和 RB2 对直流电源 VCC 分压,使基极电位 VB近似不变(忽略基极静态电流 IB),因此称为 分压式偏置电路。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实现工作点稳定的自动调节过程如下: IC↑→IE↑→VE↑→UBE( UBE = VBVE ) ↓→IE↓→IC↓ 图 212 非线性失真 a) 饱和失真 b) 截止 失真 0 a) 0 Q ICQ iC t 0 t Q ′ Q UCEQ 0 uCE iC b) 0 Q t t Q ′ Q 0 UCEQ uCE uCE ICQ iC iC 图 213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a)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 图 b) 直流通路图 b) +UCC RC RB1 RB2 RE I1 I2 ICQ IBQ + UCEQ - + UBEQ - + ui - RL + uo - +UCC RC C1 C2 VT RB1 RB2 RE CE + + + a)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电 子 技术基础 与技能 》 电子教案 第 18 页 共 60 页 教学内容 【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如图 213b 所示。 忽略基极静态电流,基极电位为CCBB BBQ URR RU 21 2 发射极静态电流为 EBEBQEQ R UUI  ( 213) 集电极静态电流 EQCQ II  ( 214) 集电极 发射极电压为   CQCECCC E Q IRRUU  ( 215) 【 动态性能指标的估算 】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如图 214 所示。 电压放大 倍数 beLiou rRuuA   ( 216) 其中 LCL R//RR  ,若电路未接负载,则 CL RR 。 输入电阻 ri 和输出电阻 ro beBBiii r//R//Riur 21 ( 217) Co Rr  ( 218) 集电极 基极偏置放大电路 如图 215 所示, 集电极 基极偏置放大 电路通过 RB将输出电压 UCEQ 的变化送回到输入端,来稳定静态工作点。 集电极 基极偏置放大 电路实现工作点稳定的自动调节过程如 右图所示 : RB2 + ui - RL + uo - VT RC ic ib ii RB1 图 214 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T(温度) ↑→IC↑→UCE↓→IB↓→IC↓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电 子 技术基础 与技能 》 电子教案 第 19 页 共 60 页 教学内容 七、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根据输入和输出回路公共端不同,放大电路有 三种基本组态 : 共射电路、共集电路和共基电路。 下面简单介绍共集电极电路。 【 电 路的基本组成 】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如图 216 所示, 其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 见 图 217。 由交流通路图可见 ,输入 信号 ui 是加在 基极和集电极之间 ,输出 信号 uo取自于发射极和集电极之间 , 集电极是输入和输出回路的公共 端, 所以称 这种电路为 共集 电极放大电路。 另外,由于输出信号 uo 是从射极输出的,因此又称为射极输出器。 【 静态分析 】 由 图 215a 所示 直流通路可得 , 基极静态电流 为   EB B E QCCBQ RR UVI   1 ( 219) 集电极静态电流 为 BC II  ( 220) 集电极发射极之间电压 为 ECQCCEEQCCC E Q RIURIUU  ( 221) 【动态性能指标】 由 图 217b 所示交 流通路 分析 可得 ,电压放大倍数为 图 216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 - RL + uo - +UCC C1 C2 VT RB RE + + ui a) RB +UCC ICQ UCEQ + - + IBQ - UBEQ RE 图 217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 a) 直流通路图 b) 交 流通路图 b) RB + ui - RL + uo - VT RE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电 子 技术基础 与技能 》 电子教案 第 20 页 共 60 页 教学内容   LbeLLbeLiou Rr RRr RuuA    1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