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蝎子养殖技术资料大全最新版内容摘要:

............................ 189 十一、人工养蝎常见喇问题与解决对策 .......................................... 189 (二 )饲料虫品种单一导致蝎体营养匮乏 .......................................... 191 (三 )人工创造的生态环境不适宜蝎子的生长发育 .......................... 193 1.室内温度偏低,常在 25℃以下 .............................................. 193 2.加湿方法不正确 ....................................................................... 193 3.温、湿度控制不好 ................................................................... 194 第 5 页 共 229 页 4.垛体设计不合理 ....................................................................... 194 (四 )缺少防御天敌侵袭的有效措施 ................................................. 194 (五 )缺乏防治疾病的科学方法 ......................................................... 195 (六 )其他 ............................................................................................ 195 附录:美味蝎子菜肴 ......................................................................... 196 第 1 页 共 229 页 — 、概述 (— )蝎子的种类,分布与人工饲养历史 蝎子,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 蝎目种类的统称。 据统计,蝎子在世界各地共有 6 科、 70 属,约 1000 余种,我国分布有 15 种以上,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为东亚钳蝎。 在我国,蝎子以长江以北地区居多,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省。 山东山区农村素有野外采集和饲养山蝎的习惯,目前养殖规模大有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对东亚钳蝎的人工养殖,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但当时由于缺乏必要的有关钳蝎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知识,因而收效甚微。 进入 70 年代以后,山东省有关人员开始承担人工养蝎的科研课题,经过十余年 的观察,初步摸清了蝎子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规律、繁殖规律和生态要求,并开始第 2 页 共 229 页 探索无休眠期饲养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以后,又对蝎的生活习性、食性、生殖、生态等,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初步解决了人工养殖的饲料、生长发育环境和冬眠解除等一系列问题。 通过无休眠养殖技术的研究,使蝎子的生长周期由野生条件下的 3— 4 年才能完成 1 代,缩短至 1年左右就可完成 1 代,繁殖次数也由野生条件下的每年只产1 胎,增加到每年能稳产 2 胎,幼蝎成活率提高到了 50%左右。 进入 80 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在山东、河南等地区的野生蝎 主产区,出现了第 1 次人工养蝎热潮,但由于当时大部分养殖户还没有完全掌握基本的养蝎技术,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所以真正获得成功并坚持下来的为数甚少。 自进入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养蝎业又在我国部分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一些养蝎专业户的养殖经验日渐丰富,养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配套完善。 在山东省各地农村,涌现出了不少养蝎技术骨干和专业户。 目 第 3 页 共 229 页 前,我国的养蝎业正在向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二 )蝎子的经济价值 1.药用价值 蝎子是一味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早在 2020 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到蝎子是 人类防治疾病的良药,并已投入到临床应用,这在《诗经》、《开宝本草》以及《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蝎子由于大多取完整干燥的全体人药,故医学上称之为“全蝎”或“全虫”,也有些地方称其为链蝎、剑蝎、主簿虫、趸尾虫等。 其味辛、性平、有毒,能镇痛、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可应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癫痫抽搐、风湿痹痛、偏头痛、破伤风及瘰疬、疮疡、肺结核、破伤风、顽固性湿疹、皮炎、淋巴结核等病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目前,以全蝎配伍的药方有上百个,用全蝎配成的中成药有 60 余种,如大活络丹、再造丸、 牵正第 4 页 共 229 页 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另据现代药理实验表明,蝎毒中的毒蛋白不仅含量高,分子量小,热稳定性好,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对心脏病、癌症、性病等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疗效。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全蝎药用价值的认识、对蝎毒的提取及使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此,人们对蝎子的需求量也就逐年增大,以人工养殖无疑是弥补蝎子来源不足的必由之路。 2.食用价值 除药用外,蝎子还可以作为滋补食品用。 其中之一的蝎酒,就是用全蝎加白酒浸制而成,并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的功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之人们对自身保 健意识的增强,许多人的目光已从食用营养补品投向保健食品,而蝎子则首当其冲地被作为美味佳肴,成为各大宾馆、酒店的一道名菜,并深受中外宾朋的青睐。 第 5 页 共 229 页 3.其他用途 (1)保健晶开发:目前,以蝎子为主要原料的各种保健品应运而生,如“中华金蝎酒”,“蝎精口服液”,“全蝎胶囊”,“中华蝎补膏”等,市场销售情况颇好。 (2)制作工艺品:用蝎子做成的工艺晶生动、新颖、奇特,深受现代青年人的喜爱。 国内也有人将其用树脂材料包埋制成观赏品,在美国有人将其制成圣诞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三 )人工养蝎的前景与效益分析 从我国人工养蝎的 发展历史来看, 80 年代初期以前,主要是为了满足药材市场的需要。 自 80 年代中期以后,除少量继续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外,大量全蝎产品是作为食品和保健滋补品来消费的。 由于蝎子繁殖较快, 1 年能产两胎,每胎可产仔蝎 20—50 条,所以蝎子的产量也是逐年增加,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假如每立方米空间投养 600 条种蝎,则到第 2 年最少第 6 页 共 229 页 可繁殖商品蝎 1 万条,能制成干蝎约 10 千克。 国家收购价每千克 400 元左右,扣除各种费用 (如引进种蝎、设施投资、饲料等 )3000 元,纯收入最少可达 1000 元;利用业余时间养蝎,一个人可管理 10 立 方米空间的蝎子,年收入不低于 1 万元。 人工养蝎是国家“星火计划”的重点推广项目之一,国家规定长期免征税款。 人工养蝎技术,一般人通过短期学习很快就能掌握,蝎及蝎产品不用担心销路,是比较保险的家庭副业。 因此,人工养蝎已在全国不少省、市得到迅猛的发展,被广大农民朋友认为是一项占地小、投资省、用工少、收入可观的新兴致富门路。 人工新法养蝎经济效益分析:采用人工新法养殖一只雌蝎 1 年产 2 胎,每胎 20— 40 条。 如按公、母 1: 3 搭配,引种 1000 条,年产仔: 750(母 ) 2(胎 ) 30(条 )=45000 条,按成活率 65% 计,出生后仔蝎饲养 8— 12 个月后即可得商品活蝎: 45000 条 65%247。 1000 条/千克 =29. 25(千克 ),按一般 第 7 页 共 229 页 市场回收价格 380 元/千克算,可收入 11115 元。 扣除各种费用: 5000元 (种苗 )+200元 (建池等 )+900元 (饲料 )+1000元 (人工等 )=7100 元,获纯利 4015 元。 目前国内市场药用干品蝎子价格一路上扬。 例如,目前在广州市场,作食疗和菜肴食用的鲜活蝎子,每千克为 440— 500 元;而在药材市场作药用的干品蝎子,视规格质量不同,每千克售价高达 800— 1000 元,有的药店还卖到 1200元左右。 鲜活蝎子在一些农贸市场仍经常短缺。 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传统的中医学文化也迅速走向世界。 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每年从我国进口全蝎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据有关方面预测,在今后若干年内,蝎子市场价格还会上升。 而据了解,蝎子在我国一些地方人工繁殖种苗和成蝎养殖均已先后获得成功,并获较好经济效益。 因此,各地可积极研究开发蝎子养殖,这对满足市场需要,增加地区和养殖户经济收人,都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致富项目。 第 8 页 共 229 页 蝎子养殖具有诸多优势便利条件。 例如,立体养殖模式的建立可以在较小的 占地面积上建立养殖量较大的养殖厂;人工投入不受其他劳动时间的影响;投资规模大小均宜;蝎子自身生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病虫害较少;对食物利用率高,排粪量较小,维护自身生存环境的能力强;繁殖速度快,适合于高群体数量饲养等。 总之,全蝎作为我国稀有的中药材,其产量仅能满足国内医学需求的 30%左右,而人们的食用量却在逐年猛增;从国际市场看,人工养蝎也是一项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养殖业。 实践证明,养蝎投资少,用工省,技术容易掌握,经济效益高,市场风险性小。 所以,人工养蝎大有前途。 二、蝎子出生物学特性 (一 )蝎子的外部形态 东亚钳蝎的整个身体极似琵琶状,全身表面为高度几丁质化的硬皮。 蝎体一般可分为三部分 (图 1),即头胸部、前腹 第 9 页 共 229 页 部和后腹部。 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呈尾状,又称为尾部。 雌蝎体长约 52 毫米,雄蝎体长约 48 毫米,尾略长于躯干。 躯干的背面、尾的第 5 节和毒针的末部呈灰褐或紫褐色,其余部分均为橙黄色,腹面呈灰黄白色。 1.头胸部 头胸部又称前体,较短。 头与胸愈合,前窄后宽呈梯形,背面图 1 东亚钳蝎有坚硬的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并有数条纵脊。 近中央处的眼丘上有 1 对中眼,两前侧角各有排成一斜列的 3 个单眼。 蝎子的头胸部由 6 节组成,故有 6对附肢: 1 对螯肢、 1 对触肢、 4 对步足。 螯肢 (图 2)亦称口钳,可将捕获物撕裂、捣碎,有助食作用。 触肢 (图 2)又称钳肢、脚须,由 6 节组成:即基节、转节、腿节、胫节、掌节 (有一不动指和可动指作捕取食物和感触之 第 10 页 共 229 页 用 )。 4 对步足生于两侧,为行动器官。 步足分 7 节,分别是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其末端有 2 爪和 1 距。 步足的后一对均比前一对长,即第 1 对最短,第 4 对最长。 4 对步足的基节相互紧密连接形成了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 螯肢、触肢的 基节和第 1 一 2 对步足基节的颚叶包围成口前腔,口位于口前腔的底部。 第 3— 4对步足的基节间有一略呈五角形的胸板。 2.前腹部 前腹部又称中体,较宽,由 7 节组成。 背板中部有 3 条纵脊。 第 1 节腹面有 2 片半圆形的生殖厣 (生殖腔盖 ),下面为生殖孔。 第 2 节腹面两侧各有一栉板,为短耙状,呈“八”字形排列,上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是重要的感觉器官。 栉板 第 11 页 共 229 页 有齿,一般为 19 或 21 个 (雌性为 19 个,雄性 21 个 )。 第 3— 7 体节腹板较大,在两侧有侧膜与背板相连。 侧膜有伸缩性,因而腹部可舒张或缩小。 第 3— 6 节腹面的左右各有 1个圆形书肺孔,分别与 相应的书肺相通,是外界与体内气体交换的通道。 第 7 节呈梯形, 雕舶纠前宽后窄,连结后腹部。 3.后腹部 后腹部又称末体或尾部,细长如尾状,呈橙黄色,由 5第 12 页 共 229 页 节组成,能向上和左右卷曲,但不能向下弯曲。 各节背面有中沟,背面至腹面还有多条齿脊。 第 5 节最长,深褐色,其腹面后缘节间膜上有一开口,为肛门。 第 5 节后为一袋状的尾节,内有 1 对白色的毒腺。 尾节最后方为一尖锐毒针,毒针近末端靠近上部两侧各有 1 个针眼状开口,与毒腺管相通,能释放毒液,有麻醉动物和毒死动物的作用,是御敌自卫和攻击对方的武器。 (二 )蝎子的内部构造 蝎 子各体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各节有节间膜相连,能自由伸缩。 体腔内有生殖、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器官,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功能 (图 3)。 后肠腹神经索图3 蝎的解剖 1.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的四周皆被消化腺的盲囊所包围。 生殖器官的开口 (生殖孔 )位于前腹部第 1 节的腹面,外有生殖厣覆盖。 第 13 页 共 229 页 雄蝎生殖系统有精巢 1 对,呈梯形管状。 精巢形成的精子 通过输精管通人膨大的贮精囊,再通人生殖腔,经雄孔通体外。 有一个与生殖腔相通的小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