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内容摘要:

(即比流量 )为 864001205000 q L/(s hm2)= L/(s hm2) 如图 3— 7 和表 3— 3 所示,设计管段 5— 4 只有一 个集中流量 q2为 29 L/s 而无沿线流量,故设计流量 Q 就是 29 L/s。 设计管段 4— 3 除转输的集中流量 29 L/s 外,还有沿线流量。 在计算沿线流量时,先根据本段服务面积 A为 7 hm2,求得本设计管段从本管段排水面积上来的生活污水平均流量,即本段流量 q0A=7 L/s= L/s。 由于本管段是街坊的起始,管 段没有转输的沿线流量,因此,其沿线流量平均累计流量也就是 L/s。 然后,按表 3— 1查得 K 总 为 ,则该设计管段的沿线流量的累计设计流量 q1= L/s=1l L/s。 与集中 流量的累计设计流量 q2相加,得设计管段 4— 3 的总设计流量 Q=q1+q2=(1l+29)L/s=40 L/s。 其余类推。 表 33 某城镇污水干管设计流量计算表 管 段 编 号 沿线流量 集中流量 总设 计 流量 Q L/s 本段流量 转输 流量 L/s 累计 平均 流量 ∑ q0A L/s 总 变化 系数 K 总 累计 设计 流量 q1 L/s 本段 流量 L/s 转输 流量 L/s 累计 设计 流量 q2 L/s 街坊 编号 服务 面积 A hm2 比流 量 q0 L/s hm2 q0A L/s (1) (2) (3) (4) (5)= (3) (4) (6) (7)= (5)+(6) (8) (9)= (7) (8) (10) (11) (12)= (10)+(11) (13)= (9)+(12) 54 43 32 21 ②③ ④⑤⑥ ⑦⑧ 7 8 9 11 22 32 29 5 29 29 34 29 29 34 34 29 40 56 66 在确定设计流量后,即可从上游管段 (即设计管段 5— 4)开始,进行各设计管段的水力计算 (见表 3— 4)。 其计算步骤如下: ①根据图 3— 7,从上游至下游将设计管段编号列入表中第 (1)列。 ②从管道平面图上量出每一段管段的长度 (即设计管段起讫点检查井之间的距离,注在图上 (图 3— 7),并列入表中第 (2)列。 ③将各设计管 段的设计流量 (抄录表 3— 3)列入表中第 (3)列。 ④从该城镇的总体规划图中 (或通过测量 ),求得设计管段起讫点检查井处地面高程,注在图上 (图 3— 7),并列入表中第 (10), (11)两列。 ⑤计算第一设计管段的地面坡度 =距离地面高程差,作为确定管道坡度的参考。 例如,管段 5— 4 的地面坡度 = 150  = 6,列入表中第 (18)列。 ⑥根据流量和各个管段的地面坡度,估计需要的管径。 本干管的地面坡度较 为平坦,而 表 34 污水干管水力计算表 管段编号 长度 L m 设计流量Q L/s 管径D mm 管坡 i 流速v m/s 充满度 h/D 水深 h m 管底降 落量 iL m 高程 m 覆土厚度 m 地面坡度 I 地面 水面 管底 上端 下端 上端 下端 上 端 下端 上端 下端 (1) (2) (3) 抄表 33 (4) (5) (6) (7) (8)= ( 4) ( 7) (9)= ( 5) ( 2) (10) 地形图 (11) 地形图 (12) = ( 14) + ( 8) (13) = ( 12) ( 9) 或 ( 15) + ( 8) (14) = ( 12) ( 8) (15) = ( 14) ( 9) 或 ( 13) ( 8) (16) = ( 10) ( 14) ( 4) (17) = ( 11) ( 15) ( 4) (18)= )2( )11()10(  查水力计算图表 54 43 32 21 150 240 130 190 29 40 56 66 350 350 400 400 (一) (二) (三) (六) (七) (八) (四) (九) (十) (五) 注:最后一行表示各列数据写出的先后顺序。 且干管上端 (即检查井 5)的埋深较大,覆土较厚。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管段应采用较小的坡度,以减少管道埋深。 例如,管段 5— 4 的设计流量为 29L/s,如果采用 300mm 管径,是最小管径 (规范规定 ),该管段即为不计算管段,则必须采用 的最小坡度 (规范规定的数值 )。 此值接近本管段的地面坡度 6,按照采用较小坡度的原则,还不够理想。 为了进一步降低坡度,改用 350 mm 管径。 从 350mm 管径的不满流算图中查得,当流速为 m/s(规范规定的最小数值 )时,充满度为 ,坡度为 8(较为适宜 )。 流速及充满度都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因此,管段 5— 4 决定采用:管径 350 mm,坡度 8,流速 m/s,充满度 ,并分别将这四个数据列入表中第 (4), (5), (6), (7)列。 ⑦算出水深 h=(4) (7),列入表中第 (8)列。 ⑧根据求得的管道坡度,计算管段上端至下端的管底降落量 iL=(5) (2),列入表中第 (9)列。 ⑨根据上游工厂排出管埋深,本例题将管段 5— 4 上端 (即检查井 5)管底高程定为 m,并将其列入表中 第 (14)列。 为了求得其他各个管段上下端的管底高程,先要决定各管段在检查井处的衔接问题。 当下游管段管径等于或大于上游管段管径时,采用管顶相平的连接方式;当下游管段管径小于上游管段时,则采用管底相平的连接方式;如果上下游管径相同,因采用管顶平接而出现下游水位高于上游水位时,则改用水面平接。 本管段 5— 4 的上端管底高程 m 减去降落量 m,求得管段 5— 4 下端管底高程 m,并列入第 (15)列;管段 5— 4 的上端水面高程为 m+ m(水深 )= m,列入表中第 (12)列;下端管底高程 m+ m(水深 )=下端水位高程 m,列入表中第 (13)列。 管段 4— 3 的管径为350 mm,与管段 5— 4 的管径相同,由于管段 4— 3 的水深 m 大于管段 5— 4 的水深 m,故采用水面平接,管段 5— 4 的下端水面高程 m 等于管段 4— 3 的上端水面高程,并列入表中第 (12)列;管段 3— 2 的管径为 400 mm,大于管段 4— 3 的管径,因此采用管顶平接, m+ m= m,即为管段 3— 2 的上端管底高程,列入第 (14)列 ;管段 2— 1 的管径与管段 3— 2 相同,且水深又一样,采用管顶平接也就是水面平接,因此,管段 3— 2 的下端管底高程 (或水面高程 )等于管段 2 一 l 的上端管底高程 (或水面高程 ),并列入表中第 (13)列。 ⑩覆土厚度 =地面高程 管底高程 管径 管壁厚度,一般管壁厚度可略去不计。 例如,管段 5— 4 的上端覆土厚度为 m= m, [列入第 (16)列 ]。 《规范》规定管顶在车行道下最小覆土厚度不得小于 ,表 3— 4 的计算结果满足了这个要求。 本例题的城镇是在我国南方,不受冰冻 的影响。 在计算管道 5— 4 的管底高程时,提出的上端管底高程为 m,已经考虑到车间排出管与干管的衔接问题。 因此,本例题水力计算求得的覆土厚度满足第二章第五节所讲的三个要求。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管底高程单位用 m 计,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有效数字,要算到 cm,而覆土厚度的有效位数只要取小数点后一位即可。 ○11 将求得的管径、管底高程等直接标注在管道平面布置图上。 其标注方法见图 3— 8。 ○12 在地下管线布置较多的地区,为了检查计算结果,在作水力计算时,应同时绘制管道剖面图。 由于资料限制和只要求解决原则性问题,规划中 (初步设计 )的管道剖面图比较简单。 绘制时首先用黑色的线条和文字绘已知资料:地面线、基准水平面、地面高程、管段长度、检查井编号以及钻孔记录。 随着水力计算的进行,用红色的线条和文字绘注计算结果:管道和检查井剖面、管道特性数据 (管径、管底坡度、管段长度、管底高程、覆土厚度 ),水力学控制数据 (流量、流速、充满度 ),如图 3— 9 所示 (均用黑色线条和文字表示 )。 图 3— 9 某城镇干管的剖面图 (初步设计 ) 注:图中单位: Q: L/ s; v: m/ s; D: mm;管段长度、覆土厚度和标高: m。 第四章 城镇雨水管渠的设计 第一节 雨水径流量的计算 一、雨量参数 降雨强度:又称雨率,指在某一降雨历时 (如 l0 min、 20 min、 30 min)内的平均降雨量。 它有两种表示,是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参数: min)/(mmthi  q[L/ (s hm2)]=K i= 式中: K为单位换算系数,其值为 66601 00 0 1 00 01 00 0 01 K 二、推理公式 qAiAKQs   径流系数 (ψ ):是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地面径流量:指能流入管道的雨水流量。 三、雨水管道设计流量的估算 运用推理公式计算设计流量时,先要确定 A值和 i 或 q 值。 (一 )设计降雨强度的确定 (二 )设计降雨历时的确定 21 ttt    602 v Lt 计算集水时间可采用 t=t1+2t2,公式中的 2 在《规范》中称为折减系数 m。 第二节 雨水径流量调节及利用 一、雨水径流量调节的作用与方法 径流调节池是径流量调节的主要方式。 利用天然洼地、池塘、河流等蓄洪或建造人工调节池,将雨水径流的洪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洪峰雨量过后,再从调节设施中排除所蓄水量,以此降低下游管渠高峰排水流量,减小下游 管渠断面尺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