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工程和生态专项评价报批稿_图文内容摘要:

层,北为哈尔克山北坡断裂,南为哈尔克山深断裂,复背斜轴向近东西。 库区位于 DDD 河中上游段低山丘陵区河谷出口处,两岸山体河拔高度在 30~ 60m之间,河道较为曲折,河谷宽阔,呈“ U”型 ,一般宽 300~ 500m,漫滩及阶地发育,河水面宽 5~ 20m,水深 ~ ,河流纵坡降 15~ 20‰。 14 取土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所处山体为第四系堆积物覆盖,山梁顶部地面坡度较平缓,地表植被发育,长有茂密杂草,仅在临河及临沟岸坡处坡度相对较陡,局部呈直立土坎状。 坝前淹没区所处两岸山体底部及山腰部位,第四系堆积物覆盖,冲沟发育,沟与梁相间,一般冲沟发育间距 200~ 600m,延伸长度 100~ 200m,沟底纵坡大。 弃渣场位于坝后的洼地内,无自然冲沟经过。 3 工程地质 项目区地处天山纬向构造带的 BB—— OOOO—— 新生代挽近盆地南侧。 北部为DDDD大断裂及 DDDD南岸山前断裂及乌孙山复背斜,南与天山支脉贴尔斯克山相邻,经过长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现在被褶皱和断裂分割的断褶隆起山脉和断陷盆地。 地层岩性 本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有:北部的乌孙山复背斜,分布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 C1d)、上二迭统铁木里克组( P2t):南部的哈尔克它乌复背斜分布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 C1d)、阿尔沙克组( C1a), BB 盆地内分布第三系、第四系等。 另外在乌孙山南部分布有华力西中期侵入岩, 现分述如下: ①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 C1d):岩性为玄武玢岩、凝灰岩、火山砂砾石岩等,分布于北部的乌孙山和南部的哈尔克它乌山。 ②下石炭统阿克沙克组( C1a):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一碎屑岩建造。 出露厚度大,最大厚度可达 1902m。 ③上二迭统铁木里克组( C1a):其岩性主要为暗紫红色 — 灰褐色粗砂岩、中一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粒岩等。 厚度稳定,岩性单调,厚度为。 ④上第三系中新统( N1):广泛出露于克科吐别用沙尔套山前地带,组成克科吐别背斜及沙尔套山前背斜之核部。 近东西向延伸。 岩性为泥岩。 ⑤新生界第四系( Q)更新统冲-洪积层( Q3a1+pl〕:分布于 DDD 右岸坡上,为松散堆积物,岩性为碎石层。 ⑥上更新统坡 洪积层( Q4dl+pl〕:分布于 DDD 东、右岸坡上。 地表略有起伏,岩性为粉土和含砾的粉土。 15 ⑦全新统种洪积物( Q4a1+p1〕:由砂砾石组成,分布于现代河谷之河床及河漫滩中。 地质构造及地震参数 测区处于北天山西部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的东西向构造体系内,主要构造线方向为近 EW 向,该构造体系含四大复背斜、三大断陷盆地和六大边界断裂,北为博罗霍罗复背斜及其南缘断裂( F7);南为大哈拉军山 复背斜及其北缘冷库 —— 莫合尔断裂( F3)(上述两大断褶带之间既为 AA 盆地)。 在上述两大断褶带之间的 AA 盆地内还发育有喀什河断陷盆地,阿吾拉勒复背斜,巩乃斯河断陷盆地,乌孙山复背斜和 DDDD 断陷盆地。 乌孙山南缘 DDDD 断裂( F2)与冷库 —— 莫合尔断裂对冲形成 DDDD 断陷盆地,乌孙山北坡巩留南断裂( F4)与阿吾拉勒山南坡断裂( F5)对冲形成巩乃斯河 —— GGGG断陷盆地,阿吾拉勒山北坡断裂( F6)与搏罗霍罗南坡断裂( F7)对冲形成喀什河断陷盆地。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位于 BB 拗陷~乌孙山复背斜之间。 与工程有关的 近场区活动褶皱、断裂构造有: 褶皱 ( 1)乌孙山复背斜:轴向近东西向,向南倒转,岩层倾向北,倾角 65186。 ~ 88 186。 ,轴部为大哈拉军山组地层组成,两翼由石炭系阿克萨克组同、二叠系和第三系地层组成,且被断裂切割限制,该背斜由西向东隆起,高程逐渐变低。 ( 2) BB 拗陷(断阳盆地):位于乌孙山断褶隆起山区南侧,沿 DDDD 近东西向带状展布,盆地宽约 30km~ 50km。 为南北边界断裂对冲形成的断陷盆地.南为哈尔克山北坡断裂(向西与 BB 盆地南缘断裂相接),北为乌孙山南坡断裂。 ( 3)天山冒地槽褶皱带北部哈尔克它乌复背斜 复背斜的轴部在天山主脊南侧.延伸方向与山体走向一致.南北宽 50km以上。 复背斜由多旋回构造变形而成:晚期加里东构造变动已成雏形,早期华力西构运动进一步使其成熟起来,复背斜格架基体定形,中~晚期华力西构造变动使之形态更加复杂,并转化为褶皱带,阿尔卑斯期至今处于断块升降运动,强烈隆起,形成巍峨天山。 由于复背斜内发育有与其轴向大致平行的深大断裂.而使褶皱残缺不全。 褶皱轴线沿走向摆动较大,且常呈波状起伏。 16 断裂 ( 1)乌孙山南坡断裂( F1):位于 DDD 水库以北 15km,呈北东东向进入邻区,长度达数百公里。 2020 年 12 月 1 日, BB 盆地发生 级地震,震源位于苏木拜界河中方的 7 号界碑 (乌孙山断裂附近 ),震感强烈,距工程区大于。 ( 20F2 断裂:位于 DDD 水库东北 12km,穿越哈桑河,呈近东西延伸,与乌孙山南坡断裂相交,未经过 DDD。 该断裂切割了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新第三系中新一上新统( N12)及古生代花岗岩,闪长岩。 并使大哈拉军山组、花岗岩、闪长岩上冲逆在中新一上新统之上。 在调查区西部大哈拉军山组冲逆在中新一上新组之上。 该断层为一冲断裂。 倾向 340- 260186。 ,倾角稳定为 60 186。 ,力学性质应 为压性断层。 ( 3) F3 断裂:位于 DDD 水库以南 处,是北东东向延伸。 该断裂西起中哈边界的苏木拜河,向东过艾满提山,顺可克吐拜丘陵北界再向东,因被全新统冲 洪积层覆盖,向东去向不清。 该断裂为一隐伏断裂,野外不易观察,航片上反映不清楚。 ( 4) DDDD 断裂( F11):位于 DDD 水库以南 8km处,呈近东西向延伸。 该断裂沿 DDDD 现代河床大体上呈东西向,横贯整个 BB 盆地。 向西延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在本区它隐伏于河流之下,在地貌上有明显的特征,其控制了 DDDD 的流向,并形成高 10~ 20m的河床阶地。 以上断层晚近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工程区内无断裂通过。 据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 2020), BB 盆地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根据上述情况综合判定工程区构造稳定性较差。 4 库区工程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 库区位于 DDD 河中上游段低山丘陵区河谷出口处,两岸山体河拔高度在 30~ 60m之间,河道较为曲折,河谷宽阔,呈“ U”型 ,一般宽 300~ 500m,漫滩及阶地发育,河水面宽 5~ 20m,水深 ~ ,河流纵坡降 15~ 20‰,两岸山体为第四系堆积物 17 覆盖 ,冲沟发育,沟与梁相间,一般冲沟发育间距 200~ 600m,延伸长度 100~ 200m,沟底纵坡大,沟脑高程均大于 1880m,山梁顶部地面坡度较平缓,地表植被发育,长有茂密杂草,仅在临河及临沟岸坡处坡度相对较陡,局部呈直立土坎状。 库区两岸阶地不发育,受河水侵蚀已基本消失。 左岸岸坡低于右岸岸坡,左岸岸坡表层多为坡积碎石土覆盖,局部冲沟处有第三系泥岩层零星出露。 右岸坡为厚度较大的第四系风积黄土,表层植被发育。 库区两岸冲沟发育,沟与梁相间,一般冲沟发育间距 200~ 500m,冲沟规模较小,延伸长度多小于 200m,沟 底纵坡大,沟内无长期性流水,暴雨季节发生洪流的可能性不大;沟脑高程均大于 1880m,沟底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厚度不大,形成了小规模的冲洪积扇,植被较稀疏。 地层岩性 据探点揭露,库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三系泥岩及第四系( Q)不同成因的堆(沉)积物。 地层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①第三系( N):岩性为灰绿色、棕红色泥岩,强~中风化,较完整,属软岩,岩层产状 70176。 NW∠ 25~ 30176。 仅在库区两岸冲沟底部及坡脚有零星出露。 ②中更新统( Q2fgl) 主要出露于库区左岸岸坡,两岸深切冲沟内零星出露,属冰水沉积层。 岩性为含漂石砂卵砾石,主要成分为漂石、卵石,砂砾含量较少,漂石含量约 20~ 30%,可见最大粒径达 ,磨圆好,无分选,局部泥钙质微胶结差。 ③上更新统( Q3eol) 广泛分布于库区两岸,属风积层,岩性为黄土,浅黄色,均匀,多孔隙,稍密,局部可见垂直节理,表层植物根系发育,厚度 ~ ,在右岸坡脚处上部多为坡积粉土覆盖。 ④全新统( Q4) 冲洪积粉土层( Q4apl):主要分布于两岸漫滩及Ⅰ级阶地表层,厚度 ~ ,土黄色,含少量砾石,见水平层理,土质松软,潮湿,表层植物根系发育。 冲洪积砂卵砾石 ( Q4al+pl):分布于 DDD 河床、漫滩、Ⅰ级阶地,主要由砂卵砾石 18 及砂层透镜体组成,含少量漂石,磨圆好,分选差,结构松散,厚度 4~。 洪积碎石土 (Q4pl):主要分布于左岸冲沟内及沟口,主要成分为块石、碎石,土含量较少,松散,干燥,地表植被稀疏。 坡积粉土( Q4dl):主要分布于左岸冲沟内及右岸的坡脚处,浅黄色,土质松软,从土层剖面上看,不同深度内有多层老耕土存在,干燥,表层植物根系发育。 水文地质条件 水库区库盆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堆积物,透水性相对较强。 两岸冲沟极为发育,一般规模小,延伸短 ,平时为干沟,仅雨季有短时洪流出现。 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随着融雪和降雨量的增大地下水位升高,同时也是地下水的丰水期。 河水和孔隙性潜水化学类型均为 HCO3— SO42— Na++K+— Ca2+或 HCO3— CO32—Na++K+— Mg2+型水,硫酸根离子含量为 ~ ,水质良好,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 库区工程地质评价 ( 1) 库区渗漏 库区位于低山丘陵区,两岸山体高出河床 30~ 60m 左右,库盆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堆积物,表层为风积黄土大 面积覆盖,该层透水性较差,属弱透水层;库岸与相临河谷间距离较长,经调查距离大于 2km;两岸冲沟虽发育,但规模较小,延伸短,切割深度浅,坡降大,均大角度汇入 DDD 河。 因此,库水向邻谷渗露的可能性较小。 库区下游地势平缓,总体北高南低,坝线上、下游均有相邻的平行冲沟发育,距冲沟口 ~ ,冲沟间距 ~ ,冲沟间的山体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堆积物构成,上部为风积黄土,中部为冰水堆积含漂石砂卵砾石,下部为第三系泥岩。 含漂石砂卵砾石层厚 3~ 5m,透水性较强,该层位于库水 位以下,因此库水具备了绕坝渗流的地形地貌及岩性条件。 建议对左岸坡进行防渗。 ( 2) 库岸滑坡问题 库区两岸多为第四系堆积物构成的土质岸坡,因此坍岸是影响库岸稳定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随着水库的建成,水库蓄水以及地震、暴雨、人类活动的影响,库区部 19 分边坡将失稳,发生岸坡再造。 在诸多因素中,水库蓄水及波浪对松散堆积体边坡影响较大,水位上升并在库水波浪的作用下,松散边坡浸没于水中,土体达到饱和,其内聚力、内摩擦角降低,极易诱发松散边坡失稳,产生坍岸。 根据库区坍岸剖面地质测绘,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坍岸主要分布于库区右岸沟坡 ,坍岸规模不大,预测库区坍岸宽度 10~ 20m。 ( 3) 岸坡塌岸问题 该水库岸坡均为低山丘陵区。 丘陵岸坡一般较平缓,坡度一般为 7~ 36176。 ,表层植被较少,岸坡地层岩性主要由粉土 (黄土 )组成,库底无陡坡地段。 ( 4) 浸没与淤积问题 水库区内无矿产、企业和文化遗迹,水库蓄水后,分布于库区内的山坡草地及牧道存在淹没及少量浸没问题。 ( 5)水库诱发地震问题 根据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内容, 库盆多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的堆积物,表层为风积黄土大面积覆盖,在水库回水范围内未发现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断裂及或断裂,不会产生水库诱发 地震问题。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1)坝基 坝址区河床宽约 300~ 400m,钻孔揭露,表层为 ~ 厚的冲洪积粉土层( Q4apl):主要分布于两岸漫滩及Ⅰ级阶地表层,植被发育。 其下含漂石卵砾石厚 ~,下伏基岩为泥岩,岩层产状 70176。 NW∠ 25~ 30176。 ,表部强风化层厚度 2~ 3m,弱风化厚度 5~ 8m。 坝基范围内地岩体中无较大断裂构造发育,裂隙较发育,以层面裂隙为主,延伸较长,多闭合,岩体较完整。 河床含漂石卵砾石结构单一,总体较密实,承载力较高,抗变形能力较强,抗剪强度较高,透水性强,可 满足土石坝地基承载、变形和抗滑稳定的要求,但存在渗漏和渗透破坏问题,须采取防渗处理措施,若设防渗墙,墙体入弱风化岩体 1m为宜。 ( 2)坝肩 根据平面地质测绘,坝址两岸坝肩基岩顶板均高于正常蓄水位,未发现贯穿性顺 20 河向断层及破碎夹层,基本无绕坝渗漏问题。 左岸及坝肩岸坡高度约 50m,自然坡度 12~ 15176。 ,岸坡顶表层为风积黄土覆盖,厚约 , 土质松软、承载力低、具湿陷性,不宜作为坝肩,建议开挖清除;中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含漂石砂卵砾石,厚度一般 ,主要成分为漂石、卵石,砂砾含量较少,漂石含量约 10~ 20%,可见最大粒径达 ,磨圆好,无分选,局部泥钙质微胶结差,能够满足土石坝对坝肩的要求,但须进行防渗处理。 下部为第三系泥岩,岩层产状 70176。 NW∠ 25~ 30176。 ,表层强风化厚 3~ 5m,弱风化厚 10~ 15m,岩体中无较大断裂构造发育,裂隙较发育,以层面裂隙为主,延伸短,多闭合,岩体较完整。 左岸山体较矮,地形坡度较缓,基本无强卸荷岩体分布,天然状态下边坡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