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最新整理版养蚕技术资料大全内容摘要:

米以后应增加施肥量,每次亩施尿素 3— 5千克或复混肥 4— 10千克,下雨土壤湿透后撒施,或阴天撒施后马上淋水使化肥溶解渗入土中,施后要用树枝拨动苗木,避免化肥粘在芽叶上灼伤芽叶。 小苗期应选择阴天进行除草,如除草后遇到晴天太阳暴晒,应及时淋水。 当苗根茎部直径达 厘米、株高达 40厘米以上后即可起苗移植。 四、病虫害防治 播种时可用 80%敌敌畏 1000倍液喷苗地驱杀蚂蚁等害虫;出苗后可用 90%万灵晶体 5000 倍液或用 敌杀死 5000 倍液等长效农药防 7 治卷叶虫、地老虎等害虫;出苗后喷洒 50%的托布津 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 1500 倍液等杀菌剂防治桑炭疽病。 第二章 桑树的栽培与管理 第一节 新桑园的规划 土地的选定:适当集中连片,方便管理,防止农药中毒;掌握先近后远,先肥后瘦,便于采叶和运输;水源充足,土层深厚,最好能排能灌。 桑园环境:无工矿、砖瓦厂等排污(有害物质),无烟草种植。 新植桑园的排灌:桑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既需要水分又怕水淹。 山坡地种桑,要抓好储水抗旱工作,防止春旱或秋旱;水田桑地要注 意开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 第二节 桑树栽植 8 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桑树,但多在“大雪”后,“立春”前种植。 这期间桑苗处于休眠状态,开春即萌发枝叶,五月下旬,六月初可采叶养蚕。 土地翻耕,施足基肥。 为了保证桑树持续高产,必须在种前深翻土层,开沟,施足基肥,亩施土杂肥 1500— 2500千克,磷肥 50千克,施入沟底,回土种桑。 种植规格与密度:合理密植是增加单位总条数和有效枝条的关键。 杂交桑每亩以 5000株左右为宜,有效枝条控制在 12020— 15000条为好。 行、株距规格一般为 80— 100厘米、 15— 20厘米;根据桑树品种、土壤肥力、采伐形式、施肥水平或小蚕专用桑园条件不同,种植规格有所不同,如土质肥沃、中高养成树型、施肥水平高、小蚕专用桑可适当偏疏。 栽植时首先将苗木按粗、中、细分类分段种植,细苗栽在边沿,便于护理,避免生存竞争中,弱苗竞争不过壮苗,形成参差不齐的现象。 种植时必须修剪苗根,受伤桑根、根结线虫瘤要剪除,根系过长可略剪短,留四、五寸左右,剪后用 1%石灰水或多菌灵液浸泡 20分钟杀菌,防止紫纹羽病的发生,消毒过后浆根种植。 种植时回土埋过青茎部 5— 7厘米,苗木端正踏实,淋足定 根水,植后地面留 10— 15厘米左右,把上部剪去,淋水后表土壅没根茎为宜。 9 种植后注意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干旱季节隔 3— 5天淋一次水,直到生根发芽后才停止淋水,及时抓好除草、施肥管理,防治病虫害,促进桑树快长成园。 第三节 桑园的合理施肥 一、冬施基肥 冬至前后桑树进入休眠期施入。 冬肥应以堆肥、厩肥、桐麸及土杂肥等腐熟的迟效肥料为主,与复合肥混施,结合桑园冬耕开沟施入,每亩 1500— 2500千克(复合肥 50— 100千克)。 二、春芽肥 桑树发芽后长至 3— 4片叶时施入。 小蚕用叶和粘性土壤的桑园宜早 施,壮蚕用叶和砂质土壤的桑园宜迟施,以腐熟人粪尿、碳酸氢铵、尿素等速效肥为主。 尿素以亩施 15千克为宜。 三、夏期追肥 桑树经采摘枝叶后消耗了不少养分。 夏季气温高,土壤肥料分解快,雨水充足,桑树生长旺盛,需要大量养分,根据气象情况和 10 蚕造安排,适时在雨水天气追复合肥和尿素(其他速效氮肥) 2— 3 次,每亩施用 5— 10千克。 四、秋期肥料的施用 夏伐过后,及时施入复合肥,亩施 50千克左右。 秋蚕前半个月放入尿素 15千克 /亩,促使桑枝快长,进入秋蚕期,常遇秋旱,这时要注意抗旱,同时做好补肥工作,使桑叶不致于过早硬化、封顶 ,从而增加秋叶的产量。 五、造桑造肥 春施催芽肥后,每采一造叶后施追肥 1次(采后 5天内施完)。 每次每亩追肥量为:氮 — 、磷 — 、钾 —。 折成化肥,即每次每亩施复混肥( 151515型) 20— 25千克,加尿素 7— 9千克,或每次每亩施尿素 15千克、过磷酸钙 20千克、氯化钾 6千克。 六、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一般在桑树根系的吸收功能受到障碍(如受淹或土壤干旱缺水)、土壤的酸碱度过高(某些元素使用,土壤施肥易被固定)、桑树生长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引起生长不良等情况下使用。 11 根 外追肥时间一般在上午露水初干或傍晚进行。 中午气温高、蒸发快,不利于叶片吸收,而且容易使溶液浓度增高引起药害。 喷施浓度:硫酸铵 %,尿素 %,过磷酸钙 — 1%,草木灰浸渍液 1%。 用过磷酸钙先泡 1— 2天, 1份过磷酸钙加 10份水,然后用澄清液稀释至所需的浓度使用。 对桑树进行根外施肥,春秋均有效果,秋季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桑树施肥应注意养蚕用叶的需要,一般施肥后 15天才采桑养蚕,不宜长期偏施氮肥,注意氮、磷、钾及其他元素的配合施用。 第四节 桑园的管理 一、桑园的耕耘和除草 桑地经长时间的降 雨淋溶冲刷、人为践踏,往往导致土壤板结。 翻耕土壤能提高肥力和保水能力,减少病虫为害和杂草为害。 桑园冬耕、夏耕,一般应与清园、施冬肥等工作结合起来。 桑园除草既可结合中耕松土进行,也可用化学除草剂,如“克芜踪”、“草甘膦”等,应用化学除草剂除草一定要在摘除桑树脚叶的情况下进行,防止发生药害,夏伐施肥后,在桑芽没有萌发 12 前进行(除草剂用法具体见下篇第一章第三节《桑园快速、省力、安全除草技术》)。 二、桑园要经常进行灌溉 保持土壤含水量 70— 80%,满足桑树生长需要。 桑树是既要水又怕水的作物,如桑园水多了,造成积水 或土壤湿度过大,引起闷根、烂根,抑制桑树的正常生长,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章 桑树的剪枝与收获 桑树合理剪枝能减少春期花果,更新枝条,促进新梢生长,减轻病虫为害,是桑园增产措施之一。 应充分利用我区养蚕批次早,春茧价格高,春蚕多养,冬期剪留主干 30— 40厘米,增加春期发条数和桑叶产量,利于春期多养高丝量蚕品种,获得好价格,增加全年的养蚕收成。 一、冬根刈桑的剪枝和收获方法 冬根刈在每年冬至前后 5— 7天进行。 用桑剪平地剪去地上部枝条,要求剪枝在晴天进行,剪口要平滑,剪面宜稍斜。 如枝条过于粗壮难 剪,可用小锯代剪,切忌用镰刀等砍破桑基部的皮层和 13 木质部。 冬根刈是枝条更新的基本方法,在茧价低迷的年份更新桑园用,优点是在桑树休眠期根刈,对桑树伤害少,同时利于冬期清除病虫源,翌年春花果少,减少营养消耗。 缺点是春期病害多,泥叶多,产叶量低,叶质差。 其收获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上三造叶桑,下三造枝桑(或叶桑) 头造( 4 月),桑叶生长 70— 80 天,先去荫、弱枝,留 2— 4条壮枝,采叶桑留上部 6— 7片。 二、三造正值高温多湿季节,桑树生长旺盛,每隔 25— 30天,采叶一次,每次留 6— 7片叶,以利于通风透光如上半年全采叶 桑,则第 4— 6造收获方法与 1— 3造同。 如采条桑,则第 4 造 6月下旬,进行中刈,在主干 50— 55厘米处剪去, 40— 45 天后开始采叶养蚕,采枝桑,每造生长 45天左右,收获时剪留新枝基部 2— 3个芽。 (二)春打顶,三至六造采枝桑~ 头造当枝条长至 90厘米时打顶,采叶桑。 第三造开始均采枝桑,每造生长期 45天左右,采枝桑时一升一降,即三造剪枝桑时留新梢基部 2个芽,下造剪留到老枝,轮换全年均收获枝条桑养蚕。 一些地方在收获枝桑时分批收,即当枝桑生长至 35— 40天时,收获下部成熟叶,过 20天后再剪枝桑。 14 二、冬低中刈桑的剪 枝和收获方法 冬低中刈是在冬期留主干 20— 30厘米(低刈)或 40— 50厘米(中刈),并清除病、弱枝。 剪枝时间和剪口的要求与冬根刈相同。 收获方法有: (一)第一造除弱枝,留壮枝摘片叶。 第二造以后都摘片叶,夏( 7 月上中旬)剪留新枝 3 个芽,秋蚕第一造除弱枝摘片叶。 3— 4 年通过冬根刈轮换新枝。 (二)第一造除弱枝,留壮枝(原有枝条上每枝当年新枝条 2— 3条)摘叶;第二造摘叶并打顶;第三造剪枝后适当降枝(约剪留头造新枝 30— 40厘米),以后每造在驳枝上收获枝条桑。 第四章 桑树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我区目前常 见的桑树病害有:萎缩病(包括黄化型、萎缩型、花叶型三种)、桑花叶病、桑青枯病、桑里白粉病、桑赤锈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炭疽病、桑污叶病、桑根结线虫病、桑紫纹羽病、桑炭疽病及肥害、药害、冻害、缺素症等。 15 第一节 桑树病害的防治 一、芽叶病害 桑里白粉病 症状:本病初发时,叶背产生白粉状圆形病斑,后逐步扩大连成一片,同时在桑叶正面叶色变成淡黄褐色,后期在白粉状病斑中央,密生黄色小粒点,后渐变成黑色。 防治方法:( 1)选用硬化迟的桑品种。 ( 2)加强培肥管理,合理采叶,发病严重地 区应注意施堆肥和抗旱以增强树势,延迟硬化。 (3)冬季清园,要把病枝病叶集中烧毁,减少病源。 (4)平衡施肥,不偏氮肥。 (5)合理密植,适时采叶,摘除弱枝,加强通风透光。 ( 6)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 70%的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喷雾,一周后再喷雾一次可收到显著效果。 用 2%硫酸钾溶液,或用 5%硫化钡溶液,全株喷雾,以下部为重点,可控制病情发展。 冬季用 96%五氯酚钠 100 倍液杀灭枝条上及地面上的病原菌。 桑赤锈病 症状:桑叶被侵染后在叶片的正背两面散生圆形有光泽的小点,逐渐肥厚隆起成青泡状,颜色转 黄,最后橙黄色粉末状 16 的锈孢子突破表皮而散生于桑叶表面。 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其病斑顺着维管束作纵向发展,患处肥肿弯曲,表皮破裂后也布满橙黄色粉末。 枝梢遗留下来的病斑呈褐色,稍凹陷,内有菌丝体。 防治方法: (1) 发病的桑园,冬季采取根刈或低刈,烧毁枯枝落叶。 ( 2)人工摘除病芽。 在桑芽脱苞到开叶期,锈孢子成熟飞散前经常巡视桑园,发现病芽及时摘除、烧毁,每 78天 1次,直至不再出现病芽为止。 此法防治效果达 80%。 (3)药剂防治。 用25%粉锈宁 1000倍稀释液喷洒桑芽,每隔 7— 10天喷一次,连喷几次。 春季防治效果 为 90%,夏季防治效果为 80%。 桑疫病 症状:此病症状有黑枯型和缩叶型等。 (黑枯型):病菌从气孔侵入叶片时,叶片上呈点状褐斑;病菌从叶柄、叶脉等伤口侵入维管束时,叶片上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褐斑,常连成一片,叶片变黄脱落;病菌从嫩梢侵入时,嫩梢和嫩叶变黑腐烂;病菌侵入枝条表皮,木栓层组织枝条表面出稍隆起、粗细不等的黑褐色纵列点状条斑。 (缩叶型):叶片感病初期出现近圆形褐色斑点,周围稍退绿,病斑后期穿孔,叶缘变褐,叶片腐烂;叶脉受害时变褐,叶片向背面卷曲呈缩叶状,易脱落;新梢受害时出现黑色龟裂状梭形大病斑 ,顶芽变黑枯萎,下部腋芽秋发成新梢。 17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 (2)冬季剪去病梢,春季发芽及夏伐后为发病季节,应及时剪去病芽、病枝。 (3)在发病早期,用300500单位土霉素,或 100 单位农用链霉素,或 15%链霉素与%土霉素混合液的 500倍稀释液,用喷雾法对嫩梢叶进行防治,隔 710天再喷 1次,连喷几次可控制病情扩展。 (4)加强桑园管理。 降低地下水位,改善桑园气候,不偏施氮肥,防止桑叶徒长。 桑褐斑病 症状:病斑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均可发生。 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 叶上的多个病斑 可相互融合成大的病斑。 雨水多时,病斑吸水膨胀,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病斑中部往往开裂。 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 病害发生严重时,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 防治方法: (1)摘除病叶,以减少菌源:发病期间,随时摘除病叶,以减少传染源;每年下霜前将病、健叶一并摘去,以减少越冬菌源。 (2)结合冬季整枝修剪,将有病斑的枝梢及瘦弱枝条剪掉烧毁。 (3)桑园冬耕,合理施肥。 (4)选种抗病品种。 (5)药剂防治:发病初用 50%苯骈眯陛 44可湿性粉剂 1000— 1500倍液喷雾,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桑 炭疽病 症状:病斑形状,因桑树品种不同而有差异,但叶背叶脉变红是症状的主要特征,一般病斑为圆形,初期红色,以后逐渐加深, 18 呈暗红色或红褐色,边缘有时色较深;顶部叶片发病时,初期只有短段的细叶脉变红,有时也先形成不规则的红色小斑,然后逐渐扩大,病斑产生褐色小点,小点由黄褐色逐渐变为黑褐色,散生或呈环状排列。 有些品种严重发病时,整个枝条的叶片干枯,枯叶的叶柄及粗叶脉变红。 防治方法:防治上可参阅桑褐斑病的防治。 桑轮纹病: 症状:此病病斑多在中下部叶片出现。 叶片受病菌侵染后,产生大小不等的病斑,病斑从叶面看 有淡黄色和红褐色鲜明的同心轮纹,轮纹数有 1— 5道;叶背病斑的同心轮纹不太明显,淡褐色,中心紫褐色,密生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斑边缘有白色菌丝。 病斑扩大后会产生龟裂、穿孔。 防治方法: (1)加强桑园管理,合理安排采叶,增加桑园的透光度。 (2)合理施肥,氮、磷、钾结合,避免偏施氮肥。 (3)药剂防治。 可用 70%甲基托布津 1000~ 1500 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