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精益生产认识误区 营销策划-产品策略内容摘要:
丰田精益生产认识误区 营销策划-产品策略 丰田精益生产认识误区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听上去耳熟能详,但是对精益生产方式,人们还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 这些误区阻碍我们前进。 1、误区一:仅是一套系统或方法讲到 A 企业 500 吨注塑机“9 分钟换模”的实战案例(基本上是“ 走钢丝” 的水平),让学员们羡慕不已。 有学员提出,让笔者帮助他把公司近百台注塑机改造成 9 分钟换模(每年可以节省数百万),顾问费好谈。 可见,这位学员认为“9 分钟换模”只是一套可简单复制的方法。 而事实是,A 企业从三个小时换模时间改善到现在的 9 分钟,整整花了近 10 年的时间,累积了 900 余项改善。 而且通过这个改善过程,员工的意识和能力都大大地提高了。 只有环境、设备、材料、方法和员工等同时具备标准所要求的条件,这样的成果才能够得到维持。 可见,认为 仅是一套成熟的系统或方法是不对的。 最近,有一本介绍 书,书名叫丰田就这么几招。 书是韩国专家写的,内容不错,被译成了中文,文中介绍了不少丰田的成功做法。 但是,从标题和介绍的内容看,我担心作者本人就有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 仅是一些方法的集合。 正确的认识是,全员改善文化支撑下,管理系统不断走向精益的过程。 丰田有形的系统和方法固然值得学习,而丰田无形的软实力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2、误区二:丰田可以做零库存,我们不具备做零库存的条件笔者在与客户或学员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人认为,就我们现在的供应链条件下,不可能做零库存。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要耐心地做出说明,帮助他纠正错误的认识。 人们经常说丰田的“零库存” ,以至于 的零库存理念或追求变成了高不可攀的“现实”。 事实并非如此,在丰田的仓库里以及生产线上,库存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丰田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更少库存(无限接近于零)的追求。 可见,零库存并不是现实,而是一种不断走向精益的思想和对零库存持续追求的态度和行动。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惧怕或抵触零库存,而且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尝试追求零库存。 与零库存类似的思想和追求,还有零缺陷、零浪费、零切换、零停滞、零故障、零灾害。 这七个“零” 是目标,而不是现实,所昭示的就是一切追求完美的精益管理理念。 3、误区三:“ 自働化”就是自动化笔者不止一次被问到,丰田或理光都强调自动化,他们的生产线自动化比例到底有多高。 从问题中可以读到人们的一个认识误区,那就是误把“自働化”当自动化。 国内的许多进口翻译书籍里,也经常混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实是,自働化是丰田生产方式里重要的原则之一。 所谓自働化,就是让设备或系统拥有人的“智能”。 当被加工零件或产品出现不良时,设备或系统能即时判断并自动停止。 通过“自働化” 改善的设备或系统,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不生产不良品(实现零缺陷),另一个是可以节省监控设备运行的看护人(实现省人化)。 所以,“自働化” 与一般意义上的自动化不是一回事。 4、误区四:是看板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误解,以为 是看板管理。 其实不然,看板管理是实现后工序拉动式(产,并最终实现 时化)的一个工具。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里,一般采用前工序推动(方法安排生产,即前工序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生产,之后将做好的产品传递到后面的工序。 这样做的坏处是,当后工序产能不匹配或出现问题时,会造成产品停滞、堆积和生产周期变长等。 在 ,要求采用后工序拉动的方法安排生产。 具体地说,就是后工序使用“看板” 通知前工序“什么时间。 需要什么。 需要多少。 ” ;前工序根据后工序的需求和节拍安排生产,保障供给。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认识或管理误区阻碍我们走向精益。 比如,有人认为员工责任心太差,做不了零缺陷;供应商管理水平太低,做不了零库存;所处行业特殊,做不了精益生产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以“条件论者”为多数,在我看来这些论调都属于拒绝走向精益的借口。 殊不知,丰田是在刚刚决定生产汽车的 1926 年提出了“自働化” 和“管理原则,并持续追求至今。丰田精益生产认识误区 营销策划-产品策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