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题纲内容摘要:

会产生 CO2和 H2O,蛋白质氧化分解的终产物中还有尿素。 在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氧化分解 和合成过程中,部分中间产物是相同的,这三类物质在细胞内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糖可转化为脂肪。 糖分解过程中生成的二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两两连接,形成长短不一的脂肪酸。 三碳化合物可以转化成甘油,甘油与脂肪酸缩合形成脂肪。 糖还可转化为氨基酸。 大部分氨基酸的 R 基团可以来自糖类合成或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在转氨酶的作用下, R 基团与氨基连接成相应的氨基酸。 食物中的脂肪被人和动物摄入后,在小肠中首先被肝脏分泌的胆汁所乳化,然后被胰脂肪酶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由小肠上皮细胞吸收。 其中一部分重新合成脂肪,另一部分脂肪酸和甘油 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进一步代谢。 新摄入的氨基酸和原有的氨基酸都可以作为合成新蛋白质的原料。 当体内糖类供应不足时,氨基酸也可作为能源物质。 在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剩下的碳链加入到三羧酸循环中,氧化放出能量。 脱去的氨基被转化成尿素排出体外。 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 合理营养是指膳食中七大营养物质的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均符合人体营养要求,这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主题四 生命的信息 生物体的信息传递和调节 感受器类型 感受器类型 感受 器名称 结构或细胞 接受的刺激 物理感受器 皮肤感受器 皮肤 压力、温度、针刺等 光感受器 眼的视细胞 光 声波感受器 耳蜗 振动 水流感受器 侧线 水流 红外线感受器 颊窝 红外线 化学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 嗅细胞 气味的化学分子 味觉感受器 舌的味蕾 味道的化学 舌上的味觉感受区域“舌尖甜,舌根苦。 ”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信息)发生反应,称为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 来完成的。 反射弧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 ① 感受器:与传入神经末端相连的皮肤; ② 传入神经; ③ 神经中枢: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相同调节功能的一群神经细胞; ④ 传出神经: ⑤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与其相连的肌肉或腺体。 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称为神经纤维。 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称为膜电位。 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内负外正)。 这是由膜内的 K+和 膜外的 Na+维持的。 受到刺激时,局部区域 Na+流入细胞内,电位反转为内正外负,即产生兴奋(神经冲动)。 兴奋区域此时与周围相邻部位之间有电位差,引起周邻部分产生兴奋,兴奋沿神经纤维推进,此过程即为冲动传导。 信息在神经元上是以生物电的形式传导的。 兴奋区域与相邻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则相邻部位均产生兴奋,生物电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神经元以轴突末端膨大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两个神经元相接触部分的细胞膜合称为突触。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 信息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化学递质来传递的。 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化学物质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化学物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定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发生变化,将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化学递质的传递是单向的。 人和高等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 1脊髓的外周是白质,由许多集合成束的神经纤维组成,起着传递神经冲动的作用。 脊髓的中央是灰质,是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在灰质里(如缩腿反射、排便反射、排尿反射等)。 1在正 常情况下,脊髓的反射活动总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1脑的高级调节功能 —— 条件反射。 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其上有很多功能区(高级神经中枢)。 1高等动物的反射方式有两类: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后天性反射,称为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1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形成的。 1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 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条件反射建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只是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相关的非条件刺激,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也会逐渐减弱一支完全消退。 1支配内脏器官和腺体活动的神经受脑控制,但不受意志支配,故称为自主神经,也叫植物性神经。 人体的植物性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当人体从事重体力活动或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增高、血糖上升、肠胃蠕动减慢等变化;当身体处于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则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呼吸减慢、代谢降低、肠胃蠕动 加快等。 实验 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 材料准备:去除头背部(脑)的牛蛙 实验仪器:略。 实验试剂: %生理盐水、 %HCL 溶液、蒸馏水。 实验步骤:略。 记录实验结果: 刺激部位 实验条件 刺激 现象 右后肢 去除脚趾皮肤前 蒸馏水 无反应 %HCL 缩腿反射 去除脚趾皮肤后 %HCL 无反应 左后肢 破坏脊髓前 %HCL 缩腿反射 破坏脊髓后 %HCL 无反应 腹部 破坏脊髓前 %HCL 搔扒反射 破坏脊髓后 %HCL 无反应 结论:完整的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础。 注意事项: ①实验过程中,滤纸片上的 HCL 溶液的量不能太多,以免流到皮肤其他部位。 ②蒸馏水清洗需及时,清洗后注意用纱布擦干皮肤。 内分泌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内分泌腺 分泌激素 主要功能 分泌过多、过少引起的病症 备注 肾上腺 皮质 肾 上 腺 皮质激素 调 节 血 液中水分和无机盐的代谢及机体糖代谢。 髓质 肾上腺素 去 甲 肾 上腺素 使 人 心 跳加速、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血糖浓度增加等。 甲状腺 甲状腺素 促 进 人 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过多:甲状腺机能亢进 过少:甲状腺补偿性肿大 (幼年):呆小症 甲状腺素是一类含碘的激素,缺碘或甲状腺疾病会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 胰岛 α细胞 胰 高 血 糖素 使 血 糖 浓度升高 过少:低血糖 β细胞 胰岛素 使 血 糖 浓度降低 过少:糖尿病 生殖腺 性激素(雌性激素、雄性激素) 维 持 生 殖腺的正常生理活动,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垂体 很多。 例 如 生 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 调 节 人 体新陈代谢、生长和发育; 调 节 其 他内分泌腺活动。 生长激素: 过多:巨人症、 肢 端 膨 大症; 过少:侏儒症。 下丘脑中有一些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双重特性。 这些细胞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作用于垂体的有关细胞。 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后者再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合成甲状腺素。 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为神经和内分泌两大信息之间架起了联系的“桥梁”。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传递,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起作用。 每种 激素都有其特定的 受体。 激素作用的特点:特异性、高效性。 血糖是机体活细胞的能源物质,正常情况下,血糖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波动,这个过程通常由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协同调节来维持。 当血糖偏低时,机体一方面表现出饥饿的感觉,同时刺激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水解肝糖原,为血液提供葡萄糖,另一方面可促使脂肪细胞水解脂肪提供能量物质,以提高血糖。 进食等原因使血糖偏高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加快肝糖原合成速度,提高体细胞的糖代谢,降低血糖。 内分泌腺的活动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由后一 步反应影响和调整前一步或前几步反应速率的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其中,促进作用称为正反馈,抑制作用称为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基本方式。 动物体的细胞识别和免疫 细胞识别是指动物体细胞对“自己”和“异己”细胞以及物质的识别。 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称为抗原。 抗原多为蛋白质,还有多糖和脂类。 抗原大多是外源性的,也有内源性的。 免疫细胞能识别各种“异己”的抗原,并给予排斥,这是人和动物 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 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根据其获得方式和作用特点,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它的特点是人生来就有,对各种病原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防御作用,没有特殊的针对性。 机体完整的皮肤和黏膜构成了阻挡病原体和有毒物质进入体内的第一道防线。 吞噬作用构成了机体抗感染的第二道防线。 它们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室后天获得的,每一种淋巴细胞只能识别和结合一种抗原,并引起免疫反应的方式,也称获得性免疫。 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它们共 同构成了机体的第三道防线。 当 B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一部分 B 淋巴细胞经过增殖、分化而形成含有丰富内质网的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抗体分布于血液、淋巴液或组织液等体液内,能杀死病原体或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表现为特异的抗感染作用。 例如患过白喉的人,体液内出现了一种抗白喉杆菌毒素的抗体,这种抗体只能与白喉杆菌毒素发生反应,而不能与其他抗原发生反应。 初次免疫反应:抗原刺激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的免 疫反应; T 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致敏 T 细 胞和记忆 T 细胞。 致敏T 细胞既能分泌淋巴因子杀死抗原细胞,又能与抗原细胞密切接触,导致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大而裂解死亡。 二次免疫反应:相同的抗原第二次入侵,记忆 B 细胞能加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 B 细胞;记忆 T 细胞也能引起二次免疫反应,以抵抗同种抗原的再次感染。 二次免疫反应不但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而尚未患病前就把它们消灭。 1有些抗原诱发的记忆 B 细胞能对这些抗原终身记忆,因而动物或人对这些抗原就有了终身免疫。 1 T 细胞直接参与攻击抗原细胞,或间接地释放淋巴因子起作用 ,所以 T 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被称为细胞免疫。 1 B 淋巴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抗体存在于体液里,所以 B 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被称为体液免疫。 1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反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善的防卫体系。 1患传染病后获得的免疫称为天然免疫。 1根据天然免疫的原理,逐渐学会了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即人工免疫。 如天花是人体感染天花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而且病情险恶。 接种牛痘疫苗,可以预防天花。 1979年 10月 26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世界上已经完全消灭了天花,这 是人类医学史上通过免疫预防接种获得的最辉煌的成功。 1人工免疫主要采用接种疫苗的方式来进行。 疫苗是用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制成的生物制品,有灭活的或减毒的制剂。 1选用毒力低或经减毒的活病原微生物制成的是活疫苗。 活疫苗接种后,在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犹如轻型感染。 1经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是死疫苗。 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人体的刺激时间短。 1一般应选择最易发病、受疾病威胁最大的人群作为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胚芽鞘尖 端是感光的部位,弯曲发生在尖端以下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 —— 生长素。 植物的向光弯曲是不均衡生长的结果,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如胚芽鞘尖端受单向光刺激时,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背光侧生长快而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生长素的化学名称为吲哚乙酸,主要是在小麦的胚芽鞘顶端以及其他植物体生长活跃的部位,如茎尖、嫩叶、根尖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处合成,然后转运到植物体的相关部位调节生长发育。 植物体内合成的生长素量非常少,但调节作用却非常少,但调节作用却非常显著。 生长素的调节 作用具有两重性:在合适浓度范围内(低浓度时)促进生长;超过合适浓度(中等浓度)抑制生长;浓度过高使植物受害、死亡。 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同一浓度生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