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参考手册内容摘要:

体与滑体外围受剪变形的特征,是判断进入临滑状态的最重要组合变形。 ③临滑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鼓胀)现象。 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④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 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 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⑤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弛现象。 ⑥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⑦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监测内容滑坡动态监测内容包括:滑坡变形监测、滑带和滑体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筑物变形监测等。 A.滑坡变形监测滑坡变形监测包括地面位移监测和地下位移监测,即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 简易观测法:对于地表局部地段的监测,可在滑坡裂缝的两侧设置骑缝式简易观测标志,直接测量裂缝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主要方法有: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在挡土墙等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等。 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并分析裂缝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与滑坡变形阶段和稳定性演化趋势的关系。 精密观测法:当滑坡的裂缝不明显,滑动方向不清楚,位移量微小时,简易观测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为清楚掌握其整体变形的性质,必须在滑坡变形区建立观测网(由垂直主滑方向的监测剖面组成),在变形区影响范围之外的稳定区设置固定观测站,用精密仪器定期监测变形区内网点的三维位移变化。 一般可用经纬仪量测各观测点在平面上两个方向的位移,用水平仪量测其高程变化。 这样可以从空间上掌握各观测点的变化,也就掌握了滑坡体表面各部分的动态变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 对范围不大且主轴位置明显的窄长滑坡,可设置十字交叉网;对范围不大但地形开阔的滑坡可设置放射网;对地形复杂的大型滑坡,则应设置任意方格网进行观测。 对监测资料除作好填表式的记录外,最好能将监测周期和位移量和累计位移量以曲线图的方式表示,便于直观的综合分析。 常用的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方法为测斜仪法:用钻孔打穿滑动面直至稳定地层,并下入套管,然后在不同时期将测斜仪放入钻孔中,测定不同深度上钻孔壁倾斜度的变化,换算成不同深度的位移。 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由于滑动面处钻孔孔壁的倾斜度最大,所以采用该法确定深部滑动面的位置较为有效。 此外该法还可以用来判明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和位移方式等。 对滑坡体上所有建筑物(房屋、桥涵、隧道、挡土墙、护坡、侧沟、截水沟、天沟、盲井和检查井)的开裂、沉陷、位移和倾斜等变形进行监测,常可帮助分析滑坡的性质、规模和动态,便于掌握滑坡的成因、稳定程度和发展趋势。 滑坡体上的建筑物变形监测成果,应注意建筑物基础条件的调查与了解,应区分建筑物半填半挖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建筑物结构的变形与滑坡滑动引起的建筑物变形的区别。 一般可采用水泥砂浆贴片于开裂的代表性部位及裂缝头部的两侧,也可采用石膏标志或薄铁(塑料片)标志代替水泥砂浆贴片。 要求一条裂缝最少应设置两个标志,一个设在裂缝最大处,一个设置在裂缝的末端,可直接测量标志的相对位移量。 若裂缝继续发展,涂抹石膏的标志将产生断裂,可安装薄铁片标志,两铁片则必然会产生相对位移。 断裂的宽度或相对位移量即为裂缝发展的宽度。 将固定标志安设在建筑物的基础和墙上,例如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两侧等处。 沉降观测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基准点的位置应根据总平面图上建筑物的分布及工程地质条件而定。 基准点的数量在每一测区内不少于2个,区域面积较大或对多幢建筑物进行观测时,应适当增加基准点数,并使所有的基准点构成水准网。 观测的时间间隔,视沉降量大小和沉降速度而定,一般1~3 个月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 在建筑物的上、中、下部分别设置固定标志,用经纬仪观测各点之变化,或用地质罗盘仪量测其倾角的变化。 观测周期一般1 月1 次,一直延续至变形完全停止。 建筑物变形监测资料应同位移观测资料一起进行综合分析,估计其对滑坡和建筑物稳定的影响。 滑坡地下水动态监测,可提供滑带和滑体地下水赋存状态,水动力条件与滑坡稳定性的关系。 是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条件和引发因素的重要因素,这项工作可与滑坡变形监测同时进行。 可在滑坡区内的钻孔、泉、试坑、隧洞、平孔、水沟等处进行观测。 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水位、涌水量、水温。 观测周期可从滑坡勘测开始到滑坡稳定为止。 一般旱季每月观测1 次,雨季每月不应少于2 次。 降雨后应加密观测,每隔3~5日观测1 次。 水位观测采用测水钟或自动水位计量测,每次水位测量时应连续进行3次,取读数接近的两次水位的平均值作为正式记录,测量精度为1cm。 涌水量的观测可测定滑坡剪出带附近泉水流量和湿地变形,常采用设堰观测法。 涌水量不大时,也可以用容积法。 在做泉水观测时,应注意出水位置的改变、堵塞、复活、混浊和携带物等情况。 滑坡的观测时间,应根据滑坡变形速度、发展情况和季节变化等条件而定。 一般对变形较大的滑坡,每月观测1 次~2 次;变形不大的滑坡,每月观测1 次;变形非常微小的滑坡,2 月~3月观测1 次也能满足要求。 雨季前后,一般应加密观测次数,可以5 日~10日 观测1 次。 当变形发展较快时,应根据按预案组织危险区内的居民及相关人员避让和撤离的需要,起到预警和临灾预报的作用来确定加密观的时间。 必要时可24小时监测或每小时观测一次。 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按地质灾害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 防治建议①发现险情时主动搬迁避让。 确定疏散路线,避灾地点,疏散信号,疏散命令发布人,抢、排险单位、负责人,治安保卫单位、负责人,医疗救护单位、负责人。 ②采取应急工程治理措施,常用工程措施见下表。 常用滑坡治理工程措施排水工程抗滑工程土质改良减重、反压其他工程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地表截水沟树枝状排水沟夯 实植 被锚 喷灌浆盲 沟截水渗沟地下隧洞仰斜钻孔垂直钻孔水平钻孔集 水 井地下截水立体排水挡土墙锚拉墙抗滑桩锚拉桩锚 索抗滑键抗滑明硐焙 烧 法电 渗 法振动固结化学加固爆 破 法刷方减重反压加载河岸防护排气工程(三)泥石流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位置泥石流沟(沟口)行政区位置、坐标等,附平面图。 泥石流类型按物源地和堆积地貌的差异,分为坡面泥石流(散流坡、滑动坡、崩塌坡)、沟道泥石流(切沟、冲沟、溪沟)、流域泥石流(物质聚集区、流体汇集区、流体停积区遭稀释而成为挟砂水流)、造滩泥石流(沟槽粘性泥石流、漫岸粘性泥石流、满滩粘性泥石流), 主要特征包括沟谷地貌、堆积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植被土壤条件、沟内人类工程活动等。 泥石流堆积地貌危险区范围泥石流主要危害区在堆积区,这里一般是山区人口聚集地、企业以及交通设施所在地,所以泥石流活动常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其危险区范围可依据堆积地貌的长度、宽度、最大幅角进行估算。 危害性评估对危险区范围内直接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 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及资源损失等。 临灾前兆特征泥石流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险、运动快速、能量巨大、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和过程短暂等特点。 其发生的前兆较少,主要有大—特大暴雨引发因素存在,沟内突然出现轰鸣声,主沟流水上涨和正常沟水突然中断等。 监测内容、崩塌的体积和近期的变形情况,观察是否有裂缝产生和裂缝宽度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和水土保持的状况及效果。 结合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资料,观察监测泥石流沟降雨状况,并对泥石流沟内的水库、堰塘、天然堆石坝、堰塞湖等地表水体的流量、水位,堤坝渗漏水量,坝体的稳定性和病害情况等进行观测。 主要是指在流通区内观测泥石流的流速、流位(泥石流顶面高程)和计算流量,反映其变化情况,作为预测、预报和警报的依据。 在泥石流活动频繁的地区,结合对出现引发泥石流的降雨等引发因素出现的条件,确定监测周期、出现大—暴雨或沟水突然断流等异常现象时,应加密监测,随时掌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雨天应增派巡逻队昼夜值班,遇险情时应发出警报。 防灾责任人及监测责任人按地质灾害分级管理原则,确定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 一般防灾措施①瞬时避险对策,应迅速向泥石流的横向(两侧)逃离,切不可顺泥石流沟向上游或下游跑动。 ,应立即通知下游可能波及的乡村、城镇和工矿单位做好撤离工作,同时,密切注视泥石流的发展动态,在出现可能毁坏或引起次生灾害的情况时,应结合次生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确定危险区范围和撤离、避让措施。 在泥石流的流径区和堆积区的群众听到泥石流的声响或泥石危险警报时,应立即往主河道两岸较高山坡的安全地带逃离。 ②一般防治措施在泥石流治理方面,主要采取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预报体系等综合防御体系。 泥石流综合治理措施甚多,概括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二大类,通常采用的工程防治措施有在物源区修筑谷坊坝,增加斜坡的稳定性,在形成区和流通区适宜地段修建拦挡坝和缝隙坝,对固体物质进行拦挡,在流通区、堆积区修建排导工程,以引排为主。 (四)地面塌陷灾害防灾预案编制位置地面塌陷行政区位置、坐标等,附平面图、剖面图及照片。 规模及主要特征包括地面塌陷面积、塌陷坑数量、分布规律、地表裂缝展布等。 危险区范围地面塌陷主要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在确定其现状范围基础上,预测发展情况。 危害性评估对塌陷范围内房屋、工程设施等受影响范围及程度进行评估。 塌陷前兆塌陷尽管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但由于在地下有一定的发展过程,仍有其前兆异常可寻,只要认真地监测和细致地观察,仍可发现其迹象。 这些前兆异常现象有:①孔(井)、泉的异常变化:如水位的骤升、骤降,流量的突增、突减,冒水冒气,水色突浑,翻砂涌浆等。 ②地面变形:地面出现地鼓、环形开裂或局部下沉等。 ③坑、塘、水库或田地积水突然冒水(气)泡、喷水柱或产生旋流、漏失等。 ④建筑物变形:如下沉、开裂、倾斜、作响,道路和管渠断裂错位等。 ⑤地下土层的垮落声响和微震,家禽家畜惊恐不安等。 监测内容①塌陷和地面变形的观测,如坑底下沉、坑壁坍塌等现象,尤其是注意观测塌陷坑周围裂缝的开裂和位移,必要时需设立观测标桩以取得定量数据。 ,一般为5~10日,但开裂变形发展较快时需加密至1~3日。 ②建筑物下沉、开裂变形位移观测:,以每一建筑物为一单元,在详细调查编录其变形的基础上,对每一条裂缝实施观测,布置的观测系统应控制其扩展的长度变化及其开裂的宽度变化,并能取得位移的方向和数量的定量数据。 ,应逐日观测,对变形极缓慢的建筑物可延至3~5日一次;。 ,如地下水源地附近、坑道排水点附近等,对重要建筑物(如Ⅰ类工业民用建筑、桥梁、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水坝等),虽尚无变形迹象,亦应根据具体情况,布置适当的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时间间隔一般可为10~15日,雨季可加密至5~10日。 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根据险情级别,确定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 应急防治措施①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 发现前兆应立即判定撤离计划。 ②塌陷发生后应及时填堵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 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③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④对严重开裂的建筑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等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五)潜在不稳定斜坡灾害防灾预案编制斜坡包括了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潜在不稳定斜坡在演变过程中将发生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变形与破坏,如滑坡、崩塌等。 斜坡的失稳和成灾总是与它的变形破坏相联系,斜坡在形成过程中,其内部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引起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等效应。 为适应这种应力状的变化,斜坡将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变形与破坏,在各种自然营力和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也可造成斜坡外形、内部结构及应力变化。 其破坏划分为斜坡变形、斜坡破坏和破坏后的继续运动三大类型,它们分别代表了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的三个演化阶段。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潜在不稳定斜坡:①各种类型的崩滑体。 ②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③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④斜坡已产生拉裂缝。 ⑤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⑥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⑦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⑧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⑨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潜在不稳定斜坡防灾预案编制内容与崩塌、滑坡编制内容类似,当潜在不稳定斜坡演变为崩塌时参照崩塌预案内容编制,当其演变为滑坡时参照滑坡预案内容编制。 第三篇 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监测一、简易监测手段和方法(一)监测手段简易测量工具包括卷尺、皮尺、测绳、水平尺、罗盘等,监测时测量点应保持固定,量测工具应保持不变。 (二)监测方法以宏观监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利用简易测量工具,对已有灾点的各种变形现象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周期性观测,并做好观测现象和数据的记录。 对于可能发生崩塌、滑坡的山坡,应以周期性地面调查、巡视为主。 变形监测的重点是灾害体的地面裂缝、建(构)筑物裂缝和地表排水等。 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前者如降雨、地震、泉水动态、洪水冲刷坡脚情况等;后者如地下开挖、爆破振动、山坡切坡和加载、陡坡垦植、渠塘渗漏、灌溉渗漏、地下排水等。 调查、巡视路线应垂直山坡从坡顶到坡脚。 做好巡查时间、巡查路线和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情况的简要记录。 如果在调查、巡视过程中,发现山坡有落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