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xx年修订版内容摘要:
地质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地质学在当代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重点:地质学概念,地质学研究方法。 掌握地质学、地质作用的概念。 重点掌握地质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意义;了解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 11 第二章 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第一节 宇宙的起源; 第二节 星系的演化 第三节 太阳系的起源 第四节 地球的早期演化 重点:地球的早期演化历史; 难点:宇宙 起源的各种假说。 掌握地球的早期演化历史,了解宇宙的起源、星系的演化、太阳系的起源 第三章 地球的结构与组成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地球的结构 重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波速结构、地壳的结构;难点地球的密度、压力、和重力加速度。 掌握地球的形态特点、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掌握地球的相关物理性质。 第四章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第一节 地球的能量系统 第二节 地质作用形 式 第三节 矿物与岩石 第四节 地质年代学 重点:组成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难点 : 主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手标本鉴定 掌握地质年代确定的方法、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 掌握矿物、岩石的概念,着重掌握主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手标本鉴定 12 第五章 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第一节 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类型; 第二节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 第三节 冰川和冰川作用; 第四节 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第五节 海 岸地质作用; 第六节 湖泊、沼泽地质作用; 第七节 风的地质作用; 第八节 主要地质灾害 (块体运动 )。 重点:风化作用概念及风化作用类型和方式;河流垂直侵蚀作用、侧方侵蚀作用概念和平衡过程,河流沉积作用原因及主要沉积地形;冰川概念;潜水面概念,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其相应的岩溶地形;波浪运动特征;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典型风蚀地形;干旱气候区外力地质作用特征及沙漠总特征 掌握风化作用概念及风化作用类型和方式;掌握河流垂直侵蚀作用概念和平衡过程,河流沉积作用原因及主要沉积地形;掌握 地面流水分类和影响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因素;掌握波浪运动特征,波浪对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和海蚀地形。 掌握潮湿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特征;掌握风的地质作用类型及典型风蚀地形;掌握干旱气候区外力地质作用特征及沙漠总特征;掌握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基本特征。 第六章 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构造变动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第五节 地震作用 重点: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构造变动的类型、地震的成因、地震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掌握 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构造变动的类型、地震的成因、地震作用、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理解地震的研究方法、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13 实验部分: 实验一:常见矿物手标本鉴定 实验二:岩浆岩的手标本鉴定 实验三:沉积岩的手标本鉴定 实验四:变质岩的手标本鉴定 实验五:校园景观石的描述与鉴定 四、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合 计 讲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习题 第一章 绪论 2 0 0 0 2 第二章 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4 0 0 0 4 第三章 地 球的结构与组成 4 0 0 0 4 第四章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4 8 0 0 12 第五章 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 14 0 0 0 14 第六章 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10 2 0 0 12 合 计 38 10 0 0 48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 推荐教材:《普通地质学》,吴泰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8 月,第 1 版 2. 教学参考书:《普通地质学》 , 叶俊林,地质出版社, 1996 年 10 月,第 1 版 六、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与板 书相结合的方法 , 本课程为考 试 课,考核的形式 为 闭卷考试。 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构成,其中 ,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期末卷面成绩占 50%。 平时成绩由考勤、课上提问、课后作业、期中大作业、上机实习等成绩组成。 修订人: 修订日期: 审核人: 审核日期: 14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 2020290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 Structural Geology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 适用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开课部门:地震科学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为专业基础课。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适当加强有关地质构造 制图和运用极射赤平投影方法,分析地质构造的技能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能够认识、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为在教学实习及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 先修课 有地球科学概论 , 该课程为构造地质学打下地质基础。 构造地质学也与同时进行的 水文地质学基础有交叉内容,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互相补充相关 知识。 后续课程 有 野外地质教学实习。 构造地质学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为教学实习中构造地质现象提供理论基础,并规范了后续地质报告的编写。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构造地质学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一节 构造地质学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二节 构造地质学的特点和分析研究方法; 第三节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第四节:构造地质学发展历史。 重点 : 构造地质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难点:无。 15 了解构造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特点、分析和研究思路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分析研究的兴趣。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第一节 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 第二节 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其露头界线; 第三节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点难点 重点:“ 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水平岩层、直立岩层及倾斜岩层的概念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岩层间、岩体与岩层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 难点:“ 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岩层间、岩体与岩层接触关系及形成过程。 掌握沉积岩的原生构造、面状和线状构造的产状概念及表示方法、各类岩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V”字型法则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第二章 原生构造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第二节 岩浆岩的原生构造 重点:沉积岩原生构造及利用原生构造判断顶底面。 难点: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面和底面。 理解 沉积岩、岩浆岩原生构造; 掌握 如何利用原生构造判断岩层顶底面。 第三章 构造分析力学基础 第一节 应力和应力状态 第二节 应力 分析 第三节 应变 的概念 第四节 岩石 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岩石的破坏 重点: 应力状态、及应力椭球 ,应变及岩石的破坏。 16 难点:应力分析原理及方法。 理解 地质构造力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影响岩石破坏的影响因素及岩石的破裂方式。 第四章 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 内容 第一节 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 重点: 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剪切、纯剪切意义及应力方式。 难点: 简单剪切、纯剪切 地质 意义及应力方式。 了解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原理和方法 ; 理解地质构造变形的规律 ; 掌握有限应变的基本概念及简单剪切、纯剪切的意义。 第五章 褶皱 第一节 褶皱的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 第二节 褶皱的形态描述 第三节 褶皱的分类 第四节 叠加褶皱 第五节 褶皱作用 重点: 褶皱要素及褶皱位态分类;褶皱轴面等概念及其产状确定 , 剪切、横弯 褶 皱作用。 难点:褶皱分类中的理查德褶皱产状类型及兰姆赛褶皱横截面几何类型。 理解叠加褶皱的基本型式 ,褶皱的几种基本作用 ,褶皱作用因素 ;掌握褶皱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理查德位态分类及兰姆赛横截面分类 ,纵弯褶皱作用概念及特征,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区别。 第六章 节理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第二节 节理组合和节理分期 第三节 节理的 形成与主应力关系 17 第四节 节理脉的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 重点: 节理力学分类及其特征。 难点:节理充填机制和压溶作用中的 缝合线构造、节 理的充填特征。 理解节理的形成与主应力关系; 掌握节理的概念、节理几何分类、节理力学分类及特征。 第七章 断层 第一节 断层几何要素和位移 第二节 断层的分类 第三节 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 第四节 断层效应 第五节 断层的作用时间。 重点: 断层要素、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各类断层的特征及断层识别。 断层的分类。 难点 : 断层的位移方向的确定。 了解各种各样的断层效应 ; 理解并掌握断层的概念及其与节理的区别、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及其各自特征 , 各种断层的 形成机制和力学背景 ; 掌握断层的识别及观察和研究方法。 第八章 区域性大断裂 第一节 逆冲推覆构造 第二节 伸展构造 第三节 走向滑动断层 重点 : 区域深大断裂、裂谷、逆冲推覆构造、走向滑动断层 的概念及特征。 难点 : 逆冲推覆构造与褶皱,及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联系和区别。 理解逆冲推覆构造基本特征、变质核杂岩定义 ; 掌握三种大型断层概念、特征及走滑断层、转换断层的区别。 第九章 叶 理 和线理 18 第一节 叶理 第二节 线理 重点 : 叶理的概 念及域组构特征、叶理的分类及分类特征、叶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内容。 难点 : 为叶理成因及线理的野外研究。 理解劈理的 概念及域组构特征、劈理的分类及分类特征和野外观察与研究内容 ;掌握 线理的概念及各种特征、线理的野外观察与研究。 第十章 变质岩区构造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变质岩区的构造置换 第三节 韧性剪切带 重点 :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 构造置换、叠加褶皱 概念及特征。 难点 : 韧性断层中糜棱岩概念与类型,剪切运动方向确认。 理解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构造置换、叠加褶皱 ; 掌握韧性剪切带特征及糜棱岩定义 , 利用糜棱岩判断剪切运动方向。 (二)实验部分 1. 赤平投影原理及操作 2. 分析水平岩层及倾斜岩层地质图 3. 在地质图上求厚度及埋深 4. 读褶皱地区地质图 5. 绘制节理等密图 6. 断裂地区地质图 7 综合分析地质图 四、 课程学时分配(以章节为单位) 19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合 计 讲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习题 绪 论 2 2 0 0 4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2 0 0 第二章 原生构造 2 0 0 第三章 构造分析力学基础 4 0 0 0 4 第四章 岩石的有限应变分析 2 0 0 0 2 第五章 褶皱 4 2 0 0 6 第六章 节理 2 2 0 0 4 第七章 断层 4 2 0 0 6 第八章 区域性大断裂 3 0 0 0 3 第九章 叶理和线理 3 0 0 0 3 第十章 变质岩区构造 4 4 0 0 8 合 计 32 16 0 0 48 五、 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推荐教材: 《构造地质 学》, 李德伦,王恩林主编,吉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0 年 8 月 , 第一版; 教学参考书: 《地球构造导论》 , E. W. 斯宾塞( E. ), 1977;朱志澄等译, 北京:地质出版社 , 19。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汇编20xx年修订版
相关推荐
,对于特殊角度的规格尤其要严格控制。 钢筋应平直,无局部曲折。 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污和铁锈,否则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 带有颗粒的表面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钢筋制作完成后要进行严格自检,并做好钢筋跟踪管理台帐记录。 制成后的成品钢筋分类码放整齐,并且要明确挂牌。 根据现场需要运至现场进行连接绑扎。 钢筋绑扎前,根据结构特点,设计要求,预埋管、铁件等,制定合理的绑扎顺序。
时检测粗集料针片状、超径颗粒含量,级配,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机铺5000m小型机具1500m3一批含泥量、泥块含量机铺2000m小型机具1000m3一批坚固性、岩石抗压强度、压碎指标进厂前测含水量降雨或湿度变化随时测砂细度模数,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级配机铺4000m小型机具1500m3一批含泥量、泥块
楼梯、护栏、扶手、窗帘盒(杆)、窗台板、台面、棚线、角线、护墙板、踢脚板、检修口、花饰等细部制品的设计。 细部制品设计应考虑细部部品设计的安全性,所用材料必须符合消防要求及质检合格的国家标准环保型装饰材料,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标志的材料和部品。 细部工程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计文件应明确细部部品所用材料的品种、规格、含水率等质量指标和技术参数;2 设计文件应有细部部品的固定方法的节点详图;3
> xxyyQG ZEZEGZ 抗倾覆稳定系数 : 1122110xxyyGGZEZEZGZGK 满足要求 基底合力偏心距验算 N 至墙趾 A的距离 112211NZEZEZGZGZ xxyyGGN 基底合力偏心距 03 NZBe; 地基承载力验算 k P ) ( )61( 001
理人员参加,例会重点解决质量、进度、施工技术等难点。 明确各项问题的解决办法及时间,并形成会议纪要。 用工管理,选派组织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的作业队伍,树立连续作战的精神,确保工期的按时和提前完成。 针对上述工程特点,我公司在制定施工措施时,认真分析问题关键之所在,作出优化的管理路线及正确、高效的决策,抓住主要矛盾,使各种制约生产的困难和障碍解决在各施工工序开始之前,以确保 “优质、快速
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从而保持生物的亲 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 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 的过程。 ( 2)过程:受精卵 增殖为多细胞 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 发育为生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