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建筑市政工程论文内容摘要:

北京平民住房用砖一般多为整条砖加碎砖。 整条砖长九寸 ( 30cm)、宽四寸五( 15cm)、厚一寸二( 4cm),砖的正面正中有一深沟贯穿整个长度。 砖为深灰色,比现在机制红砖大而宽,但略薄。 除条型砖外,北京房屋建筑在不是关键的部位则多用碎砖头或半头砖。 这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缺面少角的转头瓦块在北京泥瓦匠手中都会派上用场。 具体的砌法是先用条砖砌出四角,中间用碎砖头与泥填充,略向里缩,外面再刷上白灰,即省材料又美观。 这种墙称软心墙,我们常见的北京居民小院的山墙、后檐墙、院墙多是这种软心砌法。 这也算是北京地区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之所以碎砖砌墙墙不塌,是因为房屋的重量是 由梁柱等木构架承载的,墙体并不承重,只起分隔与保温的作用。 少水 多绿化的庭院装饰 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 明代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有李园(今清华园的前身)、勺园、定园、梁家园等,这些名噪一时的园林大都以水取胜。 到了清代,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北京的水源也越来越不足,清朝廷公布了不准民间私引活水造园的规定,故北京清代的私园,除少数王府花园之外,极少凿池引水,再加上北京宅基地相对紧张,私园的规模也比较小。 因此,与苏州的私家园林相比,北京的私园无疑是逊色不少。 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 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 在较大的私家花园中,偶尔有人工砌成的水池,一般也都是死水,功能和鱼缸差不多,但观赏性无疑提高了许多。 如位于北京东城区帽儿胡同的可园,花园主体的中心便砌有一形态自然的水池,面积虽然不大,但池水蜿蜒通向南边的假山山脚,似有源头活水一般,假山、游廊、亭、桥、花厅皆围绕水池布置,使可园具有了几分江南园林的秀色,成为北京现存私家园林中的佼佼者。 更多的北京庭院、私园则以建筑物和叠石为 主题,辅以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藤蔓。 老北京院中最常见的树种有:石榴,春华秋实,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子孙昌盛的象征;海棠,春华秋实,与玉兰共称玉棠富贵;丁香,芬芳馥郁;葡萄,既可遮阳纳凉,又是果品中的美味。 以上这些树种树型大都比较美观,高矮适度。 夏天枝繁叶茂,可防止阳光直射室内;秋天果实累累,可以尝鲜;冬天落叶,使室内阳光充足。 此外槐树和枣树也是老北京人家常见的树种,不仅因为槐花香、红枣甜,而且还有封侯拜相的美意。 《周礼》中记载有三槐九棘的制度:“掌建邦外朝之法。 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 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注:见:《周礼。 朝士》。 )也就是说在朝庭中种上左右两列各九棵枣树(古称棘),正面种上三颗槐树,作为公侯将相群吏列位的标志。 后人便以棘和槐代指朝廷高位。 如“位极三槐”(注:《陈书。 侯安都传》:“位极三槐,任居四岳。 ”)、“将登槐棘”(注:任fǎng@①《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等等。 更有人在自家庭院中种上三颗槐树,并预言自己的后人将有位列三公者(注:《宋书。 王旦传》:“王旦父祜为兵部侍郎,……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 ,此其所以志也。 ‘“)。 因此,老北京人家槐树几乎是必种的,俗谚曰:”有老槐,必有老宅。 “由于槐树树型过于高大,大都种在外庭或大门之外。 北京的枣树以郎家园产的最为有名,是贡果,这两年开始有人开发这一品种,一斤郎枣要卖到二三十元。 至于草花,常见的有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串红等。 但是老北京的庭院绿化也有些忌讳,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树、柏树、桑树、梨树种进四合院,因为松柏是阴宅种的树,桑与”丧“同音,而梨则意味着分离。 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许多宅院也引种了松柏,虽然四季常青,但冬日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