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制度内容摘要:

准预防措施。 临床科室使用后的污染器物必须进行常水冲洗。 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清洗。 化学消毒前污染器械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去污处理。 消毒液及酶、碱性清洁剂的使用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正确选择洗涤程序,每日进行设备的维护及保养。 清洗机清洗消毒时通过 Ao 值计算评定消毒作用水平。 用水枪、气枪处理管腔类器物,不耐湿、热的物品用化学消毒方法,其它物品均用热力法消毒。 严格遵守清洗消毒技术规程,监测器物是否达到质量标准并记录。 器物包装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着装规范,洗手后进行操作。 包装材料选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格产 品,一次性塑封包装材料宽度大于 6mm,器物四周距封口处 ,封口严密完整。 新包装 材料 先用生物指示剂验证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使用。 新棉布洗涤去浆后再应用,包布清洁无破损。 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和硬质容器一用一清洗。 手术器物用双层包布包装,器皿类物品单个包装。 按物品种类给予不同包装方法,灭菌标识、包装体积、重量、干湿度符合规范要求。 详记包装种类、数量及质量。 消毒灭菌管理制度 坚守工作岗位,严格遵守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每次灭菌时对灭菌器进行工艺、化学检测并记录。 根据器物污染的 危害程度、消毒物品的材质、选择不同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选择先进实用、灭菌效能监测合格的设备进行灭菌工作。 建立灭菌设备运行与监测记录并归档保存。 灭菌设备每年年检,各种仪表安全阀半年检测一次。 监测技术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仪器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 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年由当地压力检测中心,检测发证后方可应用。 每周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植入性器械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 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和灭菌失败后,立即分析查找原因 并 检修,进行 BD 试验和生物监测,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 使用。 监测方法符合卫生部的有关要求。 监测所用的指示物和指示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在有效期内使用。 定期检测,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灭菌运行记录与监测结果存档备查。 无菌物品储存管理制度 无菌物品存放于室温 25℃,湿度 60%的无菌间内, 摆放有序,分类放置。 一次与非一次性物品分间存放。 无菌物品放置距地面 20cm、距天花板 50cm、距墙 5cm 的储物架上。 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须去掉外包装后进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无菌物品储存不得超过无菌有效期,下送时无菌物品应密闭存放。 无菌物品交接清楚,帐物相符。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医疗用品 必须统一集中采购,所购一次性使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必须由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三证一件即:卫生许可证、经营企业许可证、卫生部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卫生许可证批件。 建立质量验收制度,按国家标准抽检每一批号产品的批批检验报告、灭菌日期、出厂日期(必须超过 10 天以上方可应用)、无菌有效期、灭菌标识、包装、灭菌方法等符合要求。 严格保管,不得将包装 破损、超过“灭菌有效期”以及包装上未注明灭菌日期和无菌有效期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用于临床。 一次性无菌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 20cm、距天花板 50cm、距墙 5cm。 医疗废品按要求进行分类、包装、集中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 外包装后,传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建立质量登记本。 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时,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详细登记时间、种类、事件经过、结果、涉及产品单位、批号,汇报护士长和相关部门;及时封存取样送检,不得擅自处理。 加强库房管理,做 到月有计划,出入库帐目相符。 按临床需要,统一下送到临床科室,双方经查对后办理发物签字手续。 热源反应追查制度 发生输液热源反应后,由病房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护理部并保留全套输液器及原瓶残留液体以备 检验。 负责检验人员判断为输液反应原因时,可根据需要抽检消毒供应中心同批号的样品,进行检验。 消毒供应中心接到通知后,积极协助查找发生原因。 若与消毒供应有相关因素,及时整改。 消毒供应中心认真执行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发放和使用管理。 若有问题,及时组织全科人员分析、讨论,提出防范措施。 质量管理制度 (一) 查对制度 回收器械物品时:查对名称、数量、初步处理情况、器械完好程度。 清洗消毒时:查对消毒液及酶、碱性清洁剂的配制浓度、浸泡消毒时间、酶洗前残余消毒液与碱性清洁剂是否冲洗干净。 包装时:查对器械、敷料的名称、数量、质量、干燥度。 灭菌前:查对器械、敷料包装规格、重量是否符合要求、装放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