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复习资料汇总内容摘要:

主要优点:在于不像集中式路由那样会因中央路由站点的崩溃而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主要的不利之处在于:相对于统一路由功能的集中式管理而言,边界路由需要对多个物理设备进行管理。 另外此种方式可能比由一个集中式路由器和多个较便宜的边界路由器组成的集中式方案在价格上要贵一些。 2.) “独臂”路由器  采用“独臂”路由器的网络方案因能消除主干网上集中式处理和高延迟的路由功能而越来越受广泛的关注。 要求:  大部分报文在VLAN内传输;  少量的报文通过路由器进行传输。 这种路由器一般接在主干网上的一个交换设备上,以使得网络中的大部分报文在通过主干网时无需通过路由器进行处理,而且此种方式配置和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优点: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VLAN内的报文将用不着通过路由器而直接在交换设备间进行高速传输。 这种路由方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仍然是一种集中式的路由策略,因此在主干网上一般均设置有多个冗余“独臂”路由器,但如果网络中VLAN之间的数据传输量比较大,那么在路由器处将形成瓶颈。 3 .) 第三层交换技术  在第三层交换技术的章节中,已经详细地讨论了各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有的技术方案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路由功能的交换器。 特别是基于智能可编程ASIC技术的第三层交换器,它既包括了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交换功能,而且还具备路由寻址功能。 因此利用它来作为网络的主干交换器,既可以根据多种方法来定义VLAN成员,继后配置VLAN,又能不附加其它路由设备来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 不论从网络结构还是降低网络传输延迟来说,用第三层交换技术不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1. L3交换技术解决方案的分类  基于核心模型和基于边缘多层混合交换模型。 主要解决核心关键节点,即路由器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有两种方案:  (1)对于每一个数据包都需检查源/目的IP地址的方法,改为检查数据分组携带的网络流标志为依据,这样就大大减小了检查的时间,提高了吞吐率。 (2)完全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硬件以线速来实现路由器的路由/转发、流控、管理、服务质量等功能。 “一次路由,随后交换”的方案:  (1)这种方案认为网络智能应该在网络的边缘,而不是在网路的关键节点实现,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网络中继点的额外开销。 (2)这种方案认为绝大多数策略和请求都在端系统上完成,少数特定的控制功能(如身份认证、防火墙、流量统计等)则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络核心节点的智能系统。 (3)这种方案认为在第三层路由一次,然后在第二层交换端到端的网络数据分组。 (1)一个仿真客户机(LEC)  (2)一个仿真服务(LE Service)  a.)仿真配置服务器(LECS)  b.)仿真服务器(LES)  c.)广播和未知服务(BUS)。 ①设备间②工作区③水平④垂直⑤建组群⑥管理 六个子系统组成    ①提高管理效率②控制广播数据③增加网络安全④减少站点移动和改变的开销⑤实现虚以工作组  (与以太网的比较)  (1)适应中负荷的应用环境  (2)既有实事性能和优先权机制  (3)环网媒体可以使用光纤  (4)覆盖面积较大,可达几十公里  (1)星型拓扑结构,采用集线器作为星型的核心  (2)采用UTP,发送和接受物力上分开  (3)网络站点通过网卡直接连接集线器    (1)媒体上信号的再生和在定时  (2)检测碰撞  (3)端口的扩展功能  (4)混合连接10BASE5与10BASET及10BASE2以太网系统  (与传统的半双工比较)  (1)端口上采用两根双绞线或光纤收发分开,同时接受和发送,不再受CSMA/CD的约束;,在端口上发送帧不再产生帧的碰撞,已经没有碰撞域的存在了。 (2)端口之间的媒体长度仅与媒体衰耗有关,而不像传统以太网受冲突域的限制。 (1)不采用简单的强度调制编码(用有无载波来确定),因同步信号难于提取;  (2)FDDI采用两级编码的方式,第一级选用4B/5B码,效率高,并保证出现跃变;  (3)第二级编码,将4B/5B码进一步编成NRZI(非立即归零码),改善接收的可靠性;NRZI(非立即归零码)为差分编码。 (4)NRZI(非立即归零码)的编码规则:“1”用跃变表示,“0”则不跃变。 (5)4B/5B码的选择基于这样一个保证,采用NRZI(非立即归零码),在一行中不允许出现多于3个“0”的情况,提供同步信息。 (6)关于4B/5B码:除0~15数字外,其他的码还可代表其他意义,.    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陆、电子公告、信息浏览、高级超文本浏览、自动标题搜索,dns等    (1)按结构分:共享和交换型  (2)按媒体分:100BASET与100BASEFX即双绞线和光纤  (3)按设备分:单台非扩展、叠堆型和厢体型    分两大部份: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1)数据链路层:LLC不列入以太网标准;MAC层分:帧的封装/解封装及控制  (2)物理层:物理信令(PLS)和媒体连接单元(MAU)和媒体三部分组成    (1)软件执行交换结构  (2)矩阵交换结构(3)总线交换结构  (4)共享存储器结构    (1)采用传统的计算机结构  (2)采用并行处理结构  (3)背板采用纵横交换结构  (4)并行处理和背板采用纵横相结合的结构   (1)星型拓扑结构,采用集线器作为星型的核心  (2)采用UTP,发送和接受物力上分开  (3)网络站点通过网卡直接连接集线器    (1)媒体上信号的再生和在定时  (2)检测碰撞  (3)端口的扩展功能  (4)混合连接10BASE5与10BASET及10BASE2以太网系统  (与传统的半双工比较)  (1)端口上采用两根双绞线或光纤收发分开,同时接受和发送,不再受CSMA/CD的约束;,在端口上发送帧不再产生帧的碰撞,已经没有碰撞域的存在了。 (2)端口之间的媒体长度仅与媒体衰耗有关,而不像传统以太网受冲突域的限制。 (1)不采用简单的强度调制编码(用有无载波来确定),因同步信号难于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