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技术经济学前沿问题内容摘要:

本问题 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的创新组织 ,即有一个明确的组织界限,有相应的制度性安排“规制”全体成员的行为,组织内有严格的分工与合作。 特点:正式化程度高,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非正式组织 即没有一个严格的组织界限,受约束程度较小,特定组织有 自己的制度安排,组织边界及制度随创新过程进展而变。 特点:灵活性高,有利于激发创造性和积极性。 ②专门组织与非专门组织。 ③集权与分权。 集权的主要优点:容易保证创新活动的总体协调,减少工作交叉或重复,利于直接控制。 分权的优点:容易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利于相互学习和交流。 ④组织的协调性。 企业各职能部门都要关心企业的创新活动。 ⑤适时的组织变革。 特定的技术创新活动要求建立对应的企业组织。 企业组织要适应技术创新的需要。 ( 2)典型的创新组织模式 ①新产品委员会。 主要功能:负责企业产品创新策划;组织产品创新方案评价 ;协调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部门关系;组织新产品鉴定和试销;组织企业有关部门向市场推荐新产品;负责协调企业产品创新与常规经营的资源配置矛盾。 ②新事业发展部。 主要功能:提出产品创新目标建议;制定获取新产品设想的调研计划;筛选新产品设想;拟定新产品设计的技术指标;提出新产品试销建议并组织试销;进行产品创新过程的全程控制。 第 9 章 技术经济学前言问题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9 ③产品经理制。 即对企业经营的产品大类分别设置专门经理人员。 ④矩阵式创新小组。 创新小组由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和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 ⑤企业技术中心。 主要职能:着眼企业长期发展,对重大关键技 术进行自主开发;参与企业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重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论证,为企业产品和技术决策提供咨询;与企业外部合作创新;吸引企业外部人才以各种方式来企业工作,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人才;对企业内其他技术机构提供指导;对企业占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推广。 ⑥虚拟型创新组织。 即为响应已出现或将出现的市场机会而组成的虚拟的创新公司或创新联合体。 ⑦企业技术联盟。 指两个独立法人企业联合起来,旨在实现技术资源互补、减少单个企业开发成本和风险,而共同开发某一新技术的创新组织。 虚拟制造 ( 1) OEM 与 ODM 的含义 虚拟制造是实现创新产品有效生产和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OEM 与 ODM 是其具体形式。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即“原始设备制造商”、“代工生产”或“定牌制造”,其涵义是产品的购买者给产品生产者提供产品的各种设计参数、图样和技术设备支持,以使产品质量、规格和型号符合购买者需要。 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即“原始设计制造商”,其中产品设计不再由购买者给定,而由产品生产商提供。 ( 2)选择 ODM/OEM 的一般流程 ① 项目的 ODM/OEM 可行性分析; ② 评估前准备,主要是确定评估指标和成立评审专家小组; ③ 对目标 ODM/OEM 厂商进行评估; ④ 评估结论和 ODM/OEM 厂商的最终选择; ⑤ 过程评估和后评估。 ( 3) ODM/OEM 运作的关键环节 ① 研发管理。 包括关键件的性能价格选择;设计质量控制;产品转化等。 ② 制程品质管理。 包括关键元器件质量控制;制程过程质量控制;不合格品的处理;危机处理等。 ③ 柔度产能管理。 即当产品的市场要求发生突发性变化时,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对生产能力进行调整的可能性。 ( 4) ODM/OEM 方式的局限性 第一, 容易形成创新者对生 产商和供应商的过于依赖; 第二, 导致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外泄,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 风险控制的难度大; 第四, 容易忽视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 企业的技术整合 技术整合的定义:即企业用以选择、提炼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而将这些技术集成为合理的产品设计方案与制造流程的系统方法。 技术整合的意义 :技术整合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且技术整合的新方法大量涌现,市场优势常常属于那些善于实施技术整合的企业。 而不是那些花费巨大力气开发这些新技术的企业。 技术整合的美国经验 :由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开发新技术,由企业 的工程部门选择和提炼采用那些技术,然后将新产品的制造流程交给专门的生产机构。 科学研究环节与开发环节的有效衔接是技术整合成败的关键。 第 9 章 技术经济学前言问题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10 技术整合的日本经验 :由经验丰富的雇员组成松散的协力小组,来完成技术整合的任务。 依赖于以往的经验和对技术的直感。 追求成长的企业的知识管理 ( 1)知识管理的内涵与要素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围绕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开展的管理。 企业成长中的知识管理,指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的管理,目的是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成长的需要,以利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使企业实现新 的成长和发展。 知识管理的主要要素包括:知识管理的战略、组织、预算、激励机制、技术和评估。 ( 2)知识管理的目的、职能与内容 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企业最大限度地生产、获取、使用、传播知识,为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知识共享平台,为市场了解企业提供窗口,以形成企业的某种竞争优势,同时为市场提供商品过程中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知识管理的职能: ① 确定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 ② 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③ 开发和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实现企业知识资产的价值。 ④ 评估企业生产、获取、传播、共享、集成、利用知识的绩效。 知识管 理的内容: ① 知识生产的管理; ② 知识获取的管理; ③ 知识传播的管理; ④ 知识共享的管理; ⑤ 知识集成的管理。 (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设 要建好、用好知识管理系统,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 明确该类系统应起到的作用; 第二, 明确该类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第三, 明确可实现期望功能的系统结构; 第四, 提高知识编码化的程度; 第五, 将知识管理落实到人。 ( 4)追求成长的企业的知识管理 对内的知识管理: ① 在企业内部培育“知识共享文化”; ②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设立职位; ③ 挖掘并共享企业既有的知识; ④ 开发建设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系统; ⑤ 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的技 能培训; ⑥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对外的知识管理: ① 研发部门:从客户那里获得信息和知识,以开发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 ② 销售部门:随时了解用户,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 ③ 售后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服务知识。 创新与企业成长 企业成长的五类要素:商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兼并收购、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不第 9 章 技术经济学前言问题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11 难发现,创新在企业成长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1)商务模式创新与企业成长 可用商务模式来评价寻踪企业的兴衰成败。 联想就是一个典型。 起先联想的商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技 — 工 — 贸”,但企业成长遇到了较大困难。 其后将商务模 式调整为“贸 — 工— 技”,没有几年,企业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2)技术创新集群与企业成长 技术创新的集群化即形成创新集群,将形成一定程度的“集聚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企业要高速增长和健康成长,培育技术创新集群是极为必要和有益的。 技术创新集群的种类: 企业内技术创新集群:在同一企业内部基于技术关联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 企业间技术创新集群:在不同企业之间基于技术关联形成的技术创新集群。 基于某一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集群:创新产品的技术性能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创新集群。 基于某一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集群: 企业在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以满足市场的差异化为目的,而持续创新所形成的创新集群。 渗透性创新集群:向某一技术关联领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集群。 顺轨性创新集群和衍生性创新集群的区别:顺轨性创新一般会伴随着企业核心技术的延伸性变化,形成技术水平更高的新一代产品;衍生性创新在企业核心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局部变革和调整,形成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差别化、系列化产品。 企业技术战略 技术与企业战略的高度整合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的核心。 技术战略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成为技术管理中新兴的重要研究领域。 技术战略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涵义就是企业的重要战略性的技术选择。 战略性的技术选择能够提供企业的竞争优势。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创造全新的业务和竞争领域;第二,通过改变现有竞争领域的竞争规则;第三,通过支持现有业务。 技术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一, 对企业目前技术资源的状况和技术能力的水平进行评估; 第二, 产业竞争和技术演化趋势的分析; 第三, 核心技术选择; 第四, 确定研究开发投入的强度; 第五, 确定技术源的获取模式; 第六, 技术应用的相关资源; 第七, 技术在产品和价值链的运用; 第八, 确定将新技术引入市场的时间和方式; 第九, 对创新进行有效管理。 按照进入市场的时机、技 术创新特征和市场竞争的态势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将技术战略分为三种类型: 领先创新战略; 跟随创新战略; 模仿创新型战略。 目前,我国主要应该采用跟随创新战略和模仿创新战略,而不是领先创新战略。 第 3 章 产业层面的技术经济前沿问题 企业创新的行业技术轨道 第 9 章 技术经济学前言问题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12 ( 1)技术轨道与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轨道: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同行业不得不采取的近乎一致的技术选择方法、核心技术路线、产品主导设计模式、技术整合方式、产品和工艺技术标准,以及主流的制造流程。 如某些产品技术体制上的“苏联模式”,“美国模式”。 企业 创新的产业技术轨道的特征: 第一, 行业性。 技术轨道是就某个行业而言的,几乎不存在跨行业的技术轨道。 第二, 渐成性。 特定技术轨道通常是通过“新技术 — 新技术体系 — 技术范式 — 技术轨道”这一演化过程形成的。 第三, 结构性。 不是由单一的技术构成,而是一系列相关技术组成的技术体系。 第四, 刚性。 一旦形成了某种特定的技术轨道,一定水平和一定时期内很难改变。 第五, 不可逆性。 行业技术轨道的转辙是不可逆的。 第六, 主导性。 一定的技术轨道会在较长时间内主导同行业的创新努力。 ( 2)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 企业创新的行业技术轨道的形成主要是由三类因素决定: ① 科技的根本 性进展; ② 行业技术积累; ③ 市场需求的递进扩张和品种上的发展。 ( 3)行业产品创新技术轨道的延伸 企业创新的行业技术轨道的延伸主要是由两类因素决定: ① 技术轨道向前延伸的可能性。 这主要取决于技术轨道的刚性及其刚性的方向;行业发展依赖的基础科学;行业性技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积累;以及行业投资能力等。 ② 技术轨道向前延伸的必要性。 这主要由市场需求态势决定。 ( 4)行业技术轨道的转辙 导致行业技术轨道转辙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三大类: 一是作为特定行业发展基础的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的新进展。 二是重大的需求变化。 三是主导企 业的技术轨道发生了跳跃性变化。 ( 5)技术轨道转辙的“切换成本”问题 技术轨道转辙的“切换成本”主要包括以下费用: 一是放弃原有技术轨道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是清理原有技术轨道的直接费用。 三是企业进入新的技术轨道的“进入费用”。 规模经济典例:轿车工业发展问题(略) 技术标准与市场竞争 ( 1)标准与技术标准 标准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是对经济、技术和管理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相关性特征的重复性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做出统一规定。 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2020 年 9 月,《科学报》报道,由我国国家标准演化出的国际标准不到国际标准总体的千分之三。 ( 2)标准的详尽分类 按所定义的内容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