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智能建筑概述内容摘要:
、具 有人情味、能使人获得便利的服务和舒适的享受,决不能把人沦为环境的俘虏、技术的奴隶。 四、智能建筑的主流技术 智能建筑在世界上被誉为世纪性建筑,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具体表 现,智 能建筑也将成为 21 世纪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 智能建筑的主流技术,既是先进技术又是流行 技术,即工程中通常应采用的技术。 考虑的基点是:工程不是科研,工程不宜采用最先进的科研新技术,而应采用成熟的先进技术。 这些主流技术包括智能建筑从 BA S、 CAS及OA S (简称 3A )向上层发展成为系统集成 (System Integrati on , SI),向下延伸为 3A各自 包括的各个子系统 (大约十余个子系统 )。 涉及领域之广泛,内容之深入均超出了前人所达到 的广度与深度。 这里不对每个子系统主流技术的具体方面展开,仅从宏观上谈谈主流技术运用。 (一 )楼宇自动化系统 (B 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 ) 世界上高层建筑 BAS产品从 20 世纪 50 年代就开始采用模拟式自控, 60、70 年代改进为数字式自控, 80 年代 采用专用微型计算机进 行管理、监控与显示,技术趋于成熟,取名为集散 式 (即集中管理、分散控制 )自控系统。 主要技术特征是采用了直接数据控制 (Direct Digita l Control, DDC)技术,它是 8 位或16 位微处理机,由运算、存储模块及输入/输出模块构成 控制单元,也是目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 BAS产品。 其代表产品有H oneyWell 公司 Excel 500 0 系列、J ohnson 公司M etasys 系统、 Landiamp。 Stae fa 公司 S600、 Andover 公司Contium(TM )系统、 SingaporeEamp。 E 公司 ST8200 系统和S iebe 公司Network8000 系统等。 90 年代中期,BAS系统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开始考虑上层控制总线与其他子系统 ( 消防FA、闭路电视监控CCTV、出入口管理系统等 )联网。 由于 BAS的信号传输和数据 通信的通信网有了统一的通信协议,对多个供应商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可采用BAC Net (Building A utomation Control N et work)互联标准 (N ASISPC 135)。 该标准由美国暖 通空调学会 (ASHR AE)制订,世界上已有 100 多个公司承认并参加,已于 1996 年正式批准成为美国标准, 1997 年成为欧洲标准。 美国E ch elon 公司于 1992 年提出了 LONWORKS技术,它标志着控制系统网络的新纪元。 当今, LONWORKS技术已从工业自控发展至智能建筑BAS自控系统,它的开放 性、互操作性、可靠性、无中心控制等突出优点已被世人所公认。 目前世界上各大BAS公司纷纷推出这类新产品,如 Siebe 公司的 I/A (Intelligent/Automation )系统,H on eywell E xcel 5000 OPEN型,西门子楼宇科技下属竺吉尔,马四法公司的 S600A POGUE等。 美国VAC OM公司与我国合资成立的佛山康联自动化工程公司,产品有BAS K3000。 此外,德国 ISC 公司开发的 “ 傻瓜型 ” BAS系统 (S ea C hange),也引人注目。 LONWORKS虽是先进技术,但至今还不完善,主要问题是不配套,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接口协议还未解决,在 BAS各种传感器中还未普遍采用Echelon 芯片,目前的 LONW ORK S 系统产品多数还处于过渡阶段。 因此从事LONWORKS技术开发的公司必须加快进度,推出全套完整成熟产品,否则工程会处于半拉子,造成严重后 果。 工程中仍可广泛采 用比较成熟的BAS集散式控制系统,因为它既满足舒适性,又可节能 30%,已有很多成功的先例。 (二 )系统集成 (System Integration, SI)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 (IT )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搞系统集成,智能建筑更是与系统集成紧密相关。 关于系统集成的定 义,国际上至今还不明确。 由江苏省建委和技术监督局 1998 年 3 月发布的 “ 智能建筑化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 中,提出系统集成是将智能建筑内不同功能的子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连接在一起,以实现综合信息、资源和整体任务 共享的方式。 在集成程度上,系统集成已从 IBMS (Int egrated Building Management S ystems )、 12BMS (Integrated 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 stems)发展到 13BMS (I nt egrated Intelligent Inter Bu ilding Manage ment Systems)。 智能建筑系统 的系统集成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知识面宽,具有系统工程设计思想,而且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也就是说,设计者应在建设上把智能楼 宇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 系统、办公自动化 系统和分离的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到一个既相互关联而又协调统一的系统中,巧妙灵活地运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和潜力。 由于智能建筑的 系统集成是一个极 其复杂的工作,目前系统集成技术尚不成熟。 (三 )结构化布线系统 (Structure C able System, SCS) 对结构化布线系统主流技术的要求是:。 除语言点、数据点采用 5 类或超 5 类UTP或STP以外,应预留或设光纤到桌面 (Fiber to D esk )点,并占 15%左右。 暂时 不用的话可采用光纤技术,预埋光纤管。 采用多膜光纤传送数据信号,大对数 3 类线传送语言信号,并建议预留一部分大对数 5 类线作传送数据信号的备份。 语言采用背架式,数据采用P atch P ane l。 MDF和IDF均采用 19 英寸标准机柜。 ,建议推广应用SCS计算机管理系统。 以色列RIT公司新推出的P atch vie w 系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有条件工程应考虑采用计算机管理系 统,对减少跳线、加强物管大为有益。 外国有些公司提出的千兆比布线,有点超前,在主 干网上可以考虑,但水平线缆用 5 类或光纤传输,速率足够可用。 采用 UTP还是 STP应视大 楼功能而定。 一般的工程采用UTP即可满足要求,不要盲目追求高性能。 抗电磁干扰要求较高的医院、金融大厦采用ST P,其中,瑞士 Datwyler 产品性 能较好。 (四 )其他主流技术概要。 对智能大楼而言,不能采用传统型消防系统,宜采用智能型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即具有 智能探测和智能监测兼有的系统。 目前,国外最新提出的是 采用模糊人工神经网络分布智能火灾报警系统以及多元复合高性能探测器,可满足现代 智能建筑防火的需要。 这是目前惯用的监控系统,最大优点是采用长延时录像机,但其图像质量差,又不便于保存, 无法与先进的数字压缩式监控系统相抗衡。 后者的优点是光 盘录像,清晰度高,但价格昂贵。 目前主流技术是采用数字压缩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比。第一节智能建筑概述
相关推荐
理论为指导,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加牢固地确立了一个党员所必须确立的科学信仰,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 二是通过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实践活动加强党性修养。 学习期间,培训部组织我们到参观了“省警示教育基地”,赴保山大亮山善洲林场党性教育基地,缅怀杨善洲老书记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此外到西山区法院进行经济案件庭审观摩体验式教学
(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 4)场 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 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 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整治和改造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
填筑时应预留削坡余量,边刷粘土浆边回填,并按照填筑层数逐层检验填筑质量,同时做好记录。 2 排水建筑物(如排水倒虹吸、排水涵洞、分水口等)部位填筑 将排水建筑物周边杂物清理干净后,先将建筑物表面湿润,用设计要求的材料按试验参数回填,将拟回填部位原坡面削为齿台状。 排水建筑物周边采用小型 7 机械夯具或人工夯具分层夯填,填筑层厚宜为正常层厚的 1/2,边刷粘土浆边回填
纵坡 1:。 顶板、底板和边墙厚 m,中墙厚 m,管身与进、出口闸室相连管节的中墙厚度由。 ④ 出口 节制 闸 槐河 (一 )节制闸结合 出口 工作闸布置, 出口 节制 闸闸室长 22m,共 3孔,单孔净宽 ,为 3孔一联的开敞式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 底板厚 , 边墩顶宽 ,底宽 ,中墩厚 ,墩顶上部设有启闭机室。 闸室设 3扇工作闸门和 2扇检修闸门,工作闸门采用弧形钢闸门
频应满足接入不少于 255台装置时的正常工作,连续故障下不丢失数据,查询响应的时间符合下文的系统技术性能指标 ; c) 内存 ≥128M,自带存储器 ≥2G; d) 至少 6个 100M以太网络接口、 4个串口 ; e) 每个子站配置一套网络存储设备,存储容量 ≥474G; f) 主机应具备面板操作以进行维护、同时应提供物理接口支持移动电脑的接入维护。 维护内容为子站系统运行参数,例如:通讯参数
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特点,并为企业带来大量的有形资产。 融合文化。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移,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移。 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而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与大自然和相关行业的融合。 企业在第二次现代 化中从过去的恶性竞争逐步转向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竞合”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