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内容摘要:

位:% 年份 1898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77 1980 1996 城市化率 11. 9 18. 0 24. 0 37. 7 37. 3 63. 3 72. 1 76. 0 76. 2 78. 0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人口统计资料集》,第 168页, 1999 年。 王桂新:《中日两国人口分布、迁移与城市化之比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20(3)。 . 2. 2 美国的城市化与社会保障 美国的城市化可划分为四个阶 段。 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准备阶段 (1830 年以前 )。 这个阶段,畜力和风力是最重要的动力,马车和帆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城市人口流动量小,城市化进展缓慢。 1800 年城市化率为 6. 1%, 1830 年为 8. 8%。 这一时期,主要是引入了 1601 年英国 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对那些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或没有能力抚养家庭的人提供公共服务;联邦议会颁布独立战争养老金法案 (1818 年 ),向独立战争中的老兵提供帮助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第二阶段为城市化的发生阶段 (1830— 1880 年 ),在工业革命的 推动下,工厂制的盛行,城市数目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使城市化水平由 1830年的 8. 8%上升到 1880年的 26. 4%,美国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在 18611910 年间,大约有 2 300 万移民迁入美国境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定居在美国日益发展的城市中。 农村居民迁往城市以及外国移民入境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19世纪美国农村的生活毕竟还很艰苦,几乎所有的农民及其子女都向往城市。 城市有一流的学校和教育,有最好的艺术馆和音乐厅,有各种各样的娱乐场所,有设备齐全的医院。 因此,在农村通往城市 的大道上挤满了离乡背井、一心想去城市寻找快乐和好运气的农村青年男女。 第三阶段为城市化加速时期 (1880— 1950 年 )。 一系列社会、经济变化使城市化加速并向纵深方向推进,最终实现了基本城市化。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 1880— 1920 年的迅猛发展阶段和 19201950 年的郊区化雏形阶段。 1920 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 51. 2%。 1950 年美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在三次产业中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 95%左右,非农劳动力占 87%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 64%。 自工业革命开始,农 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势必带来工人失业、老年保障、医疗保健、社会贫困化加剧等问题,社会保 障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1935 年国会通过社会保障立法,规定社会保险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老年保险、对盲人以及需赡养的儿童和其他遭遇不幸者的救济。 该法案失业救助的对象不包括农业工人、家庭仆人、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公务员以及其他特殊就业者,但通过1950 年、 1952 年、 1954 年三次修订,将这些人覆盖了进来。 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宣告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美国的确立。 第四阶段为成熟城市化阶段 (1950 年以后 )。 城市化速度 放慢,水平逐渐稳定, 1998 年,美国的城市化率为 76%。 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整和完善社会保障制, 1950 年通过立法确定了养老保险待遇标准,到 1998 年,根据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此标准先后被修改了 32次,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 1. 1. 3 城市化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物质基础 1. 1. 3. 1 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又促进了工业化,二者则共同促进了经济社会结构地变化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社会人口结构,而且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文 化心理意识,进而带来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变化规模经济下的聚集效应。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城市化使城市的规模得到扩张,在一定范围内,城市的效率是随着城市规模地扩大而不断提高的。 当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时,只要这种规模报酬递增带来的好处没有穷尽,企业就会不断地加入,就会不断地扩大生产,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城市这个平台,相关的产业被有效地集中起来,实现了不 同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从而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和效率的提高;城市化实现了生产要素地集聚,带动了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城市工 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城市化使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使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增强,在这种吸引和辐射的作用下,经济要素得到了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城市在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也使自身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地发展。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于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低效率的部门转移 到相对高效率的部门,从而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市化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第一产业附加值低,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第二产业生产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第三产业投资数量小、回收期短,并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因此,城市化有利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促进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地发展。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地拉动作用可通过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之间的关系得到证明。 一般来说,城市化与 GDP 之间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较高的城市化水平都是与较高的人均 GDP 相对应的。 (参见 表 1— 表 1— 表 1— 4 和图 1— 1)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 GDP 增加 0. 5 个百分点。 表 1— 2 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CDP 年 份 1850 1870 1880 1900 1920 1930 1950 1970 1980 1990 1993 城市化率 (% ) 12. 0 25. 7 28. 2 38. 0 51. 0 56. 0 64. 1 73. 6 73. 7 75. 0 76. 0 人均 CDP (美元 ) 1819 2457 3193 3396 5559 6220 9573 14854 160S0 21783 21922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 (1848— 1950)}, P7, P319, P419,《 96国际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 1— 3 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CDP 年 份 1820 1851 1921 1939 195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88 城市化率 (% ) 32. 0 50. 0 77. 0 80. 4 80. 5 87. 0 88. 5 89. 8 90. 8 91. 5 92. 0 人均 GDP (美元 ) 1756 2361 4651 5979 6847 9668 10694 11701 12777 14046 15731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 (1848— 1950)》, P177, P314,《 96国际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表 1— 4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CDP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城 市化率 (% ) 17. 90 19. 39 23. 71 26. 41 29. 04 36. 22 37. 70 39. 09 40. 50 41. 76 42. 99 人均 GDP (元 ) 379 460 855 1634 4854 7084 7651 8184 9371 10561 13955 资料来源:陈锦华主编:《第八个五年计划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6; {中国统计年鉴 2020);国家统计局有关信息。 1965 年美国地理学家贝里选用 95 个国家的 43 个变量进行主要经济成分分 析,分析表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关系。 周一星采用 137 个国家的城市化与人均国民产值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成正比的 关系式。 ①王小鲁认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对经济的贡献竟可达 3. 6 个百分点。 ② 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表明:城市化是推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1. 1. 3. 2 城市化促进了财政收入增加 经济决定财政,在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不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将与 GDP 同步增长。 从理论上讲,政府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与人均收入成正相关。 按照世界 银行统计,人均 GDP 20200美元以上的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一般为 40% — 60%,人均 GDP 为 3 000— 10 000美元的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一般为 30% — 40%,人均 GDP 300 美元以下的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一般为 20% 30%。 根据我国的人均 GDP 水平,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应在25%左右的水平。 我国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约在 20%左右,具体情况见表 1— 5。 ① 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人口经济》, 1982(1)。 ② 王小鲁:《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0(1)。 表 1— 5 中国近几年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 年份 指标 2020 2020 2020 GDP(亿元 ) 117251. 9 136875. 9 182321 财政收入 (亿元 ) 21715 26396 30000 财政收入占 C. DP 比重 (% ) 18. 5 19. 3 17. 0 资料来源:根据各时期有关统计资料整理而成。 1. 1. 3. 3 城市化为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范围、社会保障水平,受许多因素制约,其中经济和财政状况是其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扩大承保面需要国家财政拿钱,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需要国家投资。 90年代初美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 30%左右,而德国则达到 50%左右,几个有关发达国家的相关数字见表 1— 6。 而 2020 年我国社会福利救济费 (包括抚恤金、离退休费、社会福利救济费、救灾支出、其他 )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1. 2%,抚恤和福利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占地方财政收入的 7. 9%。 表 1— 6 几个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与福利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单位:% 国 别 年 度 美 国 日 本 德 国 英 国 社会保障与福利占财 1981— 1990 29. 9 48. 9 30. 0 政收入的比重 (% ) 1991— 1995 28. 5 37. 5 45. 3 30. 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 1. 2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理论支点 1. 2. 1 社会公平理论 1. 2. 1. 1 社会公平 内涵 对于公平《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和品质,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 (法律、道德、政策等 ),正当的秩序合理的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 公平在英文中有两个单词: Justice,词义为正义、正当、公正、公平、合理、公道等;Quity,词义为同等、平等、均等、公平、均衡、公正、合理等。 通常,文献在作为公平、均衡和平等的名词使用这两个单词时并不作特别仔细的划分。 实际上,公平或社会公平可以定义为①: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受人的观念、规范和实际承受力所支配的,对社会物质分配、社 会地位与精神享受之所得与其所付 (劳动与贡献 )的关系按一定“尺度”衡量并在纵向与横向比较之后所产生的肯定评价与认可;对它的否定评价和不认可则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