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内容摘要:

(四)内部管理逐步加强 坚持依法治校,精细管理,建立了以院系两级财务预算管理 第 一 部分 建 设 基础 6 为核心的二级管理机制,事权相合,赋权兴利,实现了系部职能由教学向办学的初步转变;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153 项、党政管理制度 106 项,基本形成了适应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体系。 机构健全,体制科学,制度完善,管理有序,运行高效,保障有力。 四、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具备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甘肃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和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就业定点培训机构资质,是酒泉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酒泉市旅游培训中心、酒泉市继续教育基地和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基地。 近三年,培训社会人员 16867 人次,年均 5600 余人次;开展技能鉴定近 1 万人次,年均 3000 人次。 2020 年,被农业部、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称号。 建有种子工程研发中心、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厂)等校内生产和经营实体,其中,种子工程研发中心累计完成农作物制种 2万多亩,培训基地农民逾 5 万人次。 参与完成了“酒泉汉武胜迹景区开发”、“西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甘肃 酒泉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酒泉市工业园区建设”、“酒泉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酒泉市奶牛生产基地建设”、“酒泉市百万亩节水灌溉工程”等 21 个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任务。 承担省、市级科研课题 6 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1 项。 依托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面向西北五省培训旅游、酒店管理和服务、烹饪工艺、机械加工、焊接、应用化工等专业职 第 一 部分 建 设 基础 7 教师资 32 期 759 人次。 五、政府支持力度大 甘肃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学院发展。 省委书记陆浩、省长徐守盛为学院确立了创建国家示 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方向;副省长郝远、省教育厅厅长白继忠等领导同志多次到学院视察,指导和协调示范校项目申报及扶持建设工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为学院发展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相关经费投入。 酒泉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学院建设。 2020 年,将原酒泉天宏糖业有限责任公司不属于破产范围的总计 500 万元资产及公共绿化区和邻近工业园区 970 亩土地一次性划拨学院,作为前期建设用地; 2020 年,在学院投资近 3000 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市政体育场。 截至目前,已无偿划拨建设用地 1760 余亩,累计投入专项资金 5000 多万元。 六、主要 差距 (一)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不够, 没有建立起 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制度体系 ,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及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企业兼职教师管理、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等的 机制 亟需完善。 (二)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深化,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系统化设计上 需要 进一步 探索 和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亟需加强和夯实,精品课程及特色教材建设存在较大差距。 (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待着力加强,重点专业专业课教师双师比重较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技术能手参与 第 一 部分 建 设 基础 8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的力度、深 度和广度不足。 (四)受相关产业、行业自身特点及学院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与实际生产情况存在一定差异,难以满足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需要。 (五)社会服务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等的需求,对外交流需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第 二 部分 建设 思路与目标 9 第二部分 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旅游、新能源、特色农业等三大地方主导产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四匹配一提升”的总体思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提升办学实力、办学水平 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创建区域特色鲜明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二、总体思路 以专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人才质量匹配企业需求、办学条件匹配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匹配合作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增强自身持续发展力和辐射带动力。 1.专业结构匹配产业结构:以敦煌旅游为牵引,重点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瞄准酒泉风光电及其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专业;紧盯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和甘肃百万亩节水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水利工程 (节水灌溉方向 )专业;依托河西走廊发达的制种业,重点建设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适应甘肃“工 业强省”战略,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 14 个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形成产业先导、市场引领的专业格局。 2.人才质量匹配企业需求: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探索构建旅游管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 第 二 部分 建设 思路与目标 10 “三段进阶 式 ”、种子生产与经营“伴耕伴读”、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及应用化工技术“两段双轨”等一整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 基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平行架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对接企业群、职业群、岗位群、技术群能力需求,重 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及过程控制,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最大限度地符合企业价值链发展需要。 3.办学条件匹配人才培养: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核心,全面实施“ 2242”师资队伍建设战略, 即:两项系统工程(三级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三级教学名师建设工程);两个优先建设(优先建设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培养中坚力量;优先建设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提升示范作用);四级梯队培养(院领导、系主任管理能力和学习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青年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企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两个重点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技术研发培训),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素质和教学能力。 强化专业和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选送专任教师到优质企业或国外学习,充分吸收当地优质企业的技术骨干充实专业师资,推进教师与师傅合一。 以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为主线,优化实训教学环境,广泛选用生产型设备改造校内实训基地,紧密联系优质企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推进教室与车间合一。 以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丰富职业核心能力实践载体,使校园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充分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与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第 二 部分 建设 思路与目标 11 4. 体制机制匹配合作发展: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合作发展理事会为核心,建立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站三级校企合作外部组织体系;以冠名学院及董事会为核心,建立董事会、项目部、教师工作室三级校企合作内部组织体系。 适应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及推广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等的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再造管理流程,努力促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及依法治校、以人为本、责权明晰、分工协调的内部管理机制。 5.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合作,建立中国西 部职业教育与发展中心,重点面向西北五省开展职教师资培训;依托旅游行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测绘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酒泉市第六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校内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不断拓展培训项目;通过酒泉清洁能源产教示范园、 酒泉市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等产学研合作组织,以及酒泉学苑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校内生产经营实体,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攻关;对口支援周边中职学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全方位强化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 术服务四项功能,使资源优势在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发挥。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水利工程 (节水灌溉方向 )、种子生产与经营、应用化工技术等 5 个重点专业为 第 二 部分 建设 思路与目标 12 龙头,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四匹配一提升”的办学思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校企合作 和内涵发展。 通过三年建设,使学院成为全国新能源人才摇篮,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旅游、种子、节水灌溉、化工等行业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优质职教资源共享中心,在专业服务 地方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以及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甘肃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二)具体目标 1.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和校企合作制度建设 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 成立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发展理事会,建立 6 个专业建设委员会、 12 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构建起校企合作的三级外部组织体系;成立“金风学院”等 4 个“虚拟学院”及其董事会,建立 4 个项目部、 4 个教师工作室,构建起校企合作的三级内部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公室为纽带,形成完备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 创建“酒泉清洁能源产教示范园”和“ 酒泉市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 2 个产学研合作组织,建立酒泉学苑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和酒泉知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2 个校企一体化公司,建成 20 个标准化实验实训室,搭建起校企合作推广平台。 以“质量工程”建设管理、顶岗实习教育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就业信息管理、科技研发管理、财务运行管理等6 大模块为依托,夯实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 完善双师队伍培养、管理队伍培养、科研队伍培养、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管 第 二 部分 建设 思路与目标 13 理、青年教师培养等五大体系,构筑起人力资源共享平台。 完善校企合作 制度体系。 推进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制度建设、实训教学制度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设、师资管理制度建设及以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制度系统建设,探索建立人才共育共管的保障机制、成果双赢共享的激励机制、管理风险及社会责任校企共担的约束机制,以及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与运行机制,形成行业政策推动、学院服务驱动、社会监督支持、成果多方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构建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校企共建、产教一体、入企办学、订单培养等四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校内生产和经营实体为基础,推进与山东蓝海酒店集团、酒泉宾馆 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敦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大禹节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广汇集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酒泉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企业行业融合,深化旅游管理“工学交融,全真实训”、机电一体化技术(风电方向)“三段进阶 式 ”、种子生产与经营“伴耕伴读”、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向)“任务驱动,学做合一”及应用化工技术“两段双轨”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重点专业毕业生双证持有率达到 95%以上,就业率达到 90%以上。 3.全面构建和实施“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 “两体”,就是平行构建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三层”,就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解为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三个横向并列的模块,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解为 第 二 部分 建设 思路与目标 14 基础学习领域、核心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个纵向递进的序列;“一主线”,就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两大体系,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造就“社会人、文化人、职业人”,共同构筑学生的职业生命。 ( 1)重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强化合作发展理事会职能,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对接企业群、职业群、岗位群和技术群,基于工作过程,紧扣企业技术标准和 岗位素质标准,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质量保障,建立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到2020 年,建成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 26 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 1 门、省级精品课程 6 门、院级精品课程 19 门;开发特色教材 19 部,自编实训指导书 9 部。 ( 2)构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 深入调研论证,重组教学内容,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完备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结合课程特点,加大开发力度,建成一批优质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组建课程团队,实施 培养计划,打造一批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基本建设,形成形式多样、运行高效的职业核心能力实践载体。 到 2020 年,建成职业核心能力院级精品课程 7 门,力争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1 门 ;开发特色教材 9 部;培养课程带头人 16 人、骨干教师 38 人,聘用企业行业兼职教师25 人,建成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 个,力争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