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讲义全套内容摘要:

式的灵活性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正是针对散文在表意和结构上的这种整体性特点而言的。 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 在语言方面, 散文更追求平易自然,诗歌更讲究章法格律。 诗歌抒情要有自我,散文对感 受的诉说需要倾听和交流,言语姿态有所区别。 同是叙述,散文和小说相比,因为抒发感受的需要,在叙述和描写的自然平实之中,显得更为个性化, 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 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虚构性的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 叙事的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 叙事原则可以概括为两条:接续与转换。 接续指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 发生,即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和推进了另一个事件;而转换则是指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 小说叙事的完整性使小说与以写景状物、表达人生感受的叙事散文拉开了距离;小说的客观讲述语调与诗歌的主观抒情语调之间显出了差异;小说对事件的“叙述”方式又与剧本的“演示”方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同。 因此, 叙事是小说的本质特性之一。 小说的虚构是在经验世界之上的改造与变形,或者说是经验世界被作家心灵折射之后的结果。 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显示它与真实的界限,而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 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小说叙事及虚构性的叙事目的不在于说明已知,而是发现未知,它能够带领人们进入可能的世界。 小说叙事因其虚构特性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可以自由地描绘与表达,轻逸地翱翔于可能世界之中。 这就是小说虚构叙事的意义,也是小说叙事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 小说 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二、故事和人物 故事构成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 关注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是为了突出叙事技巧即讲述故事的方式在小说构成上的作用,强调小说对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通过情节展开的。 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但是与故事不同 , 情节叙述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 故事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其蕴意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情节则是对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的描述,这就使情节叙述有了两个特点:其一,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含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情节的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 其二,叙事顺序即情节的构成、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叙事技巧。 从讲故事到叙述情节,体现了小说发展成熟的轨迹。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小说叙事和三个基本要素有关,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讨论这三个要 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传统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小说叙事中,人物与情节实际上是合为一体的,虽然可以视具体情形不同而使人物或情节分别凸现出来,但两者总体上是互为依赖的。 根据性格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可以区分出两类人物观,一类是功能性的人物观,另一类是 欢迎共享,请勿营利 10 心理性的人物观。 功能性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而心理性人物观则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功能性人物观认为人物应绝对从属于情节,而心理性人物观则把人物视为为小说的首要因素,文本中的一切都为揭示或塑造人物性格而存在。 就人物类型的划 分而言,“扁型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 “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 对小说人物的分类还可以从不同于上述“共时”层面的“历时”层面上来进行。 三、叙事理论 现代叙事理论讨论的重点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 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客体,根据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的各种成分及其之间的关联,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 叙事学研究一般都涉及到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文本层面。 故事层面 呈现为前后有序的事件,它是作为文本的叙述内容而存在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小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叙述层面指文本的创造性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这一层面涉及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的分类等问题;文本层面是叙述行为的物质化结果,主要讨论叙述时间、叙述视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第五节 剧本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戏剧文学即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文学依据或记录,是随着戏剧艺术和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 就基本性质而言,剧本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过渡性、中介性的文学样式, 戏剧的本质和 特征决定和制约了剧本的创作。 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在处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的关系方面有很大的差别。 西方戏剧用写实的方法处理二者的关系,“三一律”的要求就体现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尽可能的统一和接近的追求。 中国戏曲的演出时空则更多地表现出虚拟性和写意性的特点。 剧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 首先,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限制。 其次,和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相比,剧本要求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 再次,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戏剧样式的特点,都是剧作家进行创 作时必须充分注意的。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由于要适应舞台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剧本比起小说等其他叙事文学来,在取材和结构上更讲求集中性。 戏剧文学有幕、场的划分。 幕与幕之间的转换用闭幕来区分,场与场之间的转换通常用暗转来区分。 剧作家还必须把许多应该交待的事件、人物推到幕后,通过出场人物的叙述来表现,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集中性的要求以及时空转换的需要。 剧本的这种结构方式是和戏剧内容的集中性特点紧密结合的。 它既要把戏剧情节和动作组织安排到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又要使结构显得非常严密紧凑,以适应观 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的需要。 戏剧冲突 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戏剧冲突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表现戏剧冲突是戏剧和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 强调戏剧冲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 戏剧冲突又要相对集中, 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 戏剧冲突所要求的矛盾要有必然性,即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戏剧冲突必须具有外在的动作性,但是从根本上说,引起矛盾冲突的原因却在于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对立,而不是源于和人的性格、命运、利益等 因素没有必然联系的那些偶然事件。 对戏剧冲突的内在性或意志冲突不能做过于狭隘的理解。 在不同的戏剧中,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内在的意志既可以体现为一种“由内到外”的戏剧冲突,也可以体现为一种 欢迎共享,请勿营利 11 “由外到内”的冲突。 所谓“由内到外”,是说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源于人物内在的矛盾,由此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和外在的动作。 所谓由外到内的戏剧冲突,是指引发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外在的事件,但是矛盾后来的发展、激化,却是源于矛盾双方内在的不协调。 戏剧情境 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 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 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戏剧情境包含了戏剧情节构成的诸多因素,环境、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物产生具体的动机和行动,从而构成了情节发展的重要基础。 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在此过程中也给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直接动因。 而变化中的情境,又成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其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不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情况则往往成为冲突的契机。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悲剧 表现了在社 会矛盾冲突中,邪恶势力压倒了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后者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遭受失败甚至毁灭,但是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却为人们展示了美的理想。 喜剧 是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戏剧类型,它以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把戏剧的各个环节,包括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许多因素,乃至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形态等等,加以漫画化,通过人物和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相互悖逆和乖讹,产生滑稽戏谑的效果。 喜剧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性事物为对象的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二是表现社会生活的肯定性事物的抒情喜剧,三是西方现代戏剧中把 人生最深层的苦难扭曲为笑的荒诞喜剧,四是通过逗乐的举动和夸张的戏谑来引人发笑的闹剧。 正剧 是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 正剧反映的矛盾冲突通常总是以先进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获得解决,以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获得胜利而告终。 社会问题剧和英雄正剧是正剧的两种类型。 三、戏剧语言 戏剧兼有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 戏剧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使戏剧的叙事有了抒情性。 戏剧的叙事和抒情主要靠人物的表演来实现,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基本手段,所以,在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特别重要。 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所不同,戏剧人物的语言在戏剧叙事 和抒情中承担着多项任务: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同时还要表现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交流。 根据戏剧的特殊要求, 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 要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 并且要富于潜台词。 戏剧文学的语言还要求尽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动听。 一方面便于演员 “ 上口 ” ,另一方面便于观众 “ 入耳 ”。 第三章 文学的形态类型 文学不是以统一的面貌,而是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存在着。 要认识什么是文学,仅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各种文学表现形态的分类研究,了解文学的一般属性 和基本特征在不同的文学类型中的特殊表现。 第一节 文学的思潮、流派和形态类型 文学的形态类型是在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和各种流派活动对文学类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文学的思潮与流派 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的关系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变化;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就是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 文学思潮 ( Literary current),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 欢迎共享,请勿营利 12 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必定有其特定的文学观念 ,这种文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理想、创作追求、理论构架乃至批评模式,共同构成了引导文学潮流走向的思想基础,从而对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活动,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文学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积累的过程,一种思潮所倡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主张,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程和创作实践的深化才逐渐清晰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都会对文学思潮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 响。 因此,人们从一种文学潮流中不仅能够看到文学本身的革新要求和时代的审美趋向,而且还会发现,文学的这种革新要求实际上是对社会变革的一种回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文学思潮对于社会的影响也常常会超出文学的范围,波及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各个层面。 文学思潮充分体现了文学活动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密切关系。 作为一种生发于文学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思想潮流, 文学活动本身的矛盾冲突是促成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原因, 也是我们在探讨思潮形成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文学思潮形成的内部原因,是指对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与文学 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如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化、与之相应的文学规范和创作准则的提出,等等。 正是这些体现了文学变革要求的因素,为文学运动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冲击着已经枯萎了的文学规范和既定的文学观念,显示了新的文学思想和理论势必取而代之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与文学思潮一样,文学流派也是一种与文学的创造活动密切相关、对文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现象。 文学流派 是指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近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他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流派 的形成与文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派与思潮常常同时出现,几乎形影相随,二者的联系或表现为一种文学思潮促成了某个流派甚至多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或表现为某个文学流派以其广泛、深刻的影响促成了某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但是, 文学流派不等于文学思潮,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它们作为文学活动具有不同的特点。 文学思潮的特点体现在对某种文学观念的倡导上,思潮以文学思想的更迭体现了文学活动对社会变革的回应;而文学流派则是创作活动的产物,致力于创作实践和通过创作成果显示了群体特色是这种文学活动的特点。 除了受思潮的影响之外,文学流派的 形成还有多方面的其他原因。 从文学的生存环境看,某些社会历史条件对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或思想文化比较解放的时代,更容易促成流派的发生。 在影响流派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与文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因素构成了流派形成的内部原因。 从文学本身来讲,体现了成规延续的师承关系被视为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由于文学活动中的师承关系和地域文化有一定的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