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文本写作内容摘要:

华民族优秀传统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泰山东岳庙会是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它是促进民间艺术、民间体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对维系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它是中国民间历代民俗的活的“风情画”,对见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它是中国庙会文化的主要源头, 其民俗内涵对研究我国民俗文化具有特殊的科研价值。 第五,它是深受民间百姓喜爱的生活方式,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不见内容,哪来的价值。 ) 二十一世纪,传承千年的泰山东岳庙会作为老百姓的重要习俗,仍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 庙会之期,人流如潮。 但是,由于缺乏保护,庙会中 一些优秀文化(具体是什么) 正处在濒危状态。 只见连篇空话 ,没有活动内容。 245 Ⅲ 139 阁子里芯子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阁子里芯子引起了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建立了专门的芯子研究组织,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 在第 三届国际 齐文化旅游节上 ,他们制作的《哪叱出山》、《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牡丹仙子》、《鸟语花香》、《姜太公》、《许仙游湖》、《八仙游春》等芯子参加了民间艺术 精品展演,并荣获第一名的光荣称号。 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淄博电视台 对阁子里芯子表演均作了录播。 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作了 专题报道。 2020年 12 月,阁子里芯子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给谁写的。 是向上级领导打报告。 还是给媒体写宣传稿。 ( Ⅵ 95) 庄浪县“高抬” 庄浪 县“ 高抬 ” 社 火 历史 悠久,源远流长。 庄浪 县“ 高抬 ” 是庄浪社火的组成部分,代表了庄浪社火的最高艺术成就,是庄浪 人民群众节日文化 的重要内容。 12 活动 时间。 人民群众节日文化 春节、中秋。 还是 五一、十一。 是传统民间自发活动。 还是 官方组织的“表演”。 (Ⅹ 119) 肥东洋蛇灯 传说 元明之交,邵姓婆媳为躲避元兵迫害藏身山洞。 元兵发现婆媳二人后,欲图不轨。 一条数丈长的白蟒飞下山崖,元兵惊散逃遁,婆媳得救。 邵家为报恩,发动全村扎洋蛇灯玩耍,纪念这一逢凶化吉的事件。 从此代代相传,邵姓族人每18 年玩一次,每玩一次增加一节( 米),现洋蛇灯已达 104 米。 什么传说。 谁传说的。 要有根有据。 2173 Ⅹ 149 霍童铁技 霍童镇,是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的一个农业重镇,为闽东历史文化古镇 、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镇。 霍童铁技是霍童“二月二”灯会精彩表演项目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隋朝。 据当地史料记载 , (什么史料应点明。 《阿诗玛》最初文本稿说“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只是某种学术论点,后来定稿为: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源远流长。 关于《阿诗玛》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 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跨越了若干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撒尼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 由于千百年来都用撒尼语传播,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阿诗玛》。 十九世纪末法国学者保禄 维亚尔把《阿诗玛》译成法文在国外发表,是有关《阿诗玛》最早介绍。 但这篇文章当时并没译介成中文、英文,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学者选译《阿诗玛》片断,在地方刊物上发表,才引起了世人对《阿诗玛》的关注。 12 历史资料要 确凿,有说服力。 ) 1991 年元宵节和畲族文化艺术节、 中国闽东支提 山三都澳旅游经济洽谈会期间 , (为旅游活动,是“表演”。 你的项目申报是“传承”。 ) 均有创作 5 架大型铁技在市区内进行踩街游行,居民倾城而出观赏,也给当日参观的海外宾客留下美好印象。 宁德县志记载,中央、省等电视媒体均报道了铁技技艺表演。 (莫名其妙。 宁德县志记载,中央、省等电视媒体 怎么扯到一起来了。 ) 对霍童铁技进行挖掘、抢救、保护,是保护宁德市蕉城区民间节庆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铁技”是什么活动。 没有交代。 28 铁枝(Ⅹ 149) 屏南双溪铁枝项目保护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双溪村: “铁枝又称抬枰 、彩枰,是数名儿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坐或立于木台铁架上、由人抬着行走的一种娱乐形式。 ” 铁技 是 “抬阁”的一种流变形式。 来源。 有的 文本写作者 念念不忘 “宣传”政府组织、媒体报道。 不知道适得其反。 132 Ⅹ 90 罗店划龙船习俗 史载: “五月五日以龙舟竞渡,有戏舞、军器、赛拳者„„罗店此风最盛。 ” (《宝山县续志》记载) (《罗甸镇志》亦载:里中旧有龙舟五六号,旗仗鲜明,锦彩夺目,擅一邑之胜。 ) 罗店端午划龙船 保持着江南古老的原始宗教等民俗形态 , (什么形态。 把论文的论点搬出来,不 是“表述”。 ) 同时也因人文环境的不12 尽相同,刻上了罗店鲜明的地方烙印 ,主要体现于祭祀仪式、船体装饰、水上表演三个基本部分。 明代中叶,罗店已成享“金罗店”之誉的通商大邑,“划龙船”崇神尊巫的初始意义,重心逐渐向“乐人”偏移,呈现出“轻竞驶,重观赏”的风格,呈现“水上行街”之称,成为江浙沪龙船活动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流派,其规模和影响在毗邻地区久负盛名。 罗店古镇历经外患战乱 ,端午划龙船习俗物去人非,记忆日渐淡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在罗店各界人士强烈呼吁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 “划龙船”习俗的抢救保护,至今 已成罗店古镇的感情纽带和文化标志,也是中华龙文化史上美丽的一章。 文白相间,不伦不类。 卖弄的 不是 地方。 叙事文体,不是抒情散文。 “政府高度重视”,拉大旗做不成虎皮,反而露出“破绽”:人家不能不怀疑你是不是“官方行为”“商业炒作”。 民间民众“活的传承”到底有没有。 改写的一段: 清末至民国时期,罗甸饱受战乱之痛,划龙船习俗中断日久。 20 世纪 90 年代,当地各界人士积极努力,使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得到恢复。 比较,如果改成另一种: 清末至民国时期,罗甸饱受战乱之痛,划龙船习俗中断日久。 20 世纪 90 年代, 当地政府高度 重视,策划、打造 划龙船旅游品牌,吸引八方游客,对开发罗甸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可能是“大实话”, 对领导口味, 当地领导可能说好,但专家评审能不能通过呢。 12 289 Ⅹ 196 火宫殿火神庙会 火神庙会传承数百年,中外名人对火宫殿火神庙会孕育的风味小吃、湘菜仰慕不已。 清曾国藩、左宗棠,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胡耀邦、朱镕基等都亲临火宫殿品尝美食。 长沙火宫殿自 2020 年以来,为 恢复火宫殿原貌 , 共投资 3598 万余元,重修古牌坊、重建火神庙、财神庙、观音庙、新建火博馆;举办各种火神庙会 60 余次,参加人数 达 100 余万人次。 为火宫殿火神庙会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会历史悠久、文化内函丰富,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已成为长沙文化名城一个重要的历史音符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看了简介,真叫人产生怀疑: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 是不是报错地方啦。 “庙会”在哪里。 庙会是不是成了“美食一条街”。 468 Ⅹ 345 泾川西王母祭典 泾川西王母祭典,自宋开宝元年( 968)农历 3 月 20 日在回山西王母祖庙举行第一届起,至今已传承了 1039 届。 宋代翰林大学士陶 谷奉宋太祖之命,所撰的 《重修王母宫颂》碑 ,俗称“陶谷碑”,详尽记载了西王母古部族历史及其盛大的祭典活动。 这种逾越千年的民间祭典活动,深深根植于广大民众心中,十年“文革”期间,虽然大规模祭典活动已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信众将密藏于家中的西王母牌位悬于密室之中,虔诚祭拜、祈祷。 王母宫石窟 , 国务院核定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与文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不提。 12 (三)评议:加强文本写作基本功训练 《简介》中出现的毛病,暴露申报文本的缺欠。 申报文本的不足,反映出地方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还存在 基本功薄弱 的大问题。 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 加强基本功训练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基本功。 就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文本《简介》的写作,我认为需要加强的有以下几点: 1,深 刻领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件精神 2,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规则。 熟悉就是吃透,从报上来的文们可以看出来,有些文本写作者不看、不理解规则要求,自以为是,想当然。 我每次修改文本,第一件事是是熟悉掌握“规则”,希望你们也这样做。 3,学会使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传承”下来的,必须有历史。 历史是专门学问,要学习。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可以学历史、懂历史、用历史。 从工作出发,由“学点”做起。 从二十四史到四库全书,中国历史典籍是浩瀚大海,无边无际。 地方性知识,是最有用的。 对于实际工作者来说,利用工具书(网络也是一种新型“工具书”,可利用,但要注意辨识真伪),是“学点”“用点”是最有效的入门路径。 对于历史底子薄的工作者,可以由易而难,逐步提高。 推荐一部对你们最便利使用的地方志工具书: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三册。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5 年。 江西 在中册。 还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东南等卷。 举 例: 北京怀柔“杨树底下村敛巧饭风俗” 找不到文献记载。 但相关联习俗见于地方志: “走百冰”就是“走百病”。 清代,北京及周边地区流行上元日“走百病”之俗。 (清)黄成章修、张大曾纂康熙《顺义县志》 [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刻本 ]:12 正月“十六日夜为‘残灯’,点放花炮,昼夜欢呼。 童子以彩绳跳百索。 男女各盛服游街,谓之‘走百病’,俗云‘走桥儿’。 ” (清)吴景国纂修:康熙《怀柔县新志》 [清康熙六十年( 1721)刻本 ]记载:正月“元宵,张灯,走百病。 次日,布灰,种田。 ”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年。 20, 19 页。 一定要利用地方志。 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门机构,应当把当地地方志购置、复制齐全。 发掘、发现、利用当地历史文献宝藏, 也是一项重要的有特别价值的工作。 举 例: Ⅷ 206 水密隔舱造船技艺 福建省晋江市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20 世纪 80 年代,研究者在福建泉州发现一部珍贵的手抄本地方文献《西山杂志》。 作者蔡永蒹 ( 1776—1835 年), 晋江县东石人 , 出身航海世家。 因七世祖伯随郑成功抗清,为清廷所忌 , “ 弃文航海,拓海兴田 ” , 游历中外,曾至东南亚各地,见闻广博。 蔡永蒹 对碑刻铭志特感兴趣 , “ 录之成帙 ” , 尤其是在富室 吴 家查阅万卷藏书,其中有一些是当时还能看到而今已绝迹的佚书。 他依据 多 年搜求笔录资料,撰辑成逸闻掌故笔记《西山杂志》,成书于嘉庆十八年( 1813)。 《西山杂志》中记《 王尧造舟 》: 天宝中,王尧于勃泥运来木材,为林銮造舟。 舟之身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余。 底宽二丈,作尖圆形。 桅之高十丈有奇。 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 万担之多。 舟既好,泊舟之深处后湖之渊,有百仞矣。 王尧是唐代福建最有名的造船家,生平不详。 《西山杂志东石之舟》记载:“唐宋时俱以王尧所造式。 南宋迄于元明,缩小量衡,所装之货随之而差。 林、许、陈、李、蔡、邱之舟俱差。 ” 勃泥( Borneo)即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最早记载见于唐樊绰《蛮书》卷六,是云南银生城(今景东)“外通交易之处”。 从这一记载可知,王尧所造是一艘有 15 个水密隔舱的大型海船,表明唐代福建水密隔舱海船建造技术已臻发达。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稿本.泉州:海交史博物馆复印本. 71, 73. 《西山杂志》记《 王尧造舟 》是申报文本中有价值的新史料。 4,关于附件图片和录像资料。 5,学会做田野工作(实地调查)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传承。 最基本的资源,不在书本,不在博物馆,在“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 ”现实生活中。 因而,田野工作(实地调查)是基石。 文本做得不好,根本原因是实地调查没做好、没做深。 关于实地调查,下一次专门讲。 三、推荐申报联合国名录项目文本 《简介》举例 合国非遗项目 申请表中文 封面 A. 缔约国 B. 遗产的名称 不超过 200 个 (英 /法文 )字符 c. 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如适用) 不超过 100 字(英 /法文单词) D. 推荐项目的内容简介 不超过 200字 “内容简介”是“ 遗产的说明” 的浓缩。 申报材料 2. 遗产的说明 (参见标准 1) 不超过 1000字 标准 1 1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第 二 条 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