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煤矿测量规程(版)内容摘要:

10 测距中误差 ( mm/km) 测距仪精度等级 ≤ 5 6~10 11~20 Ⅰ Ⅱ Ⅲ 第 16 条 新购置或经过 修理后的光电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应进行下列项目检测: 经纬仪视准轴和测距仪照准头光轴之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 照准误差的测定; 幅相误差的测定; 周期误差的测定; 加常数、乘常数的测定; 棱镜常数的测定; 测程的检验; 内部符合精度的检测; 精测尺频率值的测定; 电源电压对测距影响的检测; 1气压计和温度计的检验与校正; 1光学对点器的检验与校正。 在进行矿区三、四等控制网测距前、后,应对第 5 项进行检测,取其 13 平均值作为边长改正值。 在作业过程中,当仪器稳定性 较差或边长实测精度达不到要求时,应进行 1 12 项的测定与校正工作。 第 17 条 选择光电测距边的要求: 测线应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 以上,对精度要求较低的测距边可适当放宽; 测线上不应有反光物体; 测线应避免通过吸热、散热不同的地区,加湖泊、河流、沼泽地和水稻田等。 若无法避免时,应把测线高度提到 2m 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以减弱大气折射的影响; 测站应避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 5m 以外;若测线与高压输电线平行时,测线应离高压输电线 2m 以上: 测距边 两端点的高差不宜过大,当采用经纬仪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应超过表 11 的规定。 用水准高程测量的两端点高差不受表 11 限制。 第 18 条 光电测距的作业要求: 表 11 等级 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 ( m)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 ≤ S ≤ S ≤ S 注: S 为测距边长度( m)。 作业人员必须受过专业训练,并按测距仪说明书的规定操作仪器; 14 测距应在成象清晰和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雪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及大风天气不宜作业; 三 、四等边长测量应选在最佳观测时间内。 最佳观测时间一般指日出后 ~(小时)和日落前 3~(小时)。 在山地沟谷地区应选择日落前的时间段内观测; 晴天作业时,应给测距仪遮阳,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 架设仪器后,测站和镜站均不得离人; 当反射镜背景方向有反射物体时,应在反射镜后方遮上默布。 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以免干扰; 作业时一般应用检定测距仪时所用的温度计和气压计。 测距前,应预先打开温度计和气压计,并将温度计悬挂在离地面约 左右的高处,气压计置平,放置地点应通风良好且不受阳光 直射。 使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时,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测记温度; 气象数据的测定要求应符合表 12 规定。 第 19 条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3 规定。 第 20 条 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其往返观测的高差互差应不大于 S/10000( S 为测距边斜距)。 表 12 等 级 最小读数 测记的时 间间隔 气象数据 的取用 温度 (℃) 气 压 气压( Pa) 气压计温度 (℃) 三、四等 一、二级 50 100 单程观测始末 每边测记一次 单程两端的 平均值 测站端的数据 15 表 13 等级 采用仪 器等级 往返 次数 时间段 总测回数 一测回最大互差 ( mm) 单程测回间最大互差( mm) 往返测或不同 时间段互差 ( mm) 三等 Ⅰ Ⅱ 1 2 6 8 5 10 7 15 177。 2 178。 ( A+B178。 D) 四等 Ⅰ Ⅱ 1 2 4~6 4~8 5 10 7 15 一级 Ⅱ Ⅲ 1 2 4 10 20 15 30 二级 Ⅱ Ⅲ 1 2 2 10 20 15 30 注: 测回的含义是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 时间段是指不同的观测时间,如上午、下午或不同日期测同一条边; 往返测量时,必须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上方可进行比较; 177。 ( A+B178。 D)为测距仪的标称精度。 其中: A 为固定误差,单位 mm;B 为比例误差,单位 mm/km, D 为测距边长度:单位 km。 第 21 条 采用倾斜角直接计算平距时,倾斜角测回数应符合表 14 的规定。 第 22 条 测距边计算应包括:记录的整理和检查;气象改正;加、乘常数的改正;倾斜改正;投影到水准面和高斯 克吕格平面的改正等。 表 14 观测 方法 仪器等级 DJ2 DJ6 对向观测 中丝法 对向观测 三丝法 2 1 4 2 第四节 钢尺量距 第 23 条 采用因瓦基线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5 规定。 16 表 15 等级 作业尺数 往返测的次数 定线最大偏差( mm) 尺段高差较差 ( mm) 读数次数 估读 ( mm) 温度读至 (℃) 同尺各次或各尺的较差 ( mm) 成果取位( mm) 给各项收正后,各次或各尺全长较差( mm) 三等 基线 四等基线 3 2 1 1 20 25 3 3 3 3 5 S 8 S 注: S 为基线长度,以 km 为单位。 第 24 条 采用普通钢尺量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6 规定。 表 16 等级 丈量 方法 定线最大偏差( mm) 尺段高差互差 ( mm) 往返 测量 次数 读数次数 读数 互差 ( mm) 温度 读至 (℃) 往返丈量互差的相对误差 一级 二级 悬空 悬空 50 70 5 10 1 1 3 3 2 3 1/20200 1/15000 注:检定钢尺时,其丈量的相对中误差应不大于 1/100000。 第五节 内业计算 第 25 条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中所有计算是否正确,观测成果是否满足各项限差要求,确认观测成果全部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计算。 当使用电子计簿器时,打印输出的项目应与手记相同,存储在记簿器内的各项限差应打印在记录中。 第 26 条 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计算可采用简化方法平差,平差后应进行精度评定。 第 27 条 采用电子计算机平差时 ,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手算验证,否则应对使用计算程序的数学模型、计算精度、输出项目等进行严格审查,确认无误后方可采用。 在进行平差计算时,对数据的输入应进行仔细核对, 17 对计算结果亦应进行检校。 打印输出的平差结果中,应列有起始数据和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结果。 第 28 条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符合表 17 的规定。 表 17 等 级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改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 m) 边长与坐标 ( m) 方位角 (″) 三、四等 四等以下 第二章 矿区地面高程控制测量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 29条 矿区地面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建立。 三角高程测量又分为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和经伟仪三角高程测量两种。 第 30 条 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一般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建立,其布设范围和等级选择,应符合表 18 的规定。 表 18 矿区长度( km) 首级控制 加密控制 25 5~25 5 三等水准 四等水准 等外水准 四等水准、等外水准 等外水准 — 第 31条 三角高程测量主要用于山区和丘陵地带的高程控 制和平面控制网点的高程测定。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若按测距仪的精度计算能满足矿区地面高程控制的基本精度要求时,可以用来代替相应等级的水准测量。 18 第 32 条 矿区地面高程首级控制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加密时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只有在山区或丘陵地带,才允许布设水准支线。 各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177。 2cm。 第二节 水准测量 第 33 条 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9 的规定。 等级 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 mm) 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 ( km) 仪器 级别 水准 标尺 观测 次数 往返互差、环线或附 合路线闭合差 与已知点联测 附合或环线 平地 ( mm) 山地 ( mm) 三 等 177。 6 50 DS1 因瓦 往返各 一次 往一次 177。 12 L 177。 4 n DS3 木质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返各一次 四 等 177。 10 15 DS3 木质 双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77。 20 L 177。 6 n 等 外 177。 20 5 DS10 木质双面或单面 往返各一次 往一次 177。 40 L 177。 12 n 注: 计算两水准点往返测互差时, L 为水准点间路线长度 km;计算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时, L 为环线或附合路线总长度( km); n 为测站数; 水准支线长度不应大于相应等级附合路线长度的 1/4。 第 34 条 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0 的规定。 表 20 等级 仪器 级别 视线长度 ( m) 前后视距差( m) 前后视距累差( m) 视线离地面最低 高度( 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读数差( mm)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高差之差( mm) 19 三等 DS1 DS3 100 75 3 6 四等 DS3 100 5 10 等外 DS10 100 10 50 注: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等外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高观测,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值相同。 第 35 条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取位应符合表 21 规定。 表 21 等 级 往 (返 )测距离总和 (km) 往返测距离 中数 (km) 各测站高差 (mm) 往 (返 )测高差总和 mm) 往返测高差 中数 (mm) 高程 (mm) 三、四等 四等以下 第三节 三角高程测量 第 36 条 矿区地面各级平面控制点的高程;可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并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连测。 控制点高程和起算点高程都必须布设成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第 37 条 三角高程一般应进行对向观测。 倾斜角的观测,宜选择在中午前后有利的条件下进行。 第 38 条 三角高 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2 规定。 表 22 经由路线 仪器 级别 测回数 倾斜角互差(″) 指标差互差(″)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 mm) 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mm) 中丝法 三丝法 二、三、四等点 DJ1 DJ2 4 2 10 15 177。 100S 177。 50 ][ 2S 一、二级小三角、一二级小测边和一、二级导线点 DJ2 2 1 15 15 DJ6 4 2 25 25 注: 计算对向观测高差互差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S 为边长,以 km 为单位。 20 第 39 条 仪器高和觇标高应用钢尺丈量两次,当互差不大于 5mm 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第 40 条 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代替等级水准测量时,应按表 19 规定的往返较差和闭合差的要求进行设计,确定对光电测距和倾斜角观测的精度要求和施测方法。 21 第三篇 矿井测量 第一章 联系测量 第一节 基本要求 第 41 条 为了井上、下采用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应进行联系测量。 联系测量应至少独立进行两次,在互差不超过限差时,采用加权平均值或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成果。 第 42 条 在进行联 系测量工作前,必须在井口附近建立近井点、高程基点和连测导线点,同时在进底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