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件内容摘要:

随”的关系。 1)近接性原理一集中各要素统一成多簇状,就是使体量集中; 2)闭合性原理一作为某种特殊场所,确定从周边分离的一个空间,如“洞窟”。 3.路线与轴线:凯文林奇:“(路线)是观察者天天、时时(观念上)通过,或可能通过的道路”。 组织空间的轴线实际上并不带有引起真正运动的意向,而是体现把多数要素相互统一,而且常把这些要素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的一个象征方向。 4.领域与地区:凯文林奇为地区( DISTRTCT)所下的定义是:“观察者内心可进入 其中,并具有某种共同性与同一性特征,因此可认知的”区域。 “决定地区的物理特征是主题连续,它是由质地、空间、形体、细部、象征、建筑类型、用途、活动、居民、维持程度、地形等许许多多成份组成”。 这许多特征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特征群”( CHARACTERITISTIC CLUSTER)。 边界确定则地区形成既被强化,在一般环境中,可分为主要由地形和植物决定的自然领域、与人作为某种特殊活动表现而形成的领域两类,但不论对那种情况。 边界和地质(肌理)都是决定性的基本特征,也就是闭合性与类同性这一格式塔原理。 在这种呈现同样质 地的“背景”( GROUND)上,由于尺度、质地变化或导入特殊边界等原因,特殊的领域即作为明确的“图”而表现出来,而当把存在领域体系具体化时,从某个领域向其他的过渡则成为重要问题。 从建筑史看,大门被认为非常重要,其原因即在于此。 四、生态空间(非均质空间) 树立“建筑人环境”的整体观念 着眼于现实,关注着人类的未来,如“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具有经济的、生态和社会的意义,要反对以“技术”和“国际式”的名义,用极不合理的手段,带来经济的、生态和社会的灾难,要反对无视直接的资源、宏观的 环境问题、以及人的联系与交往的建筑物。 我们提倡的是把建筑物置于所在地的文脉上建设经济上合理、复合生态的、有助于社会区建设的建筑方向。 参考文籍 a) 《建筑空间论》„„„„„„„„„„布鲁诺塞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b) 《存在、空间、建筑》„„„„„„诺伯格舒尔兹,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c) 《城市的形象》„„„„„„凯文林奇(领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 d) 《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e) 《中国传统复合空间观念》„„„„„„„„„„许亦农, 载《建筑师》 期 f) 《人为环境的形式构成》„„„„„„„„„项秉人,《建筑学报》 85 年 2 期 g) 《行为建筑学引论》„„„„„„„„„„„„„„胡正凡,《世界建筑》 期 h) 《建筑设计中轴线的系统变异》„„„„王绍森,载《建筑学报》 年 期 第二节 空间的构成 一、空间类型 1.空间的层次 1)景观 —— 作为“自然”的人 2)城市 —— 作为“社区”的人 3)建筑 —— 作为“群体”的人 4)家具 —— 作为“个体”的人 2.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1)建筑内部空间:(比较:路易斯康 —— 主 /辅空间) ( 1)主要空间:直接为建筑物使用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空间 ( 2)辅助空间:为保证基本使用目的而设置的辅助空间以及设备用房。 如影剧院的受票房、放映室、化妆师,体育建筑中的服务用房(更衣室、沐浴室、按摩室等),以及一般建筑物所共有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卫生间、盥洗室、管理室、贮藏室等;还有一些内部人员使用的空间,如办公室、库房、设备用房(锅炉房、通风机房、冷气间)等。 ( 3)交通空间:联系上述各个空间及供人流、货物来往的空间,包括门厅、大堂、走道、 楼梯间和电梯间等。 2)建筑外部空间 ( 1)集散广场(开敞场地):建筑物沿干道建造时,往往退红线一段距离,形成开敞场地,作为人流交通和疏散的缓冲地带。 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功能和交通的要求比较复杂,需在建筑物前设置大的开敞场地作为人流的疏散,称之为集散广场,如火车站、码头、体育馆、体育场、剧院、大会堂等。 研究显示:后退红线 5— 7 米,中间适当布置绿化,可以减低噪音 15— 20 分 贝; 场地大小:视建筑物的规模、性质和周围地段的大小而定:火车站、码头、 体育馆、体育场、剧院、大会堂需要大 些:商店、旅馆、饭店等,人流是持续不断的、场地可小些; ( 2)活动场地:包括球场、游戏场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等。 ( 3)停车场地:汽车停车场和自行车停车场。 车辆的停车面积 各种车辆转变半径 火车站设置公共汽车停靠站、机动车辆(出租车、自行车)停车场等 ( 4)服务院子 ( 5)绿化场地 3.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 1)共公空间 2)私密空间 3)“公共性 — 私密性”的程序或渐变原理 二、构成要素 1.水平要素 1)基面 2)基面抬起 3)基面抬起 4)顶面 2.垂直要素 1)垂直的线 2)独立垂直面 3) L 型垂直 面 4)平等垂直面 5) U 型垂直面 3.四个面:围护物 1)建筑空间的特点 2)围合与开敞(虚与实) 3)光 4)景观 4.洞口的基本变化 1)在面上 2)在转角上 3)在面之间 三、空间关系 1.拓扑关系 1)围合 —— 空间内的空间 2)叠合 —— 穿插式空间(穿插) 3)返接 —— 邻度式空间(邻接) 4)连续 —— 由公共空间连起的空间 2.几何关系 1)集中组式合(含集合关系) 2)轴线式组合 3)线型组合 4)辅射式组合 5)组团式组合 6)网格式组合 7)加法空间与减法空间(布尔运算) 第三节 空间 的组合 一、空间组织的功能要求 1.空间的使用特点 2.空间的使用程序 3.平面布局:遵循使用流程 4.功能关系图 5.合理的功能分区 将空间按不同的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序加以划分,做到功能分区明确和联系方全,还应对其中的主与辅、内与外、闹与静、清与污等方面加以分析,使不同的功能要求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1)功能分区原则 ( 1)主与辅:主要使用空间设置在基地较为优越的地段,保证良好的朝向、景观、采光、通风条件;辅助作用空间从属于前前者; ( 2)内与外:根据使用空间的公共性与私 密性程度来分区。 人流较大,靠近入口或直接进入。 ( 3)闹与静 ( 4)清与污:医疗建筑中较为突出。 2)功能分区方式 ( 1)分散分区 ( 2)集中水平分区 ( 3)垂直分区 6.合理的流线组织(人、车、物) 1)交通流线的类型 ( 1)公共交通流线 ( 2)内部交通流线 ( 3)供应交通流线 2)流线组织的要求 —— 将“主要人流路线”作为空间设计的“主导线”:读者人流路线(图书馆)、观众人流路线(博物馆),观众进出场路线(体育馆、影剧院等),主要旅客人流路线(火车站)。 ( 1)各流线明确分开,避免干扰 ( 1)符合使用程 序、力求简捷、通畅、明晰、不迂回 ( 2)灵活性与潜伏设计 ( 3)与室外道路密切结合 3)流线的组织方式 ( 1)水平方向的组织 ( 2)垂直方向的组织 ( 3)立体方式的组织 7.不同建筑类型的流线组织 1)交通建筑:车流、人流、行包货物流线; 2)医疗建筑:门诊病人流线、急诊病人流线、住院病人流线、各种辅助治疗和供应服务流线; 3)商业建筑:顾客流线、货物流线、服务工作人员流线; 4)展览建筑:观众参观流线、展品运输流线、内部工作人员流线; 体育建筑:观众流线、运动员流线、管理服务人员流线、贵宾首长流线。 良 好的物理环境 二、空间的组合方式 1.并联式组合 1)外廊式 2)内廊式 3)混合式 4)复廊式 2.串联式组合 1)单元式组合: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旅馆、图书馆 2)大厅式组合:具有一个“主体的大空间”,如电影院、礼堂、剧院、体育馆、室内游泳池等建筑。 小空间围以大空间四周布置 小空间围绕主体大空间的底层和看台下布 第一节 基本语汇 一、 点、线、面、体 1. 点 2. 线 3. 面 4. 体 二、 光与影 三、 材质与肌理 四、 色彩 图例: a) 路易斯 .康 P56(理查德医药大楼) b)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二节 形式的原理 一、 比例 比例和尺度是评鉴建筑造型的又一重要标准 个人“感觉”之外,数、几何、西方古典理论、东方文化、人体、自然万物 1. 黄金分割 ①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它的局部、或者局部的某个构件 本身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控制线 ② 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或者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柱式 4. 文艺复兴理论 5. 模数制 6. “间” 7. 人体比例 二、 尺度 是怎样掌握并处理建筑整体和各局部以及它们同人体或者人所习惯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尺寸关系。  反映建筑物的真实大小  与人体相协调  各部分尺度应该统一  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影响尺度的因素:  空间的体量  内部构件的尺寸及其比例的划分  细部处理 三、 对比 点、线、面、体、光影、质地、肌理、色彩 体形的大小、形状、方向 1. 总体布局 2. 体量和空间 决定了建筑物的外轮廓线,最基本且首要的 3. 立面设计 形的变换 面的虚实对比 线的方向对比得统一与变化的整体结果 4. 材料、色彩 5. 光影作用下的明暗对比 北立面光影很少 四、 节奏(重复) 1. 尺寸 2. 形状 3. 细部特点 五、 韵律  线条、形状、形式、 或者色彩有规律性地重复着或者和谐的最再现(按照相同或变化的形式,通过要素或主体的图形反复或替换而表征的速度) 1. 有规律的重复 2. 有组织的变化(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3. 具体手法 A、 连续性 重复各部分组织,必须具有连续性,以形成统一的规律性 B、 有规律的起伏变化 C、 交错的变化规律 六、 均衡 在设计或构图中诸部分或诸要素令人愉快或协调的布置或比例关系 1. 总体布局 2. 体量组合 3. 内部空间组织 七、 稳定 1. 利用体量和体形的变化 2. 利用材料的质地、色彩和重量感 3. 动态的稳定 八、 主从(基准) 1. 利用连接体形成整体的构图 2. 将第三个体量突出,使原来的二者从属,从而形成整体 九、 等级 1. 特别的尺寸 2. 独特的形状 3. 关键性的位置 十、 轴线 第三节 形式的意蕴 一 、形式的视知觉 完形心理学(“格式塔” ) ——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心理力”的平衡 二、表现不同的内涵和性格 不同的类型的公共建筑,由于功能不同,服务对象和使用情况不一,它们无论在平面上,在外部造型上都具有全然不同的特点,因崦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内容和性格。 建筑要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性格。 各类建筑的性格和气氛不一,有的要庄严、气派、崇高雄伟,有的要求活泼开朗、轻快、幽雅。 为了表现这些不同的性格和气氛,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要领和形式,一般认为采用对称的形式是比较庄严、雄伟,不对称的形 式比较自由、活泼;实墙体我则显得沉重,开窗面积较大,虚面较多则较轻快;大尺度的建筑显得雄伟气派,小尺度的建筑则感到亲切近。 这在我国古建筑中表现得成为明显。 如前述的北京故宫则属前便,而园林建筑则采用自由错落的平面和体形组合,以取得由折有致的意境。 内容决定形式,建筑物的性格决定于建筑内容,建筑物不同的功能工巧匠要注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它的外形特点。 建筑形成就要有意识地表现这些内容决定的外形上的特征。 行政办公建筑—— 此类建筑一秀较庄严。 常采用对我式布置。 中小学建筑 —— 其主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