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烘烤技术指南内容摘要:

雨季节成熟的烟 采收装烟:一是要适时早收。 含水多的烟往往内含物欠充实,采收晚势必使内含物质消耗过度而表现为过熟,质量差,难烘烤。 二是要稀编竿、稀装炕,以利于顺利排湿和及时定色。 烘烤要点:烘烤这类烟叶时,蒸发和排除烟叶过多的水分是烘烤操作的核心和关键。 高温快速排湿、开窗烘烤均有很好效果。 为使温湿度和烟叶变化一致,基本要求:第一,只要不属特别难烤的烟 叶,主要变黄温度应掌握在 38~ 40℃,并逐渐升 41~ 42℃完成变黄,靠降低湿球温度使其逐渐变软。 转火后,在 46℃~48℃延长时间,使主脉充分变软,勾尖卷边至小卷简。 第二,变黄阶段应保持干湿球温度差 3℃以上,烟叶含水越多,干湿球温度差越大,促使烟叶逐渐失水变软。 第三,转火时烟叶变黄程度不宜高,而干燥程度不能低。 烟叶含水越多,变黄程度越低且干燥程度越高,残余的青色到定色升温阶段再完成变黄,一般 5~ 6成黄转入定色。 定色期宜采取边升温、边失水、边变黄的方法,确保烟叶变黄后顺利定色。 (四)烧火技术原则 烧火要能做到 小火能保住,中火能稳定,大火能赶上。 应看烟叶的变化,看房内温度、湿度,看天气变化,看煤质特点等,灵活且准确进行。 当烟叶变化快时,烧火宜大,快升温;烟叶变化慢时,烧火宜缓,慢升温。 当房内温度低时,提火升温;偏高时,压火控温。 天气阴晴风雨,昼夜冷热变化,对房温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必须根据天气变化相应调节火力大小,才能维持房内温度适宜。 睛天,日出后气温逐渐回升,尤其 6 是上午 10时至下午 4 时左右,升温更为明显,此时火力不变,温度也随之升高;日落后,室外温度逐渐下降,尤其是凌晨,降温更明显,此时火力不变,温度也可能随之下 降。 所以,晴天日出后开始适度控火,至日落后则应适当加火;烤房升温灵敏时,应注意火力勿过早;烤房升温困难时,应注意加火勿过迟,火力勿过小。 根据烤房湿球温度的变化进行火力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当湿球温度偏高,需要加大天窗、地洞排湿时,在排湿操作前要先加火,以防排湿时房温下降。 还要注意,煤质不同,烧火方法各异;对粘性强、易结碴的煤,宜烧“散火”,加煤时撒开、撒匀,以防结碴;对粘结性弱、易流炉的煤,宜烧“堆火”;对细粉状面煤,需拌湿烧用,以防止灰损失;烧无烟煤时,宜兑适量黄土,最好制成饼烧用。 蜂窝煤炉烤房主要依靠对助燃孔开启大小的调控,控制火力大小。 需要特别指出,火炉的燃烧强度往往滞后于对助燃孔的调控,所以,调控助燃孔必须先于对温度的要求。 即温度要升高或者要降低必须提前 30分钟左右开大或缩小助燃孔。 (三)排湿操作的原则 变黄阶段主要看干湿球温度差决定是否排湿和排湿量大小;定色和干筋阶段主要看湿球温度高低进行排湿。 ,后开地洞 烘烤初期要关严地洞,必要时仅以天窗的开闭控制湿球温度,直至天窗完全打开。 天窗未完全打开之前,一般不开地洞。 烟叶水分较大时,当底棚 烟叶大量变黄后,可开始开启地洞。 天窗已开完,湿球仍偏高时,必须打开地洞,用天窗地洞配合,使热空气上升,缩小上下层温差,把湿球温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 ,控温排湿 如果地洞已开完,湿球温度若仍偏高,应控制烧火,保持干球温度不再上升,主要靠延长时间来降低房内湿度,直至湿球温度下降后,再根据烟叶变化,提火升温。 这种排湿方法称为控温排湿。 控温排湿的排湿能力是最大的,在定色阶段为烘烤水分大的烟叶常用方法。 但是如果地洞不开完就已稳定了湿球温度,则不应盲目开大地洞,也无需控温排湿。 ,后关天窗 烘烤后期,湿球温度偏低时,要先关地洞控制湿球温度,而不动天窗。 直到地洞关严后,湿球仍偏低时,再关天窗,以天窗控制湿球,直到烘烤结束。 四、主要烤坏烟的现象与分析原因 目前,烤烟生产中烤坏烟现象最突出的是各种各样的烤青烟和杂色烟。 烤青烟中以青筋烟最为普遍;杂色烟包括中度和重度挂灰烟、蒸片烟和烤糟烟、烤红烟和潮红烟、洇筋烟等。 (一)烤青烟 烤青烟有死青烟和活青烟两种。 死青烟是叶片完全呈青色,光泽很暗;活青烟是叶面黄多青少或青多黄少,通常光泽鲜明。 形成青烟原因有: (采生),或采收 烟叶成熟整齐度差,不同成熟度烟叶同竿烘烤。 ,或者起点温度过高,或者烟叶变黄期间地洞封闭不严,容易造成底棚烟叶青尖甚至严重烤青。 ,过早转入定色,且升温快,形成叶基部含青或叶背含青。 7 45~ 50℃期间升温快,易形成浮青、回青或叶背含青。 45~ 49℃,所以烟叶在没有达到黄片黄筋情况下,烤房内温度就超过 50℃,烤后烟叶就是青筋。 (二)挂灰 烤后烟叶叶面有点状或块状模糊不清的灰色,称为挂灰。 如果全叶呈现严重灰褐 色,就称为灰脸。 烟叶形成挂灰的原因有: ,叶内营养不协调。 顶叶 1~ 2片(而不是 4~ 6片)一次采收烘烤,往往形成挂灰,就在于叶内营养不协调。 ,上下波动严重,叶尖容易挂灰。 ,尤其烟叶变黄而未出汗,到定色阶段水分在高温下强行排出,特别容易引起挂灰。 48℃以后烟叶尚有较多水分的情况下,升温过快,或者大幅度、长时间降温,分别形成热挂灰、冷挂灰。 ,受侵袭烟叶也会形成挂灰。 ( 三)蒸片(花片) 烤后烟叶局部或整叶呈褐色,但尚有一定弹性,也不太容易破碎,称为蒸片或烫片。 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温高湿,有以下几种具体情况: ,互相挤压,烟竿内局部高温高湿,形成蒸片。 ,烟叶水分含量过高,排湿不良,升温过猛,烟叶水分大量排出,湿球温度与干球温度一起上升,湿球温度达到 45℃以上,使烟叶蒸坏、烫伤。 ,接下来快速升温导致蒸片。 ,当烟叶变黄程度过高时,定色阶段叶基部转变成褐色。 房本身天窗、地洞面积小,或顶棚距房顶过近,定色阶段大排湿时烤房中上棚次水分不能及时排出,局部高温高湿。 ,如以塑料薄膜、油毡作为天窗的围护结构或天窗门时,大量排湿时水蒸气在天窗凝结成水珠,落到已经干燥或正在干燥的叶片上,也会形成局间烫片。 (四)糟片 烤后的叶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叶片轻飘、无光泽、无弹性,极易破碎,称为糟片(黑糟烟)。 形成糟片的根本原因是叶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度。 水分含量高、干物质少、营养差的烟叶,如嫩黄烟、多雨条件下的烟、下部叶和各种情况下形成的假熟叶、过熟叶等,在变黄阶段变黄 程度过高,失水量过少,形成了硬变黄,定色阶段不能及时排除水分,就很容易出现黑烟。 所以,编竿过密、装烟过稠、天窗地洞设置不合理、面积过小,或转火不及时等,都使烤房排湿不利,甚至形成闷炕,都会烤黑烟叶。 此外,田间的底烘烟,以及采后 8 烟叶堆放烟堆过大,存放时间过长,堆内高温已经使鲜烟蒸坏,烤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糟片。 (五)烟叶颜色不鲜亮 造成烤后烟叶颜色不鲜亮,除了烟叶自身的营养状况外,烘烤方面主要是由于定色阶段(主要是 45~52℃期间)湿球温度的掌握和排湿速度的控制不协调。 一般规律是:湿球温度高时颜色加深,低时颜 色要浅一些。 保持湿球温度在 38℃~ 40℃,烟叶水分汽化与排除处于动态平衡,主动排湿,颜色就鲜亮;水汽在已经或正在干燥的叶片滞留的时间越长,就容易造成颜色不鲜亮。 所以,定色阶段的大排湿时,要加大烧火,开大天窗地洞,及时将烟叶汽化的水分排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