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年新课标要求的高中生物17个试验内容摘要:

片:要在盖玻片的上方另加一片载玻片,防止盖玻片被压碎;用力要恰当,过重会将组织压烂,过轻则细胞无法分散开来。 必修 2 遗传与进化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一、目的要求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理解减数分裂过程。 二、实验材料 蝗虫 ♀: 24, xx,个体大 ♂: 23, xo,个体小 三、方法步骤 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 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3.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①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模式图) ②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显微照片 初级精母细胞 (第一次分裂) 次级精母细胞 (第二次分裂) 初级精母细胞 减Ⅰ前期 初级精母细胞 四分体时期 初级精母细胞 减Ⅰ中期(侧面观) 次级精母细胞 减Ⅱ后期 精细胞 精子 14 四、讨论 1.当你的目光聚焦在显微镜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时,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还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答〗 数第一次分裂会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位置成对排列、同源染色体分离、 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非同源染色体成单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位置,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 末期呢。 〖答〗 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赤道板的两侧,末期在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该细胞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的位置。 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 单体。 3.你是通过比较同一时刻同一种生物不同细胞的染色体特点,来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的。 这一做法能够成立的逻辑前提是什么。 〖答〗 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的过程相同;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一、目的要求 1.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2.理解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作用机制。 二、实验原理 1.正常有丝分裂的植物分生 组织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作用下分别移向两极,最终被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2.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三、材料用具 1.实验材料:洋葱或大葱、蒜(二倍体, 2n=16)。 2.仪器:显微镜,冰箱,培养皿等。 3.试剂: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体积分数为 15%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等。 四、方法步骤 1.将洋葱(或大葱、蒜)放在装满清水的 广口瓶上,让洋葱的底部接触水面。 待洋葱长出约 1cm 左右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 4℃),诱导 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 ~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 ~1h,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 15 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冲洗 2 次。 3.制作装片,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 4 个步骤。 (方法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同)。 4.先低倍镜找到形态较好的分裂相。 (视野中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确认某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改为高倍镜观察。 五、思考 1. 除了用低温 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还有什么方法 ?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用秋水仙素。 都是通过抑制分裂细胞内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一、目的要求 1. 初步学会调查和统计人类遗传病的方法。 2. 通过对几种人类遗传病的调查,了解几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 3. 通过实际调查,培养接触社会、并从社会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1. 调查法一般用于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摸清某些问题的现状,以便于采取解决问题的有效 措施。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如 下: ① 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内容:调查什么、从哪几方面入手、想获得哪些调查指标。 ② 调查内容或对象:向谁进行调查、调查限定在什么范围内。 ③ 调查方法(文献调查或直接调查):是通过访问、座谈、测验还是通过发放问卷来调查,用普遍调查还是抽样调查,怎样抽取样本和抽取多少样本。 ④ 调查结果 ⑤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一般要编制相应的调查表) ⑥ 调查结论与建议 2. 根据调查实际,分析某一遗传病在家系或家庭中的遗传情况,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显隐性,常染色体或性染色体遗传) 3.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每一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 100% 三、提示 1.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 ,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进行调查。 2.每个小组可调查周围熟悉的 4~10 个家庭(或家系)中遗传病的情况。 3.调查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 600度以上)。 4.为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在班级和年级中进行汇总。 5.根据汇总的数据,计算某一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四、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遗传病)的调查统计表 16 组别 婚配方式 家庭 数 儿子 女儿 父亲 母亲 患病 正常 患病 正常 1 患病 患病 2 患病 正常 3 正常 患病 4 正常 正常 五、 调查结论 六、 调查示例 (参考) 资料: 我国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7%,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仅为 %。 根据你的实际调查,判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是否接近上述数据。 ① 调查目的 调查中学生中的红绿色盲发病情况。 ② 调查对象 天津市 31 中初三年级学生,天津市 109 中学 98届初二年级学生、 99 届初三年级学生。 ③ 调查方法 生物教师与本校医务室老师联合调查,对学生逐个进行红绿色盲检查。 ④ 调查结果 (1)天津市两所中学部分初中学生红绿色盲调查表 学校 表现型 96届 97届 98届 99届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31中 正常 34 50 53 60 89 104 118 103 色盲 6 1 5 0 3 0 2 0 109中 正常 / / / / 404 532 524 676 色盲 / / / / 8 0 13 0 (2)两个色盲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 —— 判断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学生甲 :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外祖父均正常,外祖母色盲。 学生乙 :父亲、祖父、祖母、外祖母均正常,母亲、外祖父均色盲。 ⑤ 调查结果分析 (1)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被调查人数为 2785 人,其中色盲患者为 38 人 (男性 37 人,女性 1 人 ),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 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 %。 (2)人群中, 男 :女 ═ 1259: 1526 ,接近于 1: 1 ; 红绿色盲的男女比例 , 男 :女 ═ 37: 1。 我国社会人群,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女性 =14: 1。 (3)从两个男生家族遗传病史调查中分析,可知红绿色盲的遗传符合该病的遗传特点 : 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隔代交叉遗传。 ⑥ 结论 : 我国社会 人群中,红绿色盲患者男性明显 多 于女性。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 17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一、目的要求 通过探究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二、实验原理 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因此,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根,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类似,也与浓度有关。 三、材料用具 1.材料和试剂:迎春、杨、月季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蒸馏水、生长素类似物 (萘乙酸( NAA)、生根粉、 2, 4-二氯苯氧乙酸( ) )的母液 (200ppm,用蒸馏水配制,加少量NaOH 以促进溶解 )。 参考试剂:吲哚乙酸( IAA)、吲哚丙酸( IPA)、吲哚丁酸( IBA)等 [教师提示:植物生长调节剂属于农药类。 虽然它们的毒性一般是低毒或微毒,但是在使用中仍然要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 2.器具:枝剪、刀、烧杯、口罩和手套。 四、方法步骤及实验现象 [提示:实验材料的选择和药液浓度的控制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 选定实验材料要注意选用方便易取、生长快、易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为宜。 选用的植物最好是不易生根的,选取的枝条要一年生的,插条下端要削成 斜面。 枝条的发育状况要相同,上面的芽数要基本一致。 药液的浓度和浸泡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插条生根的难易来确定。 ] 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 确定实验题目:探索 NAA 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做出假设: 适宜浓度的 NAA 可以使迎春花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实验预期: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适宜浓度的 NAA 处理的插条基部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或较高浓度的 NAA 和用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 设计实验: [提示 :在本 实验过程中需设置一组空白对照; 控制无关变量非常重要。 如果单因子变量是 NAA的不同浓度,处理的时间长短应该一致;同一组实验中所用到的植物材料,也应该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如每组的枝条的粗细、长度和保留的芽数需一样,每组枝条数目不能少于 3 个。 ] 预实验 —— 实验操作步骤 1)枝条的选取、处理 选取一年生的、发育状况相同、粗细相同的且把芽和树叶去掉的迎春花枝条 28 枝,长约1015cm,用刀将枝条的下端削成光滑的斜面(最好在节下)。 把它分成 7组,每组四枝。 2)配制溶液 ①先配制 200ppmNAA母液( +500mlH2O) ②稀释得到 2ppm 至 12ppm 浓度的 NAA 溶液各 100ml 配制好的 12ppm浓度的 NAA溶液各 100ml,和清水 100ml分别装入七只烧杯中。 并编号 A、 B、 C、 D、 E、 F、 G。 (配方: 2ppm: 1ml母液 +99mlH2O; 4ppm: 2ml母液 +98mlH2O; 6ppm: 3ml母液 +97mlH2O;其余依次稀释得到; G:清水) 3)浸泡 NAA 18 将各组枝条分别浸入相应的烧杯中,深约 ,记时,浸泡 24 小时。 将浸泡后的枝条取出,晾干 4 小时。 4)水培观 察 将凉干后的根,分别插入相应的烧杯进行水培,观察各组的生根情况,并做好记录。 [注意: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 25~ 30℃)。 ] 5)结果分析 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 (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每天记录。 附表 1:预实验记录 NAA浓度 根数 时间 空白 2ppm 4ppm 6ppm 8ppm 10ppm 12pmm 5. 18 0 0 0 0 0 0 0 5. 21 0 1 2 2 0 0 0 5. 23 0 3 5 4 1 0 0 5. 25 0 5 10 8 2 0 0 5. 27 0 6 12 8 2 0 0 根据生根数目确定比较适宜的浓度为 4ppm和 6ppm 浓度之间 正式实验 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发现迎春枝条在浓度为 4ppm 和 6ppmNAA下生根较好,在此浓度区间进一步以 作为浓度梯度进行实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