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连铸机安全及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否正常。 检查大包、 中间包 事故运行系统是否正常。 连 铸 技 术 14 检查 出坯系统设备 是否正常等。 检查一次、二次冷却系统及设备冷却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事故冷却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 结晶器的准备 中间包 点火后,应及时检查结晶器是否漏水,结晶器水的 压力、流量 、 事故水的情况, 发现问题应 及时处理。 结晶器内表面的粘渣应清理干净。 送引锭杆前引锭头要烤干,送引锭杆时不准送二冷水,以免打湿引锭头(如果打湿则需要用压缩空气吹干)。 引锭头与结晶器铜壁之间 的缝隙要求用石棉绳密封(不准用钢制工具操作,以避免损伤结晶器铜壁;要求使用铜制工具进行操作);锭头端面用石棉布防护。 除使用专用引锭帽外, 填扎引锭时, 在引锭头上先铺一层 10mm左右的铁磷或车屑,然后再用合适的冷料进行填充,填料要 放置合理。 其它工具及保护渣 等 的准备 引流枪、引流管的准备。 事故堵头、事故闸板的准备。 事故割坯枪的准备。 要检查事故堵头是否准备充分。 连 铸 技 术 15 除使用专用引锭帽外;采用其它引锭方式时,应准备好填扎引锭所需的冷料等用品。 保护渣的准备。 要检查结晶器保护渣是否受潮,否则要及时更换或烘烤。 中 间包覆盖剂或碳化稻壳的准备。 测温枪及测温热电偶的准备。 连铸浇铸操作 连铸钢水必须严格控制钢水的温度,钢水到达连铸平台后,要进行测温,符合规定要求的钢水才允许进行开浇。 大包钢水上大包回转台后迅速上好油缸,要检查油缸安装是否到位。 连铸第一炉钢水上平台到大包开浇时间≤ 8 分钟,否则需对中间包及钢水重新处理。 中间包停火后,中间包车应迅速开到浇注位置(结晶器上方)对中。 大包开浇时要满流浇铸,要实行长水口保护浇铸。 中间包应及时加入碳化稻壳或中间包覆盖剂,加入量以覆盖中间包钢水液面为佳。 中间包钢水液面高度达 到 400mm 以上时,开始进行浇铸,建议先开 6 流,再开 5 流。 中间包钢水的过热度必须严格控制在要求的范围;中间包正常浇铸液面高度应控制在 800mm 左右,满足长水口插入中间包钢水深度 50mm; 当中间包钢水液面高度< 200mm 时必须关棒停浇。 浇铸过程中,要保持结晶器液面稳定。 连 铸 技 术 16 浸入式水口插入结晶器钢液深度以 80150mm 为佳。 浇注过程中应及时加入适量保护渣,拉坯过程中保护渣的加入原则是:应做到少加勤加,黑渣操作(应根据钢种的不同,合理选用保护渣)。 中间包正常开浇 3 分钟后,启动电磁搅拌, 10 分钟后启动液面自动控制。 ( 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点不太适合) 大包开浇 5 分钟后,测第一次中间包钢水温度,以后每隔 510 分钟测温一次;连浇炉号以大包开浇 10 分钟所测温度作为该炉过热度的考核依据。 开浇起步速度 200mm 200mm 坯按 、 180mm180mm 坯按 、φ 180mm 坯按 执行、φ 210mm 坯按 、φ 270mm 坯按。 开浇正常后 23 分钟内逐步调整 拉速到正常范围。 根据 中间包 钢水过热度的变化情况, 按照对应的 拉坯曲线,相应调整拉速(温差超过 5℃时进行调整) 当大包钢水快放完时,应快速放完钢水准备下炉连浇,连浇炉号的大包钢水应提前 35 分钟到达大包回转台。 铸坯切割时,要严格按要求的定尺进行切割,防止回枪时烧坏铸坯;头坯切 ,尾坯切 以切净缩孔。 合金结构钢、轴承钢及工具钢铸坯不得在冷床停留,应及时吊坯缓冷或堆冷。 非红送的红坯不得转移。 浇注结束时应逐流停止,原则上要求先停 6 流,后停 4 流;但考虑到优化尾坯 定尺及尾坯切除的 要求可做适当调整。 浇注结束 20 分钟后停结晶器水和设备水。 连 铸 技 术 17 各钢种中间包过热度控制要求 表 2 连铸钢水起坑温度及 中间包 过热度控制 序号 钢 种 液相线温度(℃) 过热度(℃) 建议第一炉钢水起坑温度(℃) 建议连浇炉号钢水起坑(℃) 1. 20 1512 1530 15901600 15751585 2. 45 1489 1025 15651575 15501560 3. 20Cr 1512 1530 15851595 15751585 4. 40Cr 1495 1025 15701580 15551565 5. 20CrMo 1512 1530 15871597 15721582 6. 30CrMo 1503 1025 15781588 15631573 7. 35CrMo 1499 1025 15741584 15591569 8. 42CrMo 1494 1025 15701580 15551565 9. Q345 1509 1530 15841594 15701580 10. 12Cr1MoVG 1517 1530 15921602 15771587 11. 15CrMoG 1516 1530 15911601 15761586 12. 12CrMo 1520 1530 15951605 15801590 13. 1Cr5Mo 1513 1530 15901600 15751585 14. 27SiMn 1495 1025 15701580 15551565 15. 16Mn 1514 1530 15901600 15751585 16. 12Cr2Mo 1516 1530 15911601 15761586 17. 37Mn 1493 1025 15701580 15551565 18. 34Mn2V 1496 1025 15701580 15551565 19. 37Mn5 1495 1025 15701580 15551565 20. J55 1497 1025 15701580 15551565 21. T95 22. X42 23. X70 注: 表中钢水 起坑温度 及连浇炉起坑温度为建议值,具体调整视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对连铸而言,控制的是中间包钢水的过热度。 连 铸 技 术 18 序 号 钢 种 坯 型 200 200 180 180 φ 270 φ 210 φ 180 1 20 2 45 3 20Cr 4 40Cr 5 20CrMo 6 30CrMo 7 35CrMo 8 42CrMo 9 Q345 10 12Cr1MoVG 11 15CrMoG 12 12CrMo 13 1Cr5Mo 14 27SiMn 15 16Mn 16 12Cr2Mo 17 37Mn 18 34Mn2V 19 37Mn5 20 J55 21 T95 22 X42 23 X70 (以下数据是啥意思) 216。 180: a: b: c: 216。 210: a: b: c: 216。 270: a: b: c: 连 铸 技 术 19 一次冷却系统水量控制 表 3 各断面结晶器冷却水量控制 (可通过计算水流速来确定 10m/s 左右) 断面 结晶器水流量 m3/h φ 270 140~165 φ 210 115~135 φ 180 100~120 200 200 135~165 180 180 125~155 注:现场调整控制过程中,进出水温差应控制在 5~8℃,各面回水温度应尽量调为一致。 连铸二冷系统各区配比参数控制 表 4 连铸二冷配水及配比参数控制 序号 钢 种 拉坯曲线 二冷水量( l/kg) 二冷水配比 200 200 180 180 φ270 φ210 φ180 1. 20 Ⅰ 二次曲线 45:23:21:11 2. 45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3. 20Cr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4. 40Cr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5. 20CrMo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6. 30CrMo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7. 35CrMo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8. 42CrMo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9. Q345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10. 12Cr1MoVG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11. 15CrMoG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12. 12CrMo Ⅰ 二次曲线 45:23:21:11 13. 1Cr5Mo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14. 27SiMn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连 铸 技 术 20 15. 16Mn Ⅰ 二次曲线 45:23:21:11 16. 12Cr2Mo Ⅱ 二次曲线 45:23:21:11 17. 37Mn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18. 34Mn2V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19. 37Mn5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20. J55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21. T95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22. X42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23. X70 Ⅲ 二次曲线 45:23:21:11 说明: 在实现高拉速的情况时,结晶器水量应往上限控制。 二次冷却水比水量的选择原则是:在铸机匹配拉速的情况下,比水量按上表选用;当实现连铸高效时,二次冷却水的比水量应适当增加(增加量通常为正常比水量的 ~ 倍)。 注: 二冷比水冷强度控制范围: ~ l/kg 拉坯曲线及振频与拉速关系曲线 200 200 m m 断面拉坯曲线VⅠ = 4E05△T2 △T + VⅡ = 4E05△T2 △T + VⅢ = 4E05△T2 △T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过热度(△T ,℃)拉速(m/min)Ⅰ Ⅱ Ⅲ 连 铸 技 术 21 180 180 m m 断面拉坯曲线VⅠ = 5E05△T2 △T + VⅡ = 5E05△T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