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一级建造师市政实务教材总结内容摘要:

况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充分了解与掌握事故的现场和特征; 收集资料 ,包括所依据的设计图纸、使用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机械、真实的施工记录、施工期间环境条件、施工顺序及质量控制情况等, 摸清事故对象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处的 客观条件 ;对收集到的 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进行整理 ,按“ 人、机、 料、法、环 ”五个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形成质量事故调查的原始资料。 1K420203 掌握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措施 本条文介绍了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一、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要求 (一 )项目部进场后应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工程现场和周围环境调研和详勘。 (二 )在调研和详勘基础上,针对工程项目不确定因素和质量影响因素,进行质量影响分析和质量风险评估。 (三 )在质量影响分析和质量风险评估基础上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保证计划。 二、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内容 (一 )组织准备 1,组建施工组织机构。 2.确定作业组织。 3.施工项目部组织 全体 施工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的培训,并应 保存培训记录。 (二 )技术管理的准备工作 1.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项目部及时索取工程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 指定专人管理并公布有效文件清单。 2.熟悉设计文件。 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由有关人员参加的对设计图纸的学习与审核 ,认真领会设计意图,掌握施工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并应形成会审记录。 3. 编制能指导现场施工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确定主要 (重要 )分项工程、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计划。 , 分解和确定各 阶段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措施。 5. 确认 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的 质量检验与验收程序、内容及标准 等。 (三 )技术交底与培训 1.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 项目技术负责人 对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方 全体 人员进行 书面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资料应办理 签字手续并 归档。 2。 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质量和安全技术培训,经考核后持证上岗。 3.对包括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特殊工种资格进行确认,无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严禁上岗。 (四 )物资准备 1. 项目负责人按质量计划中关于工程分包和物资采购的规定,经招标程序选择并评价分包方和供应商,保存评价记录。 2.机具设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进场,性能检验应符合施工需求。 3.按照安全生产规定,配备足够的质量合格的安全防保用品。 (五 )现场准备 、交桩给定的工程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测 ,当发现问题时,应与勘察设计方协商处理,并形成记录。 2.做好设计、勘测的交桩和交线工作,并进行测量放样。 3.建设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要求的现场试验室。 4.按照交通疏导 (行 )方案修建临时施工便线、导行临时交通。 5.按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总平面布置图搭建临时设施包括施工用房、用电、用水、用热、燃气、环境维护等。 1K420204 掌握施工过程的质量事故预防措施 本条文介绍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要点。 一、施工质量因素控制 (二 )材料的质量控制 1.材料进场必须检验,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 2.材料的搬运和贮存应按搬运储存有关规定进行,并应建立台账。 3.按照有关规定,对材料、半成品、:构件进行标识。 4.未经检验和已经检验为不合格的材料、半成品、构件和工程设备等,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或拒绝验收。 5.对发包方提供的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工程设备和检验设备等,必须按规定进行检验和验收。 6.对承包方自行采购的物资应报监理工程师进行验证。 (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并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7.在进场材料的管理上,采用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人员签发限额领料单,库管员按单发货。 (三 )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1.应按设备进场计划进行施工设备的调配。 2.进场的施工机械应经检测合格,满足施工需要。 3.应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无证或资格不符合者,严禁上岗。 、保管、维修和验 证,计量器具应符合有关规定。 二、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一 )分项工程 (工序 )控制 1.施工管理人员在每分项工程 (工序 )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书面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工具及材料准备、施工技术要点、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2.在施工过程中,项目技术负责人对发包方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有关施工方案、技 术措施及设计变更要求,应在执行前向执行人员进行书面交底。 (工序 )的检验和试验应符合过程检验和试验的规定,对查出的质量缺陷应按不合格控制程序及时处置。 (二 )特殊过程控制 1.对工程施工项目质量计划规定的特殊过程,应 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 进行控制。 2.对特殊过程的控制,除应执行一般过程控制的规定外,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 编制专门的作业指导书。 3.不太成熟的工艺或缺少经验的工序 应安排试验 , 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进行首件 (段 )验收。 4.编制的作业指导书, 应经项目部或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执行。 (三 )不合格产品控制 6.进行不合格让步接收时,工程施工项目部应向发包方提出书面让步接收申请,记录不合格程度和返修的情况,双方签字确认让步接收协议和接收标准。 7.对影响建筑主体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不合格的产品,应邀请发包方代表或监理工程师、设计人,共同确定处理方案,报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批准。 三、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持续改进 (一 )预防与策划 (二 )纠正 、监理方、设计方或质量监督部门提出的质量问题,应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 2.对已发生或潜在的不合格信息,应分析并记录处理结果。 , 应由工程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判定不合格程度,制定纠正措施。 4.对严重不合格或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实施纠正方案及措施。 5.实施纠正措施的结果应由施工项目技术负责人验证井记录;对严重不合格或等级质量事故的纠正措施和实施效果应验证,并应上报企业管理层。 6.施工项目部或责任单位应定期评价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 1K420201 掌握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一、石灰稳定土基层 (一 )材料 1.宜采用塑性指数 10~ 15的粉质黏土、黏土 ,塑性指数大于 4 的砂性土亦可使用,土中的有机物含量宜小于 10%。 2.宜用 l~ 3级的新石灰,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规范要求;磨 细生石灰,可不经消解直接使用, 块灰应在使用前 2~ 3d 完成消解,未能消解的生石灰块应筛除, 消解石灰的 粒径不得大于 10mm。 (三 )施工 1.控制虚铺厚度,确保基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要求一致。 2.碾压时压实厚度与碾压机具相适应, 含水量宜在最佳含水量的土 2个百分点范围内 ,以满足压实度的要求。 3.严禁用薄层贴补的办法找平。 4.石灰土应湿养,养生期不宜少于 7d。 养生期应 封闭交通。 二、水泥稳定土基层 (一 )材料 1.应采用 初凝时间应大于 3h,终凝时间不小于 6h 的 32. 5 级、 42。 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 水泥。 水泥贮存期超过 3 个月或受潮,应进行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 宜选用粗粒土、中粒土 ,土的均匀系数不得小于 5,宜大于 10,塑性指数宜为 10~ 17。 、砂砾、未筛分碎石、碎石土、砾石和煤矸石、粒状矿渣等材料; 用作基层时,粒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 ;用作底基层粒料最大粒径: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得超过 37. 5mm;次干路及以下道路不得超过 53mm。 各种粒料,应按其自然级配状况,经人工调整使其符合规范要求。 碎石、砾石、煤矸石等的压碎值: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基层与底基层不得大于 30%;其他道路基层不得大于 30%,底基层不得大 于35%。 2%;集料中硫酸盐含量不得超过 %。 (三 )施工 1.宜采用摊铺机械摊铺,施工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压实系数。 2. 自拌合至摊铺完成,不得超过 3h。 分层摊铺时,应在下层养护 7d后, 方可摊铺上层材料。 3.宜在水泥 初凝时间到达前 碾压成活。 4.宜采用 洒水养护,保持湿润。 常温下成活后应经 7d养护 ,方可在其上铺路面层。 三、石灰工业废渣 (石灰粉煤灰 )稳定砂砾 (碎石 )基层 (也可称二灰混合料 ) (一 )材料。 2.粉煤灰中 SiO Al2O3和 Fe2O3总量宜大于 70%;在温度为 700℃的烧失量宜小于或等于 10%。 3.砂砾应经破碎、筛分,破碎砂砾中最大粒径不得大于。 (二 )拌合运输。 2.应做延迟时间试验,确定混合料在贮存场 (仓 )存放时间及现场完成作业时间。 3.应采用集中拌制,运输时,应采取遮盖封闭措施防止水分损失和遗撒。 (三 )施工 1. 混合料在摊铺前其含水量宜为最佳含水量177。 2%。 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应及时翻拌。 3. 应在潮湿状态下养护 ,养护期视季节而定, 常温下不宜少于 7d。 采用 洒水养护时 ,应及时洒水, 保持 混合料 湿润。 4.采用喷洒沥青乳液养护时,应及时在乳液面撒嵌丁料。 5. 养护期间宜封闭交通。 需通行的机动车辆应限速,严禁履带车辆通行。 1K420202 掌握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一、行业标准 (一 )沥青混合料面层施工外观质量要求是:表面应平整、坚实,不得有脱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