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医疗机构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内容摘要:
(六)制剂 成型工艺研究 制剂成型 性 研究应在提取 纯化 工艺技术条件稳定与半成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主要 包括制剂处方 研究 与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两方面。 制剂处方 研究 是根据半成品性质、剂型特点、临床 用药 要求、给药途径等筛选适宜的辅料 , 确定制剂处 方的过程。 首先 应了解 与制剂成型性、稳定性有关的原辅料的理化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在不同剂型中各辅料作用的特点, 采用科学合理 的评价指标与方法,有针对性地筛选辅料的种类与用量。 制剂处方量应以 1000 个制剂单位(片、粒、 g、ml 等)计,并写出辅料名称及用量,明确制剂分剂量与使用量确定的依据。 最终应提供包括选择辅料的目的、试验方法、结果(数据) 和 结论等在内的研究资料。 辅料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原则:满足制剂成型、稳定、作用特点的要求,不与药物发生不良相互作用,避免影响药品的检测。 还应注意辅料的用量,制剂处方应能 在尽可能少的辅料用量下获得良好的制剂成型性。 所用辅料应符合药用或食用要求,辅料应提供合法来源,并有固定的供应商。 制剂成型工艺是将半成品与辅料进行加工处理,制成 一定的 剂型并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 一般应考虑成型工艺路线和制备技术的选择,应注意实验室条件与中试和生产的衔接,考虑实际配制制剂设备的可行性、适应性。 应 提供详细的 制剂 成型工艺流程, 固定所用设备及其工艺参数, 各工序技术条件试验依据等资料。 在制剂过程中,对于含有有毒药物以及用量小而活性强的药物,应特别注意其均匀性。 (七)直接接触 药品的包装材料的选择 对同类药品及其包装材料进行相应的调研,证明选择的可行性。 结合稳定性试验予以确定。 (八) 中试研究 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研究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制剂制法达到批量配制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 1.一般情况下,中试研究的投料量应为制剂处方量(以制成 1000 个制剂单位计算)的 10 倍以上。 2.中试过程中应考察各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根据中试情况修订和完善制备方法,确定配制工艺。 3.提供三批中试生产数据,包括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用量、成品量及成品率等。 并列出中试设备清单。 4.按拟定的质 量标准对中试产品进行检验。 (九)附注 使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可简化工艺研究的资料,但 处方、制法、工艺流程图、中试 研究资料应符合上述要求,应明确关键工艺参数及配制设备。 中药制剂配制工艺主要研究项目 及 基本内容和评价指标可参照 附 表 1 进行。 附表 1 中药制剂配制工艺主要研究项目及基本内容和评价指标 主要研究项目 基本内容和评价指标 前处理 净制、切制、炮 制 、粉碎 、破碎(细度)等具体要求 提取 提取方法:蒸馏、水提、醇提、浸渍等 考察条件:溶媒种类(包括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 及溶媒用量、挥发油或芳香水提取量等 分离纯化 醇沉、水沉和离心条件、 pH值等 浓缩干燥 浓缩液相对密度、浓缩干燥方式和条件等 辅料 筛选 确定辅料的种类和 用量 等 成型 技术 固体制剂:流动性、堆密度、粒度、外观均匀度、水分、溶化性、崩解时限、融变时限等 半固体制剂:流动性、外观均匀度、粒度、相对密度等 液体制剂:澄清度、 pH值、相对密度等 中试 研究 投料量、半成品量、辅料用量、成品量及成品率等 评价指标 可选用浸膏量、单一成分或大类成分等评价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 可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紫外分光 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重量法以及容量法等 三、中药制剂质量及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根据《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 (局令第 20号) 的有关要求 ,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 “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基于 “使用安全、质量基本可控、方法适用可行、资料完整规范 ”的基本 要求 , 并 结合中药制剂的特点,制订 本 技术 指导原则。 其目的是 指导医疗机构进行中药制剂的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为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提供明确统一的研 究技术要求。 中药制剂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应能指导中药制剂配制、控制中药制剂质量,以保证中药制剂使用安全有效。 有针对性地规定检测项目以加强对内在质量的控制,检测项目的选择,应本着“简便、快捷、灵敏、专属性强”的原则。 (二)质量标准的编排顺序与一般要求。 具体编排顺序如下:中文名和汉语拼音、处方、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规格、贮藏。 量指标应有相应的检测方法,方法必须具有可行性与重现性,并有明确的结果判定。 除具体品种项下的特殊要求外,标准项目中所有涉及检验的方法与技术按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凡例和附录的要求。 、术语、数值、计量单位、符号、公式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的规定,并参照《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或对照提取物)均应为中国 食品 药品 检定研究院 统一颁发,所使用对照物质的来源、批号等信息必须在申报资料中标明。 中检 院 统一颁发,可自行建立对照药材 标准,并经 省食 药检 院 鉴定标化后使用。 、溶剂应易于得到,尽可能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溶剂与试剂(例如:苯、氯仿等)。 操作中需特别处理或注意的地方应注明,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应予提示。 、缓冲液、指示液、滴定液应尽可能采用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已收载的,不应任意增加或改变其浓度,否则应在标准正文中以注解的形式列出配制的方法,并在起草说明中加以说明。 ,应结合实际,保证制剂在配制、贮藏和使用过程中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三)各项目的具体要求 ( 1)中文名应符合中药的命名原则,汉语拼音按现版新华字典进行相应标注。 ( 2)名称必须后缀剂型,剂型的表述应按药典的规范表述,如胶丸应称为软胶囊。 ( 3)新制剂名称不应与已上市药品名称和 河北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的制剂名称重复, 仿制制剂名称应与被仿制剂一致。 ( 4)不得使用商品名。 ( 5)不得采用 “回春”、“仙”、“宝”、“灵”、“宁”等不科学或夸大疗效的文字命名。 ( 1)处方中的全部药味一般应为法定药品标准收载品种 ; 如葛根、金银花、青木香、牛黄、麝香等名称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予以 规范书写。 ( 2)复方制剂处方应列出全部药味的名称与用量;单味制剂不列处方,在制法中说明药味及处方量。 药材名应为法定标准收载名称,炮制品需注明。 ( 3)药味的排列顺序应根据“君、臣、佐、使”组方原则排列。 ( 4)药品标准标注“大毒(或剧毒)”、“有毒”的药材原则上不能超过法定标准的规定用量。 ( 5)处方量 (指净药材量或炮制品粉碎后的净粉量 )应以制成 1000个制剂单位(如 1000片, 1000g, 1000ml)的成品量为准。 应根据制备工艺写出简明的工艺全过程, 列出关键工艺参数。 如处方中共多少味药,各 药味处理的关键工艺与质量控制参数 ;如提取方法、溶媒种类 及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 提取次数、 浸膏的相对密度 (标准温度) 、 浓缩干燥方法及温度, 辅料 种类 及用量、制成品的总量等。 辅料如使用了 白酒 或酒精 ,应标明浓度;如使用了植物油,应标明植物油的种类及名称。 指制剂除去包装的直观情况,按颜色、外形、气味、味觉依次描述。 片剂或丸剂有包衣的应包括去除包衣后对片芯或丸芯的描述;胶囊剂应除去囊壳后就内容物进行描述;溶液剂应注意对其颜色的描述。 外用药 、剧毒药 不描述味觉。 ( 1)鉴别应满足专 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的基本要求。 鉴别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及色谱鉴别等。 ( 2)应对处方中 主要药味 进行鉴别研究,符合要求的纳入标准正文。 有下列情况的药味必须进行鉴别:处方中含有人工牛黄、人工麝香、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三七、西红花、血竭等贵细中药材。 ( 3)大类化合物的理化鉴别,由于其专属性往往较差,一般不提倡,若要采用,应进行专属性研究的有关说明。 ( 4)以生粉入药的品种可采用显微鉴别方法进行鉴别,但一般来说,淀粉、导管、薄壁细胞等不具鉴别意义的组织不应作为鉴别特征。 ( 5)薄 层鉴别研究必须设置空白样品,为避免假阳性,还应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的专属性和耐用性考察。 ( 6)应提供显微鉴别特征绘制图或薄层鉴别色谱彩色照片。 ( 1)处方中含有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列为大毒的药材、国务院《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1988年)规定的 28种毒性药材、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分册、藏药分册、维药分册、蒙药分册)注明大毒或剧毒的药材、全国各省区(市)药材标准注明大毒或剧毒的药材应建立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项。 一般采用薄层鉴别的方法,为确保所建立方法 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必须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进行方法的专属性(即设置空白)、耐用性考察。 ( 2)含 矿物药的制剂,均应对重金属和砷盐的检查方法进行研究, 视情况纳入标准正文。 ( 3)检查应符合现行版中国药典附录各有关剂型通则项目的要求。 如有通则规定以外的项目或与通则中某项检查要求不同时,需充分说明理由。 通则以外的剂型应另行制订要求。 经过研究有些品种或剂型(如黑膏药)确实无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可采用浸出物测定方法作为质量控制,但必须进行必要的研究,如溶剂的选择、溶 剂的用量、提取方法的考察、重复性及耐用性研究等。 ( 1)含量测定应满足专属、灵敏、重现性好的基本要求。 含量测定方法包括色谱法、可见 紫外分光光度法、容量法、重量法等。 含量测定目标成分一般应为单一化学成分,也可以为大类化学成分(如总黄酮、总皂苷、总生物碱等)。 ( 2)首选处方中的君药(主药)、贵重药( 冬虫夏草、西红花 等)、毒性药材(马钱子、蟾酥、斑蝥等)制订含量测定项目。 在国家标准中已有含量测定方法的毒性药味(包括有毒矿物药和动物药),应研究建立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规定上、下限。 ( 3)含 量测定方法均应作方法学考察实验 参见现行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一般要求见表 1。 表 1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验证项目表 验证项目 专属性 线性 准确性 重复性 耐用性 色谱法 + + + + + 光谱法 + + + + + 容量法 + + + * 重量法 + + + * “ *”表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进行。 ( 4)含量测定结果低于万分之一时,可不列含测项,应增加浸出物测定指标。 ( 5)应提供色谱法、光谱法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相关图谱。 制剂的功能主治 应依据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制订,并有符合要求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技术支持。 功能主治的描述应使用规范的医学术语,不得使用生僻或有歧义的术语。 中药制剂功能主治的表述原则上应符合中医的传统表述习惯,主治中一般应有相应的中医证候或中医病 机 的表述 或限定。 用法用量应依据临床应用的结果说明临床推荐使用的用法和用量,先写用法,后写用量。 如 “口服。 一次 2片,一日 3次 ”表示。 如同一药物不同的适应症、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用法用量 可能 不 完全 一致,应详细列出。 用法与用量的表述应规范、详细、易懂、便于患者自行服用。 具体要求 参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第 24号令等有关规定。 列出使用该药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规格用于规定制剂单位的含量、装量,重量等,必须 按药典要求 规范表述。 如有多种规格应由小到大的顺序全部列出,并且与说明书中表达的方式一致。 不同剂型的规 范 表述举例如下: 补 中益气 丸(大蜜丸) 每丸重 9g 补肾固齿丸 (水丸) 每 30丸 重 1g 八味清心沉香 散 每袋装 15g 板蓝根 颗粒 每袋装 ( 1) 5g ( 2) 10g 健胃消食 片 每片重 参芪五味子片(糖衣片)每基片重 乳块消片(薄膜衣片) 每片重 小儿百部止咳 糖浆 每瓶装 100ml 安阳精制 膏(橡胶膏剂) 8cm 八正 合剂 每瓶装 100ml 柴胡 口服液 每支装 10ml 复方丹参滴丸 每丸重 25mg 独一味 胶囊 每粒装 舒筋活络 酒 每瓶装 250ml 烧伤灵 酊 每瓶装 100ml 暖脐 膏(黑膏药) 每张净重 3g 保妇康凝胶 每支装 2g 老鹳草 软膏 每 支 装 10g 小儿感冒 茶 每 块重 6g 四味黄连洗剂 每瓶装 100ml 保妇康 栓。河北省医疗机构制剂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药
相关推荐
基 价 B ( )万元 采用直线内插法计算: B=Y1 +( Y2 - Y1 )247。 ( X2 - X1 )( A - X1 ) (式中: A:已知计费额; X1:计费额 X 所在区间的下限值 X2:计费额 X 所在区间的上限值 ; Y1:收费基价 Y所在区间的下限值; Y2:收费基价 Y所在区间的上限值; B:所要计算的施工监理服务收费基价) 专业调整 本项目工程类别为: 系数 C ( )
真投标文件一律不接受。 (四)投标文件的递交 19 电子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电子投标文件的密封和标记: 投标人应将未加密的电子投标 文件 U 盘密封装在单独的信袋中,并在信袋上标明“投标人名称、采购编号及包号、电子投标文件”字样。 封套的封口处加贴封条,并在封套的封口处加盖投标人单位章。 投标文件的提交 电子投标文件的递交: ( 1)投标人应在投标截止时间前上传加密的电子投标文件( *
验(中心试验室完成的)确定的强度、密度、配合比等各种指标 ,严格检查,控制工程质量;参与承包商的试验施工,确认试验施工所提供的施工工艺及其试验数据。 ( 4)按技术规范规定频率,对工程用材料、混合料及工程成品进行抽查试验;通过旁站监理,对承包人试验方法及其试验成果进行审核认可,并与抽检资料对照审核承包人试验资料,对工程施工质量加以认定或否定,为工程计量提供依据。 ( 5)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检测
为了运行、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系统所编制的各种程序的集合。 计算机 软件系统分为两类: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 DOS、WINDOWS、 UNIX、 Linux等)、程序设计语言及各种工具软件。 应用软件包括管理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游戏和教学软件等。 第四部分 操作系统 一、操作系统简介 操作系统对计算机本身所有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进行管理。 常见的操作系统有:
培养部分基本原理 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全能性学说,即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为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有哪些特点。 ( 1)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组织培维酵烤桑杂蜗篮限秸摔栓琢悟幂酚客搜灵询活样酿拴年足帚堵逻迭桃旋涯都婿癣巡或稿钱诉俱墒凄伎查神羚梆喘伺悔正躁两靛除沪东狡型淄咬魁鸵 ( 2)愈伤组织培养脱毒法:通过植物
式、埋深与接续要求,气压维护系统方案; 站、房建筑标准;维护区、段的划分;工程用料的程式、结构及使用场合;明线或电缆对防雷、防腐蚀、防强电影响及防机械损伤等防护措施的择定以及其它有关技术措施。 对工程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应重,点加以说明。 ( 4 )其它问题 ① 有待上级机关进一步明确或解决的问题。 ② 有关科研项目的提出。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