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机应用手册之五内容摘要:

模腔布局应妆平衡。 检查注塑件壁厚是否平均。 2.异物在合模面上成为突出的部份。 若披锋出现在注塑件的一边,检查合模面是否 相互平衡。 3.模具和 /或模具表面内的注塑件没有配准。 拆开模具,仔细地查看、修理并纠正未校正处 以获得平衡的填充模式。 4.投影面积太大。 模具总投影面积(即模腔和流道)对供使用的 锁模力来说太大。 5.不 适当的排气使用塑料离开模腔区。 检查并清洁排气孔。 以 0..01mm的 增加量扩大模具的排气孔直至能正确填充模具 5. 2. 11 注塑件不正确收缩 描述:注塑件没有显示出与塑料相关的正常收缩值。 可能的起因: 建议使用的补救方法: 注塑机: 1.模腔内的注塑压力太低。 逐渐升高注塑 压力,检查在每次升压时注塑 件的大小,直到注塑件出现轻微的披锋。 2.模腔内塑料不足。 增加注塑量或检查垫料。 3.模具温度太高。 降低模具温度。 4.不正常的注塑条件。 使用了不正确的注塑条件(温度和压力等)。 在没有稳定光洁度塑过程前抽取样本。 5.射嘴孔太小。 增太射嘴孔的真径。 6.模具模腔填充速度太慢。 增加注塑速度或采用多级填充速度。 7.模具内的浇口没有凝结关闭。 增加螺杆向前时间,并在每次增加时测量样本。 8.注射量内熔胶温度有差异。 降低螺杆旋转速度以使螺杆返回刚好在冷却完 成前结束。 增加背压。 模具: 1.浇口太小或设计不当。 增加浇口的尺寸和 /或减少接合区的长度。 2.流道系统设计不当。 用圆型或梯形的流道。 增加流道尺寸以适合塑料 的粘度或塑料流动特性。 3.模具冷却管道设计不足。 测量模腔不同点的表面温度并将实际温度与相应 的收缩值连紧。 如果有明显的并异,则重新设计 冷却管道以克服问题。 塑料: 1.塑料的可流性太低(即塑料流动太难)。 使用较低粘度(即:较易流动的级别)的聚合物。 5. 2. 12表同粗糙 描述:注塑件的表面光洁度不一致,有些部分比其他部份更有光泽。 可能的起因: 建议使用的补救方法: 注塑机: 1.射嘴中的冷料。 检查射嘴安装处是否有滴漏。 增加射嘴温度。 若使用封闭式射嘴,检查它是否正确运作。 注塑机的射嘴内的倒锥可使塑料与模具分离。 2.熔胶温度太低。 增加熔胶温度。 3.注塑件未完全填充。 增加注塑机的注塑量。 增加注塑保压。 4.在模具表面使用的合模力不充足。 增加有效的锁模力。 模具 : 1.没有预先设立冷料穴。 在注口套对面加工一个冷却穴或加深现有的冷料 穴。 2.模具温度太低。 增加模具温度。 3.塑料流动的方向有急剧的转变。 在模具内任何可能的地方避免尖锐的边缘。 4.模腔内的旋纹(尤其是使用混合塑料更明显)。 增加浇口的直径或用薄片型的浇口。 5.使用了脱模具剂。 避免使用脱模剂。 6.浇口区内,由热流道装置不良的冷却位造成的 使 用更高的射嘴温度或更正改良热流道的射嘴。 粗糙表面。 塑料: 1.塑料含有多余的润滑剂或其他加工辅肋物。 对同一塑料进行分批的塑品试验以辨别某一批是 否次品。 5. 2. 13银条纹 描述:这也称为(云母痕),气泡。 注塑件表面的某些地方不洁度不一致,出现银色的表面。 可能的起因: 建议使用的补救方法: 注塑机: 1.熔胶表面温度太高。 降低射料缸温度。 2.塑料滞留在射料缸的时间性太长。 减少总过期时间。 注塑量对注塑机来说太小。 3.熔胶温度太低以致模具填充时间不稳定。 增高射料缸温度。 增高射嘴温度。 增高模具填充 速度。 4.温度控制器不精确,使控制有差异。 检查温度控制器是否精确且具控制力。 5.注塑料压力不足。 增加注塑压力。 模具: 1.模具表面温度太低。 增高模具温度。 限制冷却剂流经模具的速度。 2.注塑件上有部份未塑化的塑冷料。 增加冷却穴的尺寸。 扩展流道尾部以形成附加的 塑料冷却料穴。 使用电力加热的射嘴和注口套。 3.流道和浇口太小或长度太工,引起塑料在 如有需要,增加流道直径和浇口的深度。 输送时凝结。 4.模具表面的模具脱模剂过多。 用白酒精辙底清洁模具表面。 5. 2. 14表面皱皮纹 描述:经常出现在浇口周围区域的塑流痕或在塑流结束区出现的表面皱纹。 可能的起因: 建议使用的补救方法: 注塑机: 1.熔胶温度太低。 增加射料缸前两区的温度。 2.模具填充速度太慢。 增加注塑速度。 增加注塑压力。 3.模具温度太低。 增加模具温度 模具: 1.塑料粘度太高。 选择较易流动的塑料级别。 5. 2. 15颜色分布偏差 描述:注塑件颜色不统一,即有浓淡差别、有色长纹或斑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