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前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内容摘要:
度而确定),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 采用 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 15cm 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并在桩顶预埋Φ 20mm钢筋,顶 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 10cm。 13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剖面沉降管: 采用专用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应适应被测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导管内十字导槽应顺直,管端接口密合。 剖面沉降测量是将剖面沉降仪探头预埋在剖面沉降管十字导槽内,从一端按一定间距依次读数。 图 路基剖面沉降管埋设布置图 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 完毕后,填土至 槽埋设,开槽宽度 20~ 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 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 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 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 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 C15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 m m。 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 数。 采用剖面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 区间每 ,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 14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竖向位移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 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77。 ,读数取位至;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177。 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177。 ″。 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表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 次/天 沉降量突变 2~ 3 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次/ 3 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 个月 1 次 /周 1 个月以后 1 次/ 2 周 15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 个月 1 次/ 2 周 第 2~ 3 个月 1 次/月 3 个月以后 1 次/ 3 月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自动化 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自动监测系统布置说明: ( 1)基底可压缩层沉降自动监测:监测断面于路堤基底中心埋设自动监测物位计, 在路基坡脚外侧(水沟内侧)埋设基准点物位计和定位壮哉箱以及工控设备箱。 ( 2)机床表层底面沉降自动监测:监测断面于基底表面中心、两侧路肩 (线缆槽内侧 )埋设自动监测物位计,在靠近地基沉降监测基准点一侧埋设定位装载箱。 主要技术要求: ( 1)自动监测系统设备由自动监测位移计、基准板、定位装载箱、连接总线、工控设设备箱组成。 ( 2)自动监测物位计主要技术指 标和条件:精度 ,量程 500mm,灵敏度 ,必须具有国家计量器具型式许可证明、具有国内高速铁路路基自动监测工程应用经验和狼嚎业绩。 ( 3)基准版为长 400mm宽 400mm,厚度 5mm 铁板,基准版向上螺接观测杆,观测杆为直径 16mm 钢筋。 ( 4)中继基准板为 400mm 400mm,厚度 5mm 铁板,随分层填筑向上螺接 50钢管至路基地层表面。 16 ( 5)定位装载箱需含有储液罐。 ( 6)工控设备箱含有工业蓄电池、工控盒和天线。 ( 7)在基准点位置向下钻孔到基岩,且埋设基准杆(直径 50mm)钢管,向上螺接基准点所在的基准板上。 监测方法与要求: ( 1)监测频次: 2小时测量和采集传输一次沉降高程数据,可通过数据平台对监测频次参数进行远程设定。 ( 2)观测方法: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专用的监测软件,访问数据平台的数据库,实时观测本期沉降、累计沉降和沉降速率等数据。 ( 3)数据修正:施工过程中应通过 CPI和 CPII对基准点进行变性数据修正,将观测数据输入软件进行系统修正,修正频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宜为每月 1次。 表 自动沉降观测系统的断面设置标准 沉降喻稳定观测内容和断面布置一览表 观测内容 观测断面布置情况 观测断面情况 适用条件 路基面沉降路堤基底沉降路堤稳定观测(Ⅲ类观测断面) 两侧路肩(预压地段两侧机床底层外边缘)和基础中心对应的基床底层顶面各设置1 个观测点物位计和 1 个沉降板。 在线路中心路基本体底部设置 1 个观测点物位计和 1 个沉降板。 俩你刚才路堤坡脚外 12m处 1012m处各设置 1个位移监测桩 ≤ 50m 设置 1个观测断面 深厚软基、斜坡软基、软基高填方及道岔软基 桥台处、 10m、30m 处各设置1 个观测断面 软基深厚的路桥过渡段 涵顶及两侧边墙外 3m 处各设置 1 个观测断面 软基深厚的路涵过渡段 17 路堤基底全断面沉降观测 每 4个断面在两侧路肩对应的路基本体底部各设置 1个观测点物位计和 1 个沉降板。 25%的Ⅲ类观测断面 涵洞处位于涵洞顶面,与涵洞轴线 45176。 位置 监测设备的维护: ( 1)天线需要警示管的保护,同时以警示管为中心设置水泥保护井严禁机械经过或碾压,警示管不得覆盖任何物品。 ( 2)电池平均每 90 天需要更换一次,更换时需注意设备箱合盖时保证密封。 7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成贵客专全线每个桥墩均设 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 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 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墩身观测标: 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 2处,位于墩身两侧;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 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桥墩上观测标的具 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18 图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观测标: 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 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梁体观测标: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梁场前 3片梁必须进行徐变观测 ,后 每 30孔选择 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 19 设置观测标。 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 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 验证达到设计要 求后,可每 10孔选择 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 1/4跨中附近设置, 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详见附图。 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 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涵洞观测标: 20 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 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 6个。 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其中测点 1, 2, 3, 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 3, 4, 5, 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 每个闭合环测设时需要架设两次仪器。 图 桥梁梁部沉降观测 水准路线示意图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 1 2 3 4 5 6 21 沉降监测点基准点路线 图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桩:选择Φ 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高出埋设表面 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 数。 图 承台观测标设置 墩身观测标: 22 采用φ 14mm不锈钢螺栓。 见下图所示: 2040 20100 20120 20210101440x40x2 图 墩身观测标设置 桥台观测标、涵洞观测标设置可参考图。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 形观测。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 观测精度要求: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77。 1mm,读数取位至。 观测频次要求: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23 表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注: 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 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 1次 /1天,连续 2次;其后每 1次 /3天,连续 3次,以后 1次 /1周。 梁体徐变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 表 梁体测量间隔表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终张拉 张拉前、后各 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 1天 张拉完成后第 3天 张拉完成后第 5天 张拉完成后 1~ 3月,每 7天为一测量周期 24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1次 /周, 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 1次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1次 /周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 0~ 3个月,每 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 4~ 24个月,每 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表 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 1次 /1天,连续 2次;其后每 1次 /3天,连续 3次,以后 1次 /1周。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 点之间的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 8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5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布设一个断面。 隧道内 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 200m布设一个。站前工程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相关推荐
定,向采购人提交履约担保。 联合体成交的,履约担保由联合体各方或联合体中牵头人的名义提交。 成交供应商 没有按照本章第 项规定 提交履约担保的 ,视为放弃 成交资格 , 其保证金不予退还。 谈判文件、成交供应商的响应文件及其补充的响应文件等均为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依据。 成交供应商应当在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与采购人签订政府采购合同。 成交供应商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干燥与施胶工段 本工段布置在主生产车间内,包括湿竹席、湿竹篾帘、施胶与陈化(预干),以及胶膜纸的制造。 湿竹篾经编织后送入干燥窑干燥,然后浸渍酚醛树脂胶,并再次进行低温窑干,使含水率达到工艺要求。 湿竹席采用网带干燥机干燥,竹席浸胶沥干、二次低温干燥后,暂存于垫板回送机旁,以待组坯使用。 胶膜纸的制造:使用立式浸渍干燥机将底层纸连续浸渍低粘度的酚醛树脂胶并进行干燥,然后剪切成一定
1负责本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资料归档,做好企业安全档案管理工作。 ( 3)生产技术部安全生产责任制 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 15 组织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提出企业改善劳动生产条件,预防职业危害的措施。 负责制 定企业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时保证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 负责组织对各部门、企业员工进行安全技术知识培训教育
设计参数 5一、商业和公共建筑物的空调设计参数 SHRE5二、舒适空调之室内设计参数 日本 6三、新风量 7 每人的新风标纲逞拆强磐碰夕积潦奸啄踞糙越吧炊犹晋翻跋细伞惊拓膀绷疯捻蛊了栈极揪熬炭辖令揍瘟见揖辑块爆忠屉苏葡昭师成亦充悦侮濒澄芹妆套货境三润 送风口之最大允许流速 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