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安置工程排涝涵、排涝站工程变更设计内容摘要:

份东淝闸闸门实际开、关记录不全,部分中小水年份水量还原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对 5 年一遇以上洪水的影响应该不大。 调洪演算采用系列年逐日调算。 根据《瓦埠湖防洪规划报告》( 1993 年)拟定其正常蓄水位为。 当湖水位低于 时,东淝闸关闸蓄水;当湖水位高于 且东淝闸具泄流条件时,开闸泄水;当闸下淮河水位高于闸上湖 水位时关闸拒洪。 沿湖圩口数量、范围及标准皆按《瓦埠湖防洪规划报告》所选方案确定。 东淝闸下段的泄流能力维持现状。 经调算,瓦埠湖洪水位以 1991 年为最高,达 ,约合 40~50 年一遇。 历年调算洪水位与实测洪水位相比,大水年份相差不大。 如 1991 年洪水位调算值为 ,实测值为 ,差 ; 1954年调算水位为 ,还原水位为 ,仅差。 根据各年调算的最高洪水位点绘经验频率曲线,推得瓦埠湖在正常蓄水位 时, 20 年、 10年、 5年一遇洪水位分别为 、 、。 长丰县庄墓防洪保庄圩、田家庵区史院防洪保庄圩、谢家集区孙庙保庄圩工程区属于江淮丘陵地貌单元,整体地势平坦,且起伏不大,但局部起伏连绵,一般地面高程为 ~ ,保庄圩圩堤基本上 沿 ~。 由于瓦埠湖沿岸起伏连绵,圩堤穿过~ ,保庄圩工程实施后,圩内洼地的集水只有通过建排涝涵将水排入瓦埠湖,当瓦埠湖蓄洪后,通过排涝站来抽排内涝。 根据实地测量,沿堤内侧洼地与岭地的地面高差一般在3~ 4米,设计排涝沟为 2米,很难将圩内洼地 的集水集中自排和集中抽排,排涝沟加深到 3~ 4米又会大幅度提高占地面积和土方量,增加工程造价。 因此,庄墓、孙庙、史院三个保庄圩工程批复的排涝涵和排涝站数量不能满足排涝的需要,为此我们在认真勘察现场的基础上,在尽可能不改变总排涝流量以及总装机容量的前提下,把原批准的排涝涵和排涝站规模变小,处数增加,对总排涝面积进行重新分解,以保证保庄圩内积水顺利排出圩外。 工程地质 长丰县庄墓防洪保庄圩、田家庵区史院防洪保庄圩、谢家集区孙庙保庄圩工程 区位于瓦埠湖沿岸。 圩堤内属于江淮丘陵地貌单元,工程区内地势稍有起伏,部 分地区地势较平坦。 区内地面高程在 ~。 , ~。 沿湖村庄地面高程大部分在 ,少部分在。 拟建场地基岩中风化层埋深 20m左右,其覆盖层综合类型为中硬土,为Ⅱ类建筑场地。 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 7度。 场地内未发现有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活动地质构造通过。 防洪堤建设区土壤大多属砂礓黑土成分,成土母质是黄泛沉积物,上部黑土层,下部砂礓土层。 黑土层一般厚 30cm,出现在耕作层以下,颜色浅灰黄或暗灰,质地多属粘壤,一般无石灰反应,中 性偏酸,有机质含量低,砂姜层局部出现在 70cm以下,多数在 2m以下,土壤组合变化按地形从高到低划分为黄土 —— 灰白土 —— 黑粘土三 个亚类。 质地粘重,适耕期短,耕作阻力大,难耕难种。 土性冷,耐旱,易涝渍。 是水肥气热很不协调的一种土壤。 经本次勘察揭露,拟建圩堤地基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层耕土( Q) —— 层厚 ~,层底标高 ~。 灰黄色,稍湿,松散(可塑)状态。 主要由粘性土组成,表层含少量植物根茎。 此层土属非稳定性高压缩性土。 ②层粘土( Q3) —— 此层未钻穿,其最大钻遇厚度为 ,黄褐或灰褐色,湿、硬塑状态,含少量钙质结核及 Fe、 Mn氧化物。 其静探比贯入阻力 PS值一般为 ~,平均值为 ,此层属于中等偏低压缩性土。 工程区分布的主要地层为河流相冲积的第 4系松散层,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类型主要为①层耕土中的少量上层滞水,主要由大气降水渗入补给。 沿线村民用水井水位多在地面高程以下 ~,水位随季节变化。 规划建设中的三乡镇防洪保庄圩堤工程是瓦埠湖防洪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原排涝涵规划设计中庄墓镇保庄圩街 道圩规划的刘浅排涝涵、西湾排涝涵、街道圩庄墓南站防洪闸中,取消西湾排涝涵,用庄墓南站防洪闸兼做排涝涵;薛桥圩王户排涝涵、枣林排涝涵,变更后增设老圩排涝涵、马庄排涝涵、大圩排涝涵,同时把枣林排涝涵闸改为薛圩排涝涵闸,并减小原排涝涵闸规模;李庄圩马桥排涝涵、余庄排涝涵保持不变;杨湾圩西郢排涝涵、中张湾排涝涵闸、杨湾圩杨湾站防洪闸,变更后中张湾排涝涵改为杨湾排涝涵,排涝涵规模保持不变。 原排涝规划设计中孙庙保庄圩西圩规划新庄排涝涵、瓦房排涝涵、邓郢排涝涵,变更后改为小郢子排涝涵、小白郢排涝涵、邓郢排涝涵、 王咀排涝涵 、大鲍郢排涝涵、新庄排涝涵、于圩排涝涵、范咀排涝涵,同时减小涵闸规模;东圩规划堆坊郢排涝涵、小张郢排涝涵、陈大郢排涝涵,变更后改为王集排涝涵、刘郢排涝涵、陈大郢排涝涵、小张郢排涝涵、堆坊排涝涵、何郢排涝涵、邓郢排涝涵、李老郢排涝涵,同时减小涵闸规模。 原排涝规划设计中史院保庄圩规划刘郢排涝涵、陈郢排涝涵、小后郢排涝涵、尹祠排涝涵,其中小后郢排涝涵和尹祠排涝涵变更为魏郢排涝涵和老圩排涝涵,四座排涝涵的规模适当调整。 排涝涵变更后庄墓镇保庄圩由 10 个涵闸变为 12 个涵闸,增加 2个;孙庙乡保庄圩由 6 个涵闸变为 17 个,增 加 11 个;史院乡保庄圩4 个涵闸不变。 详见变更后排涝涵闸工程特性表。 表 06 变更后保庄圩排涝涵闸工程特性表 保庄圩名 涵闸名称 排涝面积(km2) 设计排涝流量(m3/s) 涵闸规模 (孔高宽 ) 涵底 高程 (m) 洞身长度(m) 启闭机型号 庄墓镇保庄圩 街道圩刘浅排涝涵 1 24 QPL50 庄墓南站防洪闸 (兼排 ) 1 φ 56 QPL100 薛桥圩老圩 排涝涵 1 φ 24 QPL50 薛桥圩马庄排涝涵 1 24 QPL50 薛桥圩王户排涝涵 1 φ 24 QPL50 薛桥圩薛圩排涝涵 1 28 QPL50 薛桥圩大圩排涝涵 1 φ 24 QPL50 李庄圩马桥排涝涵 1 24 QPL50 李庄圩余庄排涝涵 1 φ 24 QPL50 杨湾圩西郢排涝涵 1 24 QPL50 杨湾圩杨湾排涝涵 1 φ 24 QPL50 杨湾圩杨湾泵站防洪闸 2 φ 6 QPL100 孙庙乡保庄圩 西圩小郢子排涝涵 1 22 QPL50 西圩小白郢排涝涵 1 φ 22 QPL50 西圩邓郢排涝涵 1 φ 20 QPL50 西圩邓大郢排涝涵 1 22 QPL50 西圩王咀排涝涵 1 φ 22 QPL50 西圩大鲍郢排涝涵 1 20 QPL50 西圩新庄排涝涵 11. 21. 2 22 QPL80 西圩于圩排涝涵 1 φ 18 QPL50 西圩范咀排涝涵 1 20 QPL50 东圩王集排涝涵 1 φ 22 QPL50 东圩刘郢排涝涵 1 φ 22 QPL50 东圩陈大郢排涝涵 1 φ 18 QPL50 东圩小张郢排涝涵 1 20 QPL50 东圩堆坊郢排涝涵 11. 41. 4 20 QPL80 东圩何郢涵闸 1 φ 20 QPL50 东圩邓郢排涝涵 1 φ 22 QPL50 东圩李老郢排涝涵 1 22 QPL80 史院乡保庄圩 刘小郢排涝涵 1 φ 34 QPL50 陈大郢排涝涵 1 φ 26 QPL50 魏郢排涝涵 1 φ 22 QPL50 老圩排涝涵 1 28 QPL100 说明:排涝涵闸工程数量和规模按实际调整。 规划建设中的三乡镇防洪保庄圩堤工程中,原排涝站规划设计中庄墓镇保庄圩街道圩规划的刘浅排涝站、西湾排涝站保持不变;薛桥圩规划的薛圩排涝站保持不变,增加老圩排涝站、马庄排涝站、王户排涝站,同时排涝站规模变小;李庄圩规划的顾庄排涝站改为马桥排涝站、余庄排涝站,同时排涝站规模变小;杨湾圩规划的西郢排涝涵 保持不变,增加杨湾站排涝站, 同时排涝站规模变小。 原排涝规划设计中孙庙保庄圩西圩规划邓郢排涝站、新庄郢排涝站,变更后改为小郢子排涝站、邓大郢排涝站、大鲍郢排涝站、新庄排涝站、于圩排涝站、范咀排涝站,同时减小排涝站规模;东圩规划堆坊郢排涝站、刘郢排涝站,变更后改为王集排涝站、陈大郢排涝站、小张郢排涝站、堆坊排涝站、何郢排涝站、邓郢排涝站、李老郢排涝站,同时减小排涝站规模。 原排涝规划设计中史院保庄圩规划 陈郢 排涝站、 尹祠 排涝站,变更后改为魏郢排涝站、庙西排涝站、油坊郢排涝站、大东郢排涝站、小后郢排涝站、老圩排涝站、小东郢排涝站、圩里排涝站,同时排涝站的规模适减小。 排涝站变更后庄墓镇保庄圩由 5 个排涝站变更为 10 个排涝站,增加 5 个;孙庙乡保庄圩由 4 个排涝站变更为 13个,增加 9 个;史院乡保庄圩 2 个排涝站变更为 8 个,增加 6 个。 详见变更后排涝涵闸工程特性表。 表 07 变更后保庄圩排涝泵站工程特性表 保庄圩名 名称 排涝面积(m2) 设计排涝流量(m3/s) 设计扬程(m) 水泵型号 电机型号 /柴油机型号 台数 总装机容量(kW) 主变型号 输电线路(km) 庄墓镇保庄圩 东湾排涝站 16HBC40 Y250M830 1 30 S950/10 西湾排涝站 16HBC40 Y250M830 1 30 S950/10 薛圩排涝站 16HBC30 Y315M855 3 165 S9200/10 老圩排涝站 12HBC240 Y200L2622 1 22 S950/10 马庄排涝站 16HBC30 Y315M855 2 110 S9160/10 王户排涝站 14HBC40 Y225M630 1 30 S950/10 余庄排涝站 12HBC240 Y200L2622 2 44 S980/10 马桥排涝站 16HBC40 Y250M830 1 30 S950/10 西郢排涝站 16HBC40 Y250M830 2 60 S9100/10 杨湾排涝站 16HBC40 Y250M830 2 60 S9100/10 孙庙乡保庄圩 小郢子排涝站 20HBC40 60马力柴油机 2 110 邓大郢排涝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