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施工技术指南内容摘要:
备、压路机相匹配。 ( 5)装载机 数量满足施工的需要。 ( 6)洒水车 数量满足施工的需要,洒水车的喷头要用喷雾式。 ( 7)水泥钢制罐仓 由拌和机生产能力决定其容量,罐仓内必须配有水泥破拱器,以免水泥起拱停流。 以上机械数量至少应满足每个工点、每日连续正常生产及工期要求。 9 试验设备 ( 1)水泥胶砂强度、水泥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仪器 ( 2)水泥剂量滴定装置 ( 3)土工重型击实仪 ( 4)水泥稳定碎石无侧限抗压试件制备与抗压强度测定设备 ( 5)标准养护室 ( 6)灌砂筒及其配套工具 ( 7)标准筛(方孔) ( 8)压碎值仪 ( 9)针片状测定仪器 ( 10)取芯机 ( 11)发电机 ( 12)电热干燥箱 ( 13)振动压实成型仪 ( 14)压力机 开工前应加强对拌和楼、试验检测仪器等设备的标定工作,确保拌和及检测数据真实可靠。 施工中应加强对拌和楼、检测仪器等设备的检修、维护,以便能及时发现设备出现的问题。 施工组织 在路面 底基层、 基层开工前,业主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进行技术交底。 承包人 根据设计图纸、合同文件、现场施工条件等,按合同文件规定的人员配置、施工方式、机械设备、日期等进场,并确定路面 底基层、 基层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案,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报监理和业主批准。 底基层、 基层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料场、拌和场、施工、试验、机械等岗位的技术人员、各工种工人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未经培训人员不得单独上岗操作。 开工前,承包人应复测水准基点 与导线点,并按四等水准精度适当加密水准点,经监理工程师验收批准 , 然后复测和恢复中心桩号。 10 施工工地必须建立较完善的工地实验室。 承包人在备料和施工过程中,应对路面 底基层、 基层原材料进行调查取样、定期抽检和试验分析,提供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和配合比试验报告,提供压实度、抗压强度、钻芯芯样、平整度、纵断高程、宽度、厚度、横坡度等自检结果。 在进行路面 底基层、 基层施工前,应保证施工道路的基本平整、畅通,对确有困难不能通行的路段,应修筑施工便道,不得延误运输时间。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对混合料和原材料的运 输车辆配备专人进行交通管制,做好运输车辆的交通分流工作,使之不形成渠化交通的轮迹,防止破坏已完成的路基精加工层和出现交通安全事故。 应建立摊铺现场和拌和站之间的快捷有效的通讯联络。 在施工进行中,指挥台必须有人不间断值班,随时联络,及时进行生产调度和指挥。 每铺完一段底基层或上、下基层,应立即在左侧边缘用红油漆标出百米桩和起讫桩号,并注明施工时间,以便检查养护时间。 底基层或下基层施工后,为防止路面原材料运料车和混合料运料车对底基层的破坏,施工单位应对已验收的底基层或下基层进行 日常养护外,还应加强工地现场的交通组织和交通管制,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自有的运料车应加强管理,控制载货质量,对驾驶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所有的运料车(包括原材料运料车和混合料运料车)尽可能地在硬路肩部位行驶,以避免重载车破坏行车道部位的底基层或下基层。 建立切实可行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路面 底基层、 基层施工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严格的质量、工期和投资控制、工序管理与岗位责任制度,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应进行检查、控制、 评定,达到所规定的质量标准,确保施工质量及其稳定性。 全面质量管理内容:施工全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应包括施工准备、铺筑试验路段、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与管理、各项技术指标的检验、交工、竣工检查,出现施工技术问题的汇报、商议和解决等。 应深入进行全员技术培训,提高施工操作及管理水平,严格质量检查验收等关键环节。 路面 底基层、 基层施工过程中,拌和站、摊铺现场、 试 验室等应有监理旁11 站,除承包人应按规定项目、批量或频率进行自检外,监理应按有关规定进行质量抽查与认定。 底基层与 基层施工的全过程,均应接受质 量监督站及业主的监管。 12 5 试验路段的铺设 正式 开始铺筑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之前,应铺筑长度不少于 200m 的试验路段。 试验路开始前至少 14 天,承包人应提出一个完整的试验路施工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施工方案内容包括人员、机械设备、施工工序和施工工艺等详细说明。 试验路的施工应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下进行。 如果试验成功,试验路可做为永久工程的一部分。 否则,应移出重做试验,直至成功为止。 验证用于施工混合料的配合比 a、调试拌和机,测量其计量的准确性; b、调整拌和时间,保证混合料均匀性; c、检查混合 料含水量、碎石级配、水泥剂量、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确定铺筑的松铺厚度和松铺系数 水泥稳定碎石的松铺系数应根据实际的混合料类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由试铺试压确定。 根据多年对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的经验,松铺系数约为 ~。 试验段施工结束后,再根据施工现场碾压厚度、标高测量情况,对松铺系数进行调整,最终确定标准的基层、底基层施工松铺系数。 确定标准施工方法 a、混合料配比的控制方法; b、混合料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包括摊铺机的行进速度、摊铺厚度的控制方式、梯队作业时摊铺机的间隔距 离); c、含水量的增加和控制方法; d、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至少应选择两种确保能达到压实标准的碾压方案。 e、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根据工程情况, 一般建议 50m~ 80m。 严密组织拌和、运输、碾压等工序,缩短延迟时间。 除以上项外,还应确定控制结合料数量和拌和均匀性的方法 , 13 对于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及 基层,还包括通过严密组织和拌和、洒水、整形、碾压等工序,缩短延迟时间,规定允许的拌和时间。 检验标准见 表 ,其中试铺段的检 验频率应是标准中规定 频率 的 2~ 3 倍。 试验段总结报告 当使用的原材料和混合料、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及试铺路面各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都符合规定,可按以上内容编写《 试验段 总结 报告 》。 试验段总结报告内容 试验路段铺筑成功后,承包人应进行总结,确定底基层或基层的施工方案,编写《试验段总结报告》,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 ( 1) 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 ( 2) 确定的松铺系数; ( 3) 确定标准的施工方法: a. 集料数量的控制; b. 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 c. 合适的拌和机械、拌和方法、拌和机械打印系统; d. 含水量的增减和控制方法; e. 压实机械的选 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 f. 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 g. 确定质量控制及试验检测的方法等; h. 覆盖养生方法; i. 养护 7 天,钻芯取样,检查芯样的完整性及其强度。 ( 4)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 ( 5) 确定控制水泥剂量和拌和均匀性的方法; ( 6) 确定如何通过严密组织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工序,缩短延迟时间。 《 试验段 总结 报告 》经审批后即可作为申报正式路面 基层 施工开工的依据 ,并通过试验路确认的拌和方法、拌和机类型、压实方法、压实机械类型、压实系数、碾压遍数、压实厚度、最佳含水量及养护方法等作为今后施工现 场控制的依据。 14 6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一般要求 ( 1)清 扫 作业面表面 ,保证施工作业面表面无浮尘、积水、松散颗粒, 并将作业面表面洒水湿润。 ( 2)开始摊铺的前一天要进行测量放样,按摊铺机宽度与传感器间距,一般在直线上间隔为 10m,在平曲线上为 5m,做出标记,并打好厚度控制线支架,根据松铺系数算出松铺厚度,决定控制线高度,挂好控制线。 用于摊铺机摊铺厚度控制线钢丝的拉力应不小于 800N。 ( 3)水泥稳定碎石 底基层、 基层的施工期宜在冰冻到来半个月前结束,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施工。 ( 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厚每层压实厚度不超过 20cm,当采用 2 层水稳施工时, 下 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 基层 施工结束 7 天后 方 可进行上 基层 水泥稳定碎石 基层的施工 ,两层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间隔不宜长于 30 天。 施工的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 工艺流程为:准备下承层→施工放样→培路肩(立模板)→配料拌合→覆盖运输→摊铺整形→碾压→检测→覆盖养生→验收。 、准备下承层 当水泥稳定碎石用做底基层时,准备下承层,需按设计要求,把中央分隔带的横向排水管进行埋置,并 与边坡泄水槽位置相对应,路基路床必须交验合格,表。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基层施工技术指南
相关推荐
量、进度与投资,应予以重视,不同工程对临时工程质量要求也不同,故无法作统一规定,因此,条文规定由项目法人、监理、设计及施工单位根据工程特点, 参照《单元工程 评定 标准》的要求研究决定,并报相应的 工程 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同时, 也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质量检验和评定。 质量检验内 容 质量检验包括施工准备检查,原材料与中间产品质量检 验,水工金属结构、启闭机及机电产品质量检查
和 %;处理二株高增长幅度分别为 %、 %和 %,最大叶叶宽增长幅度分别为 %、 %和 %,叶长增长幅度分别为 %、 %和%;处理三株高增长幅度分别为 %、 %和 %,最大叶叶宽增长幅度分别为 %、 %和 %,叶长增 长幅度分别为 %、 %和 %。 说明 喷施 “ 深绿 ” 能增加 水稻 株高、叶片长度、宽度的生长速度, 尤其是 能增加 水稻 叶片长度、宽度的生长速度,为收获时获得高产打下基础。
日 期: 年 月 日 (核验意见) 监理机构 : 监理工程师: 日 期: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一式 3 份,由承包人填写。 监理机构审签后,承包人、监理机构、发包人各 1 份。 合同项目开工申请表 (承包 [2020]合开工 01 号) 合同名称: 合同编号: 致: 监理部 我方承担的 合同项目工程 ,已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具备了开工条件,现申请开工,请贵方审批。 附件: 1. 开工申请报告。
合下列原则: (1)负荷集中的地方; (2)台板地脚螺栓的两侧; (3)台板的四角处; (4)台板加强筋部位应适当增设垫铁; (5)垫铁的静负荷不应超过 4MPa; (6)相临两迭垫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 300~ 700mm。 垫铁正式安装完毕后,应按实际情况作出垫铁布置记录图。 垫铁的装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允许采用环氧树脂砂浆将垫铁粘合在 基础上 (见附录 B); (2)每叠垫铁一般不超过